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曹植喜好读诵佛法经典,经常流连其间,赞叹佛法经典是诸道中最胜妙的道理。曹植那个时候就将赞佛的偈颂编制成曲供世人诵习。有一次到鱼山游历,忽然听到天上传来胜妙的梵音,这梵音清雅哀婉,听者听了皆为之动心;那时候曹植驻足聆听许久,随侍的侍者们也都同时听闻到。曹植听闻之后,深深受到感动,也体悟到中间的胜妙法理;因此依据所听闻的音声,编写成今日的梵呗,从此梵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阅经: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安置方法通常为:两层:上层中间为佛像,左为大乘经典,右为塔,以此代表佛的身、口、意,下层为各种供品。三层:上层同上,中层安置菩萨像或护法,下层同上。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家庭多半是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任择其一即可。佛像应择如法做者。尽量避免以易碎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6)经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像婆罗门教认为,智慧的来源是吠陀诸经,而这一些经典并不是凡人所创作的,是由古代的圣人,受到神明的启示而说出来的,所以叫作吠陀天启。佛陀之前的印度哲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关于“世界众生的本源”这一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全部印度哲学的核心,也就是要追求万有本源的第一因。这一件事情,成为印度各派哲学当中不约而同、理所当然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个背 | admin 2018-07-22 |
![]() |
那这个宗在佛法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摄受根器是普及三乘智愚凡圣;然后又依照阿弥陀佛的大愿,能够帮助修行人很快速地前进;乃至于说,可以令造恶趣的人——当然前提是不诽谤大乘方广经典——不堕地狱,也能够往生。前者,譬如说已经悟宗门的人,那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只是别教的七住的阶位,舍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很快就能证无生法忍。后者 | admin 2018-07-22 |
![]() |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的时候,有接续的法师有翻译佛教的经典,包含支谦法师翻译的《维摩诘经》,或者是康僧会法师翻译的《六度集经》。三国之后,接下来进入西晋的时期,又有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或者是《渐备一切智德经》,也就是我们一般通说的《华严经》〈十地品〉。这一些早期的法师,其实对于引介佛教进入中国这件事情来讲,他们作了很大的功德。不过,当时是因为佛教刚 | admin 2018-07-22 |
![]() |
接下来第四个时期叫唯识种智时,它是解说诸部唯识经典,特别阐述成佛所需的一切种智;把这一些已经发起大心的菩萨们提升上来,让他们能够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并且不住于涅槃,能够勤学地上一切妙法种智,学习各种甚深不可思议的殊胜智慧法门。这时候的阳光普照诸平地,这是指把前面的生酥,再度提炼的为熟酥的滋味。第五法华涅槃时,是在佛最后涅槃前八年所说的法,说《法华经》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一些最早的经典,主要阐述的内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世尊在这一段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弟子都能够快速地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然后就能够进修二、三、四果,最后能够成就阿罗汉。经过世尊刻意安排的说法引导之后,弟子也普遍的得到了初果乃至于四果的证量,于是自己就知道了,未来一定能够趣入涅槃;所以,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团,都生起了具足的信心,也就是心量变大 | admin 2018-07-22 |
![]() |
自此,凡过去所不能了悟的,皆能通达,凡所见所闻所阅的经典,悉能永记不忘。对当年世尊所说的《华严经》等诸部大乘经典,尚有未彻底明了的,经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一一再为他解说,使他都完全了解了,并能记忆受持。归来后,他在本国造了一个大讲堂,专门为众宣讲一切大乘经义,自此大乘瑜伽唯识法门广传四方。无著大师以此因缘继承了龙树、提婆的法脉,本宗称为“法相唯 | admin 2018-07-22 |
![]() |
而法相唯识宗也不应该外于三论宗还有般若的经典。法相唯识宗与三论宗所说的般若,其实它是相通的。三论宗的般若经典所说的这个般若心,三论宗所说的中道般若,其实就是法相唯识宗这个宗旨所标立的——必须要证悟这个如来藏心。所以法相唯识宗在三贤位中的胜解行位,就是三论宗的般若别相智。法相唯识宗从悟了如来藏心,悟了如来藏心其实也是同于三论宗悟了般若心;悟 | admin 2018-07-22 |
![]() |
所以,不能随着佛学研究者说“唯识所说的其实是虚妄唯识”;因为其实在经典里面或者说在祖师的论典里面,在讲虚妄唯识之前,早已经阐述了真实唯识门。也就是说,虚妄唯识门必须依止着真实唯识门,才有办法成立虚妄唯识门的观行。而这个法相唯识宗不但不能外于禅宗,不但不能外于般若宗,而且法相唯识宗也不应该自外于净土行门。因为如果修法相唯识宗的法门而进入初地 | admin 2018-07-22 |
![]() |
此宗之三贤位中胜解胜行,即是三论宗之般若别相智;须于证悟藏识后,通达三论宗之般若中论旨意,而后易修十地唯识行,故亦不应外于三论宗及般若经典。修此宗法而入初地二地乃至三地已,宜依净土观经所说往生极乐,速证八地而返娑婆;或求生本土之色究竟天宫,面谒卢舍那佛,速证八地而返人间;此皆大心菩萨所生之实报庄严土,生已得蒙佛恩,超劫精进,获大果报;净土行门有如是 | admin 2018-07-22 |
![]() |
”国王听从“胁尊者”的建议,因此礼请广召天下贤德之士,举行盛大的经典结集会议,以统合教义之分歧。精选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罗汉也。后得“世友菩萨”以为上座,充为五百人。其时,以迦湿弥罗国(即“克什米尔”)四周皆山,为要害之地,物产丰饶,迦腻色迦王亲率诸阿罗汉至此国,建立伽蓝,使结集三藏。此次结集,由“胁尊 | admin 2018-07-22 |
![]() |
本宗以《华严经》为所宗之经典,因经为名,故名华严宗。陈隋年间有杜顺禅师者,总括华严妙旨,造《法界观》一卷,复造《五教止观》一卷,专宗《华严经》,遂成一宗;门人即以杜顺禅师为初祖。其弟子智俨能通华严十地相,造《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并集其师杜顺所说,撰为《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为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这些人他有看了一些经典,他知道说,如果说一切法空,这样子一定会被人家质问说落入了断见;他又怕落入了断见里面,所以就顺从了应成派中观的邪见,另外立了意识细心为主体识,另外立了意识细心为持业种识。但是这个意识细心祂还是意识啊,因为意识细心不管是再怎么细,祂都还是意识。譬如,有人说这个“廖添丁”,廖添丁这劫富济贫就叫作“义贼”;义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第八识就是如来藏,这个第八识就是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本际,佛在阿含四部里面所说的本际,佛在阿含四部里面经常所说的欣阿赖耶、憙阿赖耶;这个也是佛在般若诸经里面所说的非心心、无心相心;这个也是在唯识方等经典里面所说的真如、真实心、真心。那禅宗所悟的就是这个如来藏这个真心,禅宗祖师的证悟,一定是悟到这个恒不坏灭的涅槃本际、这个第八识的如来藏心。自从菩提 | admin 2018-07-22 |
![]() |
有一天如果证悟自心藏识,般若慧就会依着自心藏识源源而生,这个般若慧没有必要人教,自己就能够会通《般若经》,能够证知《般若经》的意涵;也将逐步会通方等经典,将逐步会通大乘方广经典;乃至渐渐能证入初地的道种智,也渐渐的能够了知佛菩提道的修学次第。这都是依于证悟自心如来藏所发起的般若智慧,才有办法达成的。而证悟自心的无量法门当中,则以禅宗教外别传的法,最 | admin 2018-07-22 |
![]() |
大致上来说,要上品往生的人,他一定是信乐大乘,最起码一定是不谤大乘、信受大乘的,最好你还能够修习大乘,修习大乘乃至于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具足了往生的功德,这样子你就能够上品往生。所以我们可以看,上品往生约略就是跟所谓的不谤大乘、信受大乘有关系的。接下来中品往生的部分,中品往生不管是上生、中生还是下生,基本上都跟所谓的持戒、行善有关系。如果你是严守禁戒 | admin 2018-07-22 |
![]() |
凡圣同居土乃下品三生人所住,此三生人之最高修证可至初地,余多凡夫性人,故名此土为凡圣同居土;此土摄受造恶业之大乘根性人,但若谤佛及大乘方等经典,即不得生彼。此宗于佛法中极为重要,摄受根性遍及三乘、善染、智愚、凡圣;复依弥陀大愿,能益行人速趣上地;或令造恶而不谤大乘方广经者不堕地狱。前者如已悟宗门般若者,于此娑婆唯阶别教七住,舍寿往生已,能证无生法忍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