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乃至专门研读某一部经典;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可以一经通、百经通。可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一般人都只会在的表相上,再加上世间曾经熏习的种种法,加以贯通之后,就敢说我已经通了这一经了;然后他以相似的方法了解以后,他就敢说我又通了另外一部经了。因为所了解的范围都在世间的法相上,所以他才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甚至只读某一部经典,这样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就会一经通,百经通。可问题是,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又有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依我们每一个人的根基,然后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圆通之处。当然他也会举《楞严经》里面的二十五个圆通法门来作证据。现在我们来说说念佛法门。假如念佛法门的阶段性目标,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经典是在佛示现入涅槃之后才集结的,为了令后世学人能够精进的办道,经典中也常常说应当要读诵、受持等等。所以,课诵就能够作为学人精进用功的一种方便,因为课诵的时候就好像说还在听佛说法那么一般。一般课诵是把早课晚课跟诵读等等都包括在一起。有一些善知识往往会教导大众说:课诵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譬如说,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而这些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这个宗在佛法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摄受根器是普及三乘智愚凡圣;然后又依照阿弥陀佛的大愿,能够帮助修行人很快速地前进;乃至于说,可以令造恶趣的人——当然前提是不诽谤大乘方广经典——不堕地狱,也能够往生。前者,譬如说已经悟宗门的人,那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只是别教的七住的阶位,舍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很快就能证无生法忍。后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也许会想说:经典里面记载那些菩萨,他到底怎么有可能做到那些事情啊?或者是说:这些菩萨到底怎么有可能会有无量无边的未来世?那我自己又是怎么样呢?他会这样思惟。第三类人叫作不定性。换句话说他不偏上述两种状况,是属于不决定的种性。有时候显现声闻性,有时候又显现菩萨性;有时候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又受善知识或受朋友的影响,所以叫作不决定是哪一种的种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存在神通吗?有哪几种?(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我们常会在经典中看到,佛菩萨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以其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当中,这样子记载,说:【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人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r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只是中国禅宗狭隘的界定禅师,那我们不妨再举经典中圣教来加以印证。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华经》是佛陀宣说,祂为了要开示众生悟入万法根源,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一大事因缘,而降生人间的这个经典。当然一切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以花、香等种种的物品供养《法华经》经卷的这些佛事的这些的施作,也无非是在为众生广演分别此经,此经就是如来藏;因此,能够广演分别《妙法华经》的法师,所为众生广演分别的当然就是此经如来藏。反之,如果是否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经文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要一切的众生,这样有智慧的人,当以与善知识广结善缘为先,应当从实质的层面、实质的内涵,来作抉择论断,应该依于佛陀开示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来选择善知识,这样来广结善缘。同时,这样如理如教如法的实践菩萨道,这样如说修行的广结善缘,这样来摄受众生,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广结善缘,来成就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人如果要了知这些,那就必须要依据经典圣教的开示内容而有所知解,进而得以实证而胜解这些真实义;然后依据圣教量的开示内容而修行去验证,进而能够如实证得因果的所依,也就是说证得法界的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而进而能够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行菩萨道,因此而有了对于法界实相心现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样的般若智慧的现观,再配合圣教量的开示来验证,再加以比量的思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见到瑞相的内容,或者定中、梦中、念佛中听到佛菩萨的开示,它的内容统统要与三乘菩提的经典圣教吻合;如果与三乘菩提所开示的内涵违背而不合的话,那就是妄想幻境,根本不是瑞相。一定要吻合三乘菩提经典的开示内容,这样才是有帮助的瑞相显现。这个部分大家要特别小心。第二个常见到示现瑞相的目的,乃是要劝请发起菩提心为主,也是增大信力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诸佛都劝诸菩萨能够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回向一切智智,回向诸佛净土。所以,菩萨在广行回向的时候,应当以利益众生趣向佛道,以及利益自己能够在佛道上面的成就为主,一切以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回向成佛为主,这样的才能成就无倒回向的功德。但是,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看,一般的众生他所回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世间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众生因为无智,因为迷信盲从古人,不依于佛陀的经典开示,不依现象界、实相界的事实来检查,就这样一昧的崇拜,一昧的迷信盲从而信受,这也是一个很标准没有智慧盲从而迷信的偶像崇拜范例。所以,这些迷信盲从古人所说,根本不符合佛陀三乘菩提的圣教,也不符合法界实相的事实,只是戏论一场罢了,根本不是佛法;但是众生却是无智,而且却是盲从于迷信于古人,因此产生这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并且,佛陀教导们,要按照四依的道理而行,也就是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也就是说,佛陀希望正信、有智慧的佛弟子们,都是以佛菩萨开示的四依道理而行,希望一切正信佛弟子们,要依循于对法理事实的验证而信受,而不是依循于对于古今某一有情众生而信受;因为佛法乃是依循法界实相的真实法理,而不是偶像崇拜于某位有情而失去理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因此,佛在经典、律典中所说的方式,要如何实践忏悔时,可分为事忏与理忏。从事忏上来说,如果是上根重戒的过失,那他必须要在佛前对众忏悔,也就是要对三人以上的四人,来发露忏悔自己的恶行,这样来灭除自己的戒罪;如果所犯的过失乃是中根戒罪的过失,那这位菩萨应该要在佛前面对一人行对首忏;如果犯的是下根小戒的过失,那他只需要在佛前自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善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的行门,因此,菩萨在广行菩萨道而修集一切善根的同时,也是必须要实践成就忏悔这个善法。而且,忏悔之法是与回向等其他的善净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到底应该要怎么去理解呢?我们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金刚经》跟《心经》,它们都是所谓的般若系列的经典。这类型的经典,要能够正确的解释的话,有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先找到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如果没有找到清净本心的话,任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释,不管我们说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不执著,那都不是这个所讲的意思。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经典的时候,也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当然就是说,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一种的全然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着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