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举示了这一部经典所说八苦加以语译,并且略说三苦以后,读者自行深入研读、思惟、观察,自然可以获得苦圣谛的现观。若是已经完成蕴处界入无常故苦、苦故非我的现观,再经如上所说苦圣谛的现前观察时,一定是可以断除我见、三缚结的,自然不必笔者赘言解说了。如果这样思惟与现前观察以后,还不能断除我见与三缚结,就必须再从经中所说地狱道、鬼道的种种苦,以及自己观察畜生道 三摩地

2018-07-23

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地(三果)的境界;道种智也还没有发起,所以还在习种性位,要到通达位的初地境界,还有一段很长的过程要修。-----平实导师《明心与初地》续讲(原标题:三贤位之习种性)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经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都成佛。那你说,这因地菩萨的本愿是不是很了不起?因为他让所有的众生乘载他这个般若船,甚至是超越我们现在二转的般若船,直接成就了一切种智的大船,乘载的当时人道中一切的众生,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经典上的这个事情是佛说的,没有可怀疑的地方,佛就是这么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四?做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哪四种呢?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第一种,为了胜过别人而读诵经典。人家一天念佛一万,我偏偏比他多个三五千,所以可以在道场吹嘘:我啊!一天念佛二万声!以前初学佛时接触某位善知识,听他常说我阅藏三遍!还特别加重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多认为《阿含经》是小乘经典,但其实当中经常隐含着不生灭的如来藏大乘法,只是还未实证般若智能的话是难以读得懂的。像前面这段,说要依于无杀生、无偷盗、无邪淫、无妄语、无悭贪、无恚害、无憎嫉恼、无增上慢的法,来断除杀生、偷盗乃至憎嫉恼、增上慢等烦恼,其实意思就是说:要依于本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因为祂是从无始以来就离于种种烦恼,从来不和诸种烦恼相应 三摩地

2018-07-23

经典里面佛是这么说:【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千岁已后,经法且欲断绝,月光童子当出于秦国作圣君,受我经法兴隆道化。】(《佛说申日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件事情,也就是佛陀不但不会避开外道的邪说与陷害,反而不断藉由外道的种种作略,来更加彰显佛法修证的殊胜,以及应机、应时的来度更多的学人能够向正道。------《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60集略谈佛教对外道的论析--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直接从意根来下手的念佛方法,平实导师结合经典开示的修定要领以及实证禅定的见地所创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就是直接从意根下手来忆佛念佛。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在经典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天人或者其他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在听佛陀开示的时候,常常会用四个字,叫作目不暂舍。也就是说能够听到佛陀说法,那内心的欢喜跟踊跃,整个就形容在外表,所以当看到佛陀说法的时候,眼睛看著佛陀,连一刹那的眼神要离开佛陀的这样的念都没有,这样的动作都不起行。为什么?因为佛法难值难遇,能够听到佛陀讲这样的出世间法,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 三摩地

2018-07-23

那到底有哪四个法?经典说:一者,轻慢他人;第二个,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方便来追求;第三个,散乱自己的用心,如同走在危险危难的地方;第四个,对于眷属一心来贪着。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轻慢他人。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的证量非常的高,因此对于其他的人就不理不睬,所以他远离了菩萨的慈悲性;甚至有时候,对于真善知识,他根本不服他的教导;这样的人他甚至还会整个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经典的时候,也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当然就是说,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一种的全然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着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 三摩地

2018-07-23

那这些在经典中都有详细说明,而我们也应该继续在安居乐业中寻找安身立命及悟道解脱之路!所以就是要继续加油啰!《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语阿难:「夫人作福,譬如此树,本种一核,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人而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佛事三宝中来。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 三摩地

2018-07-23

2譬如经典中记载,于佛世时,有一位名叫奈女的交际花,她带领著一群打扮如天女般妖娇美丽的女子来顶礼供养佛陀及圣众时,佛陀就特别告诫比丘们要:摄心正意,并且用智慧观行;要正确地仔细思惟这些美艳女人的五阴身,只是血肉筋骨等一切之丑恶与不净之物的组合,不论是再怎么美丽的女人,都只是像个里面充满屎尿等不净物的画瓶。用现代的名词来比喻,就说那是如同一座活动厕所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经典6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 三摩地

2018-07-23

像现在佛门中有一些人,他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然后否定北传大乘经典,认为这个北传的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然后认为平实导师所传的如来藏的这个教导,这个是后期人所结集出来的经典,不是正说;于是就在网络上大加谩骂,在网络上用各种的恶口、恶言来攻击平实导师。像这样的一个行为,他就把他的一个瞋恚完全地用文字、用欠缺理性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我们不但看不到他对于法义上有 三摩地

2018-07-23

那这一个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面,或许有位菩萨会说:《金刚经》它是大乘空宗,它是空宗的经典,它没有讲到第八识啊!那我们在其他的单元已经提到过了,我们在这里只要引用一首偈来证明,这首偈就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一些新入门新学的菩萨,可能会怀疑了,我每天在礼佛,我家的佛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应该都有佛,应该都有形像啊!乃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菩萨在修行当中,当然要简择真善知识说法,看真善知识所说的法到底符不符合佛说;这些都要透过自己对经典的研读,以及所熏习的正知见,以及往昔所培植的福德、因缘等等来论定。然而要分辨所谓的真善知识以及假名善知识,难道不需要意识及意根抉择与论定吗?当然需要嘛!如果不经过意识如理的分析、归纳、整理,你又如何抉择及论定真善知识及假名善知识之差异呢?如果连真、 三摩地

2018-07-23

经典上语业有四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就是虚伪不实的谎话,绮语就是轻佻的话、有挑逗性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感情或从中谋取利益的假话;恶口是粗暴鄙俗或尖酸、刻薄、恶毒的骂人话。修道的人,应该远离以上的四种口业,以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温润语、和诤语,对待他人,以启发他人的向道之心。四正业:是指正当的,如法的行为,这是针对 三摩地

2018-07-23

’‘人若来请问我们经典的意思,应当尽己所知,诚恳为他解说,则于人于己生诸功德,切不可以轻慢心推说不知,则自己有过失什么叫‘自净其意’?老和尚开示说:‘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念佛是最简便的,不像持咒还须费脑 三摩地

2018-07-23

出自经典中《出曜经》和《经律异相》中的故事,在解脱道中有初果、二果、三果和阿罗汉果。初果是断我见等三缚结,二果是薄贪瞋,三果是断贪瞋,也就是断五下分结。三果人就离欲了,是真正的圣人,一定有初禅的禅定。四果就是成为阿罗汉。因此初果人还是可能会贪欲很重的,佛经也有这样的故事。我们要努力从初果到二果再到三果,不要只停留在断我见的阶段,还要再进一步薄贪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