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经成就佛果。乃至你以散乱心一合掌,这样都已经成就佛果。所以说,你的每一行都会影响到未来的果,实际上它们都是一起的。因为你的如来藏与三世没有间隔,你的末那与三世也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要藉这个因缘,来概括说明一下各种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让大家比对一下经典可以了解,让大家远离这些误会。我们先讲第一种层次。第一种情形是以散乱攀缘的心当作禅宗证悟第八识如来藏真心。譬如,有的人他以日常生活或者早晚课诵当中那个能知能觉的心,把这个心当作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但是这个能知能观的心,乃是与语言文字相应,是有形相相应的,是粗糙的散乱攀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真如,乃至有的经典直接叫作识、如、心;这个心的实证内涵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它所实证的部分,禅宗所实证的内容乃是实证第八识真心,而不是七转识的妄心。佛陀及诸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来称述这个第八识真心阿赖耶识,也就是法界实相心。所以,禅宗实证的主要内容,都是要实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此之外,虽然我们从经典中还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对于前来问法的外道们,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但这些都是佛道修学的次法,目的在先探询来问法者心里能不能真的信入。如果真的能够信入了,才表示他对三界及修行的因果有信受,这样才算有了基本的次法;接着教导他解脱道乃至佛菩提道的法,他才能心不畏惧,修学才可能会有成就。所以说,在佛教除了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是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菩萨也要修学神通,但不是这时候修学,如果属于戒慧直往的菩萨,就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这有经典为证。《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r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说,看话头功夫好不好,对于眼见佛性是非常的重要了,也就是说,定力的具足是眼见佛性的必备条件!因此,如果我们自己不肯如实下功夫,而是要到处去打听佛性的答案,或者想要从经典当中去找寻佛性的蛛丝马迹,那就永远不可能眼见佛性了。因此我们说,眼见佛性这一个法,一定要老老实实把功夫做好,有一天在定力、慧力以及福德资粮都具足的情况下,突然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佛在经典当中,还有介绍非常非常多种的念佛法门,除了持名念佛之外,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系念思惟念佛、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种种不同的念佛三昧的境界;而这些的念佛三昧,都是摄属于念佛法门的函盖范围之内。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将由其他不同的老师,为各位概略地介绍一下这些念佛法门。对于这些不同的念佛法门,让大家了解。今天我们要介绍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菩萨也要修学神通,但不是这时候修学,如果属于戒慧直往的菩萨,就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这有经典为证。《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四禅八定和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只依照佛门经典和善知识的开示进行简要的描述。况且,以笔者微薄的定力证量,也没有资格对四禅八定的修习内容进行个人的阐述,只能依经典和古今善知识的开示进行一个基本知见的传播。(原标题:禅定修习的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阅读佛、菩萨开示的经论,应以恭敬心请阅,《金刚经》言:「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经典是佛法身慧命开演之所。平实导师于《楞严经讲记》第三辑开示他读经时的恭敬:「破参后那两年,我很努力在阅读大藏经,每天至少要读六个钟头,都是在三楼佛堂中盘着腿恭敬地阅读。」每部经典都有菩萨、龙天的护持,因此只要恭心阅读,必得护念,不为魔扰。以上由编译组答复,供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次,经典记载,十方三世诸佛都是在四禅中成佛的,佛的应身也是在四禅之中入涅槃的(佛入涅槃是入无住处涅槃,不同于阿罗汉、辟支佛所入的无余涅盘)。因此,没有定力,终无法成佛。再有,誓愿成佛者必定经历菩萨地直到佛地广度众生的阶段,而广度众生,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是需要神通之力来作为方便的,神通由定而得,不修禅定,发不起神通,度众生时就缺乏方便。4、小乘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通常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共三十七道品法,是佛陀于阿含期初转法轮时所宣讲的解脱道妙义,三十七道品的关系示意图如下:精进所属的五根、五力在阿含经典中有精彩的譬喻说明,如堂阁喻、树喻和候鸟喻。如在北传杂阿含666(六五四)经中,记载道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还觉得这个证据不够清楚,可以去买他的《曲肱斋》全集,共有五大册,每册都有这么厚(比出大约七公分的厚度),那书不便宜,所以你只需买他的事业部那一册就够了,书中写得太清楚了;在大陆的学人,也可以从北京华夏出版社买到《藏密修法密典》五巨册中找到明确的说明与教导;再不然的话,也可以从《大正藏》所编的密教部的《大日如来经》找到证据;又如密教部的《一切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品位为何,皆是仗着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大愿,让已度至极乐国者之有情,迈向成佛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经典中释迦牟尼佛却是强调说:“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脱火车地狱之罪。”是说世尊当时就是因为发起了佛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缘故,所以才能立即脱免了火车地狱极重的罪报。可见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菩提心,完全是自己身历其境,感受到地狱众生所受的极重大苦痛,心生哀悯,而起了想要救拔他们脱离的大慈悲心。因为这大悲心不是由别人教导之后才发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果法则如影随形,所以经典中会说:众恶莫造,诸善奉行。能够深信因果,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道,纤毫受之;因此若能持深信因果,就能知一切业都有果报,就会有警戒心,不会有造恶的过失。信受这样如来藏阿赖耶识根本因的果与因的义理,深信不疑,自然能肯定持戒的净因,策勉自己已受如是清净戒法,修如是清净戒行,证如是清净果德,对戒法的精神、目的、结果能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