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23中有记载3,在经典中也还有许多众生供佛而未来世得大福报的故事。【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尘沙,奉上于佛。时,世尊记彼童子:‘于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 三摩地

2018-07-23

经典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与众生结善缘或者恶缘所得的结果真的是大不相同。在佛世,有一天,佛陀带了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一同行脚,时近中午,天气很热,所以在路边大树下休息。佛陀看见不远处有块瓜田,请阿难尊者前去化瓜,让大家解渴。阿难尊者来到瓜田,看见田里有一位女子在看守,于是阿难上前向女子化缘,希望得到瓜子解渴。当阿难一说完,那位女子便拒绝阿难的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经成就佛果。乃至你以散乱心一合掌,这样都已经成就佛果。所以说,你的每一行都会影响到未来的果,实际上它们都是一起的。因为你的如来藏与三世没有间隔,你的末那与三世也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比如说经典说菩萨呢,第一条、第二条……,你看有的经论它就这样列的:菩萨不会怎么样作,菩萨会怎么样作,菩萨不会怎样、起哪种心念,菩萨会怎样、起哪种心念……。你想,奇怪,这样看起来都很像戒行,因为有的菩萨不是那么敏锐,所以如来可以一口气说一百多个,讲到一个地方的时候,说菩萨一定在这个地方有十个法,这时候他会怎么样。接下来又讲,菩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呢,你不需要这个,因为真正成就你的许多的功德性,经典上已经说得非常的清楚,能够成就你的功德的,都是如来之力,没有诸佛的冥佑,实际上无有一位有情可于此世间建立的功德性。因此说来,最关心你道业的人,并不是你自己,而是一直在看著你的诸佛,每一尊佛都最关心你。大家知道什么时节,你应该得到什么法,大家知道你什么时节,你的修行会进展到哪里,让你不用自己去求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不管上一次,你是如何沮丧,别人怎么冤枉你呀,不管你是多么地愤恨不平、怨天尤人、心里很担忧或如何如何,虽然是你还会这样,于自己于众生,而受种种的境界困扰,而产生许多不如理作意的心行;可是你要这样想,佛陀会照顾你,因为经典处处在在都跟你说,你绝对会成佛!所以你有什么好去怨叹别人的呢?你有什么好去顾影自怜的呢?不过我还是要说那一点,你不在那个第一时间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经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都成佛。那你说,这因地菩萨的本愿是不是很了不起?因为他让所有的众生乘载他这个般若船,甚至是超越我们现在二转法轮的般若船,直接成就了一切种智的大船,乘载的当时人道中一切的众生,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经典上的这个事情是佛说的,没有可怀疑的地方,佛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这些现观有经典为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开宗明义在叙述大菩萨证量时,提到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这些现观函盖了第一、第二阿僧祇劫佛道的现观。譬如如幻、如阳焰、如梦,这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佛道的现观;如像、如光影、如响、如水月、如空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则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佛道的现观。而玄奘菩萨当年亲口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宗达摩祖师亦以《楞伽经》来佐证大乘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达摩祖师并将此经典授给门人,作为开悟的传承。然而《楞伽经》的文字以及义理都非常艰深,因此当时的学人难以明了如来的究竟意旨。由于当时的学佛人对于《楞伽经》艰深的文字及义理都还难以明了,因此佛法就陷入了停滞。这种停滞的局面,到了《摄大乘论》传到中国之后,才逐渐改观。《摄大乘论》是从 三摩地

2018-07-23

玄奘菩萨一生所翻经论,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其中许多著名的经典如《大般若经》六百卷,还有弥勒菩萨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等重要经论。有一部关于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纪录片叫《玄奘之路》,这部影片中提道:【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 三摩地

2018-07-23

玄奘大师的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玄奘大师在印度,以留学生的身份取得了全印度佛教的最高荣誉,被尊称为大乘天,让大乘佛教在印度重新焕发光辉,成为那个时代最为炙手可热的高僧。大师离开印度后不久,印度的佛教就几近灭尽,实际上,玄奘大师不仅是取经这样简单,更是 三摩地

2018-07-23

但末学还是不敢怀疑藏密本身的法义,因为藏密也有很多经典是正宗的佛经啊!直到后来,末学偶然的机会在网上读到了萧导师的几句话,当然是批判萧导师的人引用的,不过末学的疑问却得到了解决,这还真要感谢那个批判萧导师的人呢,哈哈。萧导师指出心中心法认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为真我实际是掉在识阴里。末学一想,对啊,以前怎么就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呢?于是末学就进一步推论:如 三摩地

2018-07-23

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涵盖蕴处界空相,而不是专指蕴处界空相;另一个部分则是到了三转法轮时,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也就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法轮的般若诸经,能使已明心破参入七住 三摩地

2018-07-23

持戒:十重四十八轻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1不敬师友戒2饮酒戒3食肉戒4食五辛戒5不教悔罪戒6不供给请法戒7不往听法戒8心背大乘戒9不看病戒10畜杀众生具戒11国使戒12贩卖戒13谤毁戒14放火焚烧戒15僻教戒16为利倒说戒17恃势乞求戒18无解作师戒19两舌戒20不行放救戒21嗔打报仇戒22骄慢不请法戒23骄慢僻说戒24不习学佛戒25不 三摩地

2018-07-23

(三)夫妻相处之道与邪淫的苦患另外,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 三摩地

2018-07-23

佛在经典中处处潜伏密意说:有一个能生万法的第八识,祂是一切万法的根源。如果没有能生万法的第八识,根本就没有一切法的出现;既然没有一切法的出现,更不可能有缘起性空的现象出现。为什么?因为缘起性空都是以诸法的生住异灭而说一切法的缘起性空,如果没有一切法的生住异灭,还会有缘起性空的现象出现吗?乃至缘起性空只是一个名相而已吗?显然不是嘛!譬如你是妈妈所生, 三摩地

2018-07-23

他们不断的在排斥大乘的经典,尤其是排斥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因他们落于空见里,执著无因论的缘起性空是真实法;但这样不对。(注一)执著有见也不可以,例如中台山、法鼓山、法禅法师以觉知心为不坏心,这是常见外道法;这些邪见弄到佛教里代替了正确佛法后,佛教所弘的法就变成常见法、外道法,和常见外道就统一了。统一以后,佛教的胜妙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才要辛辛苦苦出 三摩地

2018-07-23

”世亲菩萨听了以后,内心感到十分的震惊和恐惧,马上敦请无着菩萨为他解说大乘佛法,譬如《华严经》的〈十地品〉等大乘经典。由于世亲菩萨一向聪颖睿智,一听立刻领悟到大乘教理确实是超越于小乘,因此转而信奉大乘。从此以后便在无着菩萨的座下遍学大乘法,凡为解说无不通达,这才知道自己从前谬赞小乘,毁谤大乘,误人误己,实在是罪业深重,于是便在无着菩萨面前发露 三摩地

2018-07-23

提出诵经时,如果不解其中的道理有没有利益?这个问题,多少也显示对于经典的正确理解,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