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在经典这样开示: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解释如下:【如果有人现的是在家相,不曾剃除须发,也不穿袈裟,没有受声闻的别解脱戒,也没有作任何的羯磨与布萨,自己可以随意观照自己不善的念头加以遮止与遣除,自 admin

2020-02-19

有人对大乘经典不相信是佛说的,那他对成就佛道就没有信心;没有大乘法就没有办法成佛,而他却不知道!这就是没有真实成佛的方法。 归依僧则所说必定是真实法,如果所说只有六识论而否定八识论,那就没有真实法而不是僧宝了。佛教会失传就是没有僧宝,佛教会从八识论变成六识论,那就是缺少僧宝来护持正法,所以僧宝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僧,不是只有出家僧,还有在家僧, admin

2020-02-19

初始并不如实了知佛法是如此浩瀚广大,只觉得能在此红尘俗世中找到一个安顿身心的处所,心中就已经感到无限快慰了,没想到佛法竟是如此的胜妙、深远、广大,非思议之所能及!尤其是当平实导师陆续开演《大乘起信论》、《菩萨优婆塞戒经》、《维摩诘经》、《胜鬘经》、《楞严经》、《金刚经》、《实相经》、《法华经》、《佛藏经》……等诸多大乘经典,以及从2003年 admin

2020-02-18

那么色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佛陀在三乘经典中曾作过许多的说明,在此我们就以四阿含诸经中的开示来为大家解说。佛陀说: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 admin

2020-02-18

二者、自身又没有如实理解四阿含等经典的智慧,无法如实了知五阴虚妄的所有内涵,才会将识阴六识或其中的意识当作真实心,乃至将识阴见闻觉知的识性误认为是常住不坏之法,当然连我见都断不了,何况能断除我执!而大乘真实义菩萨亲证且转依如来藏后所发起的智慧,却是连已断尽我执的声闻四果阿罗汉都不能知、不能证的,所以说这种连取证阿含解脱道初果都不可得的少智寡慧学人, admin

2020-02-18

假使意根同时也是意识,那么意根就不可能成为意识之所依根了,那又怎能说是意根呢?所以尊者大拘絺罗的说法不是正确的;我们宁可认为是结集经典的人记错了,不愿说是尊者大拘絺罗说法错了,但是已被大迦叶等声闻僧结集成这样了。由此可知,二乘圣人对大乘法的胜妙深义,仍然是不能理解的。在这一段经文中说的六根,其中的五根都是各自运行于自己的一尘境界中,都不涉触到其他四 admin

2020-02-18

这都是经典当中所明记的,因此我们应当知道人身的宝贵,若心不相应那些鬼神,鬼神是拿人无可奈何的;但是若自己一直念着有魔啊!有鬼啊!有精怪来骚扰我,那就是心里一直相应着魔、鬼、精怪,如同自己把门打开,这样子护法神也没有办法阻止。因此要信受佛语,对自己所修学的了义教要有具足的信心,否则就是属于善根微少的人;因此觉得自己会被诸魔、外道、鬼神所惑乱的状况,就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了解以后,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有了这样的佛法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他就可以参禅,然后最 admin

2020-02-18

[5](打坐是目前一些团体灵修、禅修的常见方式,然而)意识觉知心,不论有念抑或离念无念,不论是粗心,或是细心都是有生有灭之法,是三乘圣教一切经典、论典中都如是说的。[2]所以唯识经典中说意识是审而不恒。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不因身现出家相、在家相而有不同。[5]意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意识的能知之性,包含警觉 admin

2020-02-18

」】——《中阿含经》卷24由阿含部经典的十因缘观,证明一切人都确实是有如来藏的,也证明佛陀早就在原始佛法的解脱道中密意隐说有如来藏了。[4]二乘法与大乘佛菩提法,以如来藏贯穿而一脉相承。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何为涅槃?涅者不生丶槃者不灭;涅者不常丶槃者不断;涅者不垢丶槃者不净;涅者不来丶槃者不去;涅者不取丶槃者不舍;涅者不增丶槃者不减;涅者不一丶 admin

2020-02-18

上一集已经提示《心经》有三个重点,那就是空性心、空相、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这三个重点,二转法轮的经典就会慢慢通达了。或许有人不相信,就举二转法轮《金刚经》好了,譬如《金刚经》曾开示的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来为大家说明。这里的佛法是指什么呢?如果菩萨们经过前面熏习,应该知道:那不是用纸印刷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也不是佛弟子用语言文 admin

2020-02-18

真正证悟的善知识所说的法,是不会违背了义经典的,是能经得起诸方来拣择的,能够长时间经得起诸方严厉考验的人才是真正善知识,特别是能面对全体佛教界的最严格检验者;所以辨别真假善知识,不在于善知识说悟与不说悟的问题。真正证悟的善知识,绝对是有证量的,如同领队旅行的人,必须有亲自走过观光胜地的领队经验才是真正的领队。从密意来说,开悟的密意是不可以明说的,这 admin

2020-02-18

因为在阿含四大部经典中已经说:灭尽定中的倶解脱阿罗汉们,或是无想定中的外道与凡夫,虽然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意识也断灭而无见闻觉知,看起来似乎是死亡了,但是因为还有命根,故不等于死亡,只是入了甚深定中而已。由阿含所说的灭尽定及无想定中仍有命根,而说识、寿、暖三法仍然继续存在,可是那时的识阴已经全部灭尽了,连意识心都已经不存在了,却仍然不会死亡,而仍然 admin

2020-02-18

经典中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意思是说,假使没有具足的信心,在佛法中必将空无所获;因为佛法虽然神通广大,也是难度不信之人啊!疑盖有三种,第一是疑惑自己,第二是疑惑老师,第三是疑惑自己所修持的法门。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疑,基本上都会因为犹豫不决,而使善法无法生起;因此说佛法之中信为能入。假使没有信,虽在佛法大海之中,还是无法与之相应,终无所 admin

2020-02-18

所以在经典里面也常常有叙述到佛陀的本生,就是示现了种种的身相来度化一切有情,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乘----修学大乘要实证第一义谛的一个重要的因缘;也就是他不能有错误的见解,对于什么是大乘菩萨僧真正的外观,他能够正确的了知,他能够依法不依人。所以依法不依人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不要看表相,而是要看这个人所实证的实质,这样子才是有因缘能够受学第一义谛。如果有 admin

2020-02-18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世间的痛苦是难以说完的,我们虽然能够有心于佛法,但我们父母是不是会跟着来修学呢?是不是我应当济度我们的父母也能够得到佛法的安乐?佛陀在忉利天的时候,为了强调度化母亲的种种的重要,所以地藏王菩萨现身于忉利天,然后演说了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个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佛教的孝经----孝顺父母的经典;其中这说到了几个故事,一个是婆罗门女的故事,一个 admin

2020-02-18

而知见正确最重要的一点,是信受大乘方等经典,相信大乘经是佛所说法,不是一些学术界所说的大乘经是后人编撰出来的,如果有这样的观念或知见,就不可能是证悟者,而说他能教导我们证悟,就更不可能了,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是善知识。如《大般涅槃经》卷25,佛开示说:善知识者,所谓菩萨、佛、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 admin

2020-02-18

佛经主要是分成三大类,有人说是经典、律典、论典;那或者说是分为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那这三藏其实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摄,所以有时候会谈到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佛弟子的。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 admin

2020-02-18

佛经主要是分成三大类,有人说是经典、律典、论典;那或者说是分为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那这三藏其实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摄,所以有时候会谈到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佛弟子的。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 admin

2020-02-18

佛在经典里面就经常这样子的比喻:就譬如像薪火一样、像木头、像木炭,原来第一根木炭的火在燃烧的时候,这个火是属于这个木炭的火,当这一根木炭的火快燃掉的时候,我们再拿另外一根木炭引着这个火继续地燃烧。请问这个火是第一根木炭的还是第二根木炭的?第一根木炭的火跟第二根木炭的火有没有一样?很显然第二根木炭的火是由第一根木炭的火所引燃的,所以第一根木炭的火,跟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