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人认为佛已经不在了,我们如何能够观佛的功德法身、相好庄严?所以觉得这样的经典开示,距离太远不可能作到,所以对世尊这样的开示,只是看过就搁置;这是因为在相上去认取佛陀的功德法身,佛不在了就觉得不可能了。因为这样的人,他没有真正的认识佛的实义,和佛不亲,所以观佛的种种功德,就无法成就。接下来,我们将依佛陀的教示、平实导师的开示为您解析,听完后您就可以 | admin 2020-02-20 |
![]() |
”(《佛般泥洹经》卷2)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祂对于一个想要受戒的修行人,一定要等到他对于所传的戒法,非常熟悉奉行以后,才会让他开始学习经典,而不是一开始就让他学习经典,这是佛陀对于出家众的要求。同样佛陀对于传优婆塞戒时,也是有着这样的前行次第,佛陀的要求:要先学世事,通达如法求财。因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积集资财,来行广大布施供养,是不能接受别 | admin 2020-02-20 |
![]() |
这是因为当我们智慧更高的时候,我们将会发觉,原来成佛之道,早在一至三转法轮的经典里面,佛已经全部都告诉我们了,不曾遗漏。佛是如此的慈悲,所以我们更应该要报恩,既然应该要报恩,那就应该要更努力,把所有外道见及外道法从佛教中摒除,让佛教的法义回复到纯净的状况。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学法无碍。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31、学佛贵在精进 | admin 2020-02-20 |
![]() |
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了解以后,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有了这样的佛法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他就可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实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学佛法中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内容是什么?所应该实证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够因为接触到善知识写的书籍而能够经由阅读思惟,乃至能够拣择的机会来熏习正法,进入佛法真实修证之门!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萨经由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有智慧的人观察到自己虽然很饿,只剩下一口食物,自己吃了就可以维持生存,但此时还有一个即将饿死的人出现在面前,智者都应将这一口食物布施给对方,让他得以继续活命。这才是菩萨啊!布施救护众生的生命,成就的福德与功德不可限量!因为是及时施;更何况是具有很多钱财,怎么能够不布施呢?《金刚经宗通》第三辑第66—68页也开示说:另外一种福 | admin 2020-02-20 |
![]() |
这有经典来证明,譬如佛在初转法轮的《杂阿含经》卷10曾开示三法印,那就是: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也就是说,众生在种种生活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行阴是生灭无常的,众生所领受的一切法没有真实我的体性,唯有涅槃才是真实的、才是寂静的。既然涅槃是寂静的,菩萨现前观察这个涅槃寂静的心,当然是离见闻觉知,如果有人现前观察所谓的涅槃寂静的心是有见闻觉知 | admin 2020-02-20 |
![]() |
他就出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就是像法时,他并没有亲自见闻如来或者是实证的菩萨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然而他阅读佛菩萨说法留下来的经典论典,或者听闻善知识解说这些经典论典,知道了其中所记载佛菩萨秘密的正法藏,他就生起了敬仰崇信之心。既然对佛、佛所说的法,以及依佛所说法而修证的菩萨生起了信心,然后为了求证诸菩萨的大乘般若实相智慧,乃至实证诸佛无上正等正觉, | admin 2020-02-20 |
![]() |
《地藏菩萨本愿经》会在世间传诵,因为这故事非常地提醒我们孝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说你来到人间,可是当父母他们命终以后,我们能够作什么呢?一般的人对于生死之间的事是渺渺茫茫的;乃至儒家说法,这些事情是不可知道的;所以佛陀来说明了这些事情以外,地藏菩萨现身来说明说得更加清晰,因为地藏菩萨祂实际上是佛身,在华严部经典里面就指明说,地藏菩萨早已经成佛了。&nbs | admin 2020-02-20 |
![]() |
一般的佛弟子也可以用一种方式来帮助往生者或者鬼道的有情,例如:在世的人,他们为了帮助那些祖先或者鬼道有情,他们可以以至诚心地读诵佛的经典乃至修行的回向----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或者因为自己修行得力而心得清净的缘故,所以以此诵经回向的功德力而转为殊胜,因为施主胜----施主净的功德力最为殊胜,在这样的情形下而向这些祖先乃至鬼道有情能够回向,回向对于这 | admin 2020-02-20 |
![]() |
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r | admin 2020-02-20 |
![]() |
问 建议正觉同修会出版书籍,可保留二成或三成解释经典、念佛和纯粹弘法的书,因为有些读者无法接受批判的书籍,但是可以从纯粹弘法的书籍中得益。 答 正觉同修会出版之书籍,虽多属法义辨正,然其中含有极多深妙法,学人若非心存排斥者,都可从中获得极大利益;特别是已悟之人,更可从中大幅度提升自己之智能证量。 关于批注经典之书籍,本曾考虑由 | admin 2020-02-20 |
![]() |
佛说久远劫之前,在南阎浮提有位镜面王,他很喜欢读诵大乘经典,智慧深广、通达佛理;但是他的臣民只喜欢研究一些旁门小道,对于很深广的佛典感到枯燥没有趣味。国王陷入苦思说:“我要怎么样来度化我的臣民学佛,使他们能够亲近无上大道呢?”不久,国王想到了一个方便善巧,就令大臣们说:“去把我们国度里这些生下来眼盲的人,带到后宫花园去认识大象 | admin 2020-02-20 |
![]() |
从前面的举证之中,我们已经可以判定说,这决不是世尊当时所宣说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从这里来看,“唵嘛呢叭咪吽”也不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六字大明咒。所以任何修学佛法的学人,都应当速速的远离,以免与罗剎、夜叉等鬼神结缘之后,久了反而有碍自己的清净道业,那么到时后悔莫及就已经晚了。密续中的《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从卷第4开始,就叙述所谓的释迦牟尼佛经过 | admin 2020-02-20 |
![]() |
有哪八种人呢?在经典中佛曾经讲说,有八种不能听闻到佛法的时节,不能听闻到佛法的人就不能够修行。这八种指的就是,第一种,如来出现在世间,能同时广泛地演说种种法教,让众生听闻以后能够信受,能够证得解脱到达涅槃;那如来这样的一个教导,这个过程,但是却有众生他是生在地狱中,生在地狱中的众生,他因为纯粹是受苦报,在受苦中就没有办法来听闻或者来亲见如来,这是第 | admin 2020-02-20 |
![]() |
经典说: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此,就会有违犯的过失。也就是说佛子应该要恭敬大乘的经书,还有戒律的律典以及论典。大乘的经、律、论是非常庄严的,必须要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应悉书持,不但要能够书写、受持,而且要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来盛经律卷;也就是说用庄严、尊 | admin 2020-02-20 |
![]() |
导师则是由于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并且帮助弟子也实证如来藏;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并且也帮助弟子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而且符合三乘经典至教量,所以大家共同认定他是真的开悟。我们知道三乘的阿含经、大乘经,所说都是八识法,是有一致性的(案:详阅《阿含正义》七辑中的举证)。可是只有一致性还不够,佛陀说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长阿含经》卷3 | admin 2020-02-20 |
![]() |
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证得般若以后,进一步想要求得佛地正遍知觉的大菩提果,世尊因此而三转法轮,宣说唯识五位、十地行果,演述菩萨法无我智,令阿罗汉们可以修学一切种智而住无生法忍地,地地增上乃至到达佛地之四智圆明;这就是《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胜鬘经》、《无上依经》、《大乘同性经》等方广经典所说之唯识学,宣示藏、通、别、圆四教。而三转法轮 | admin 2020-02-20 |
![]() |
近年来有些法师居士,崇尚二乘法,服膺应成派的中观思想,排斥大乘唯识系的如来藏经典,他们异口同声推崇四阿含,说四阿含是究竟说,是佛陀亲口所说;并且认为大乘唯识如来藏系诸经非佛所说,认为唯识诸经是方便说,是不了义说。这些人悉皆执著缘起性空之无常断灭法以为究竟,不承认有如来藏,不承认在无余涅槃中有空性本际独存。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事实上,佛在四 | admin 2020-02-20 |
![]() |
当然,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这些阅读经典乃至于听受经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属于相似般若,相似经教的、相似佛法的、相似般若的这个部分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子就依文解义,说这个就是已经完全通达佛法了,所以言虽辩而非要。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懂宗教的话,你必须要宗通,也要说通,说通也要宗通,这个才是真正懂得宗教的义理。所以这个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宗教的真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