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定的知见如果不够,他就会排斥:“没有佛号怎么算念佛?不观佛的形像怎么算念佛?”他不知道持佛名号的目的,除了往生之外,同时也在训定力,齐头并进。如果本身当了师父,当了老师,没有这个知见的话,就劝人不要学无相念佛,不要修念佛三昧,就会障住了很多人。这就是缺乏定的知见,不知道“念佛必须要随同定力去提升他的层次”。经由定的知见来指导, 三摩地

2018-07-20

目既看过太阳,我们心里就去想太阳,并以实物来习。即太阳将下山时,对著太阳来观想,眼睛对著太阳正心正念来看。看过了,眼睛闭起来去想太阳(注意想时不要用观,亦不可用眼睛看)。想那个太阳就在心中,如同作白日梦时的那个想,挪到此时来用。若模糊不见了,就张眼再看一、二秒钟,再闭眼习。经过几个傍晚习之后,只要作想,心中即有红通通的太阳,这就是初观成就,此 三摩地

2018-07-20

还要习到出定时也能够不散失,跟观经所讲的完全相同。如果有所不同那就是妄想,如果完全相同,即是粗想见极乐世界。这不是细观,是粗想而已,这是第八观。此观修成时,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今生必可修成念佛三昧(亲见自性弥陀),也就是说,今生必能继续深观,修成第九观而得念佛三昧(明心见性)。第九节观想念佛:遍观一切色想(念佛三昧)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此观更 三摩地

2018-07-20

若有人随顺这样的方法念佛的话,叫做修学习念佛法门。《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悉如电光,知一切佛皆悉如幻,知一切佛音声如响。”意思是说:一切诸佛从来不曾来过此地,我也从来不曾到一切诸佛的他方世界。那是说法身从来没有来去,有来有去是因有受、想、行、识及这个色身, 三摩地

2018-07-20

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来提这个念。首先,要选择一尊自己喜欢、相应的佛或者大菩萨,做为礼拜的对象,一开始拜就不要有声音、名字,也不观想其形像,就只有“想祂的一个念头”,以想佛的念头来拜佛。刚开始拜佛时,想佛的念只持续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个时候拜佛,眼睛视线的焦点不能停在事相上,拜佛时,眼睛虽然看到一些事相、形像,但是“心往内收”,收到脑子里面来,不停习之后,短则两三天,长可能一、二周,可以到达眼睛虽然看到色相,心不去攀缘它,不会妨害到心中忆佛之净念,这样第六个次第就算完成。第七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第七次第,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相念佛。如果没有学习过持名念佛法门 三摩地

2018-07-20

第一种状态的人,虽习忆佛念佛的工夫,但没有很认真的习,不很纯熟,只是用来增强观心的法门,平常还是以“无念观心”为主,以忆佛作为一种辅助的法门,所以功夫偏于“一念不生”的境界,平素一入定,即暗无觉知,不能体究念佛。虽然有人用它来体究念佛,但体究念佛时不能“与定相应”;一旦与定相应时,就入“一念不生”暗无觉知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要探究的是永不生灭的“真如佛性”,而它没有形像、没有声音和语言文字,远离一切相,这时,如果没有功夫,就会落在语言文字里,我们必须从“一念不生”之中去探求,我们讲:习功夫要一念相续,一念相续完成后,接下来参究时,要去观照:一念不生时,没有语言、文字、形像、符号,那么那个是我呢?在这样探究时,怀疑的念始终围绕著我们,这个就是&l 三摩地

2018-07-20

他们一面听闻,一面习,不过六周,即有二人修成。三个月届满时有六个人修成,至今日(1992.2.28)止,未满六个月,已有十三人修成。目前仍陆续有人加入,并迅速进步中。比例之高,速度之快,令人鼓舞。而尚无进步消息者,除个人因缘不能拜佛外,主要系因不喜无相忆念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之善巧方便法门,不肯习所致。及至彼等发觉有不少人陆续修成,并能看话头参禅时, 三摩地

2018-07-20

其余未修成者也因后来建立信心而开始习,目前正在陆续进步之中。是故,不论是修禅定者或念佛修净土的人,若肯详细阅读本书,体会修持方法和知见,精进而且持之以恒地天天习,即可于二至六个月内学会。若是一日捕鱼、三日晒网,欲求收获,恐无是处。 (原标题:07第三章第二节一点声明和一些鼓励) 三摩地

2018-07-20

若得佛感应,放光、闻香、身心轻安,能不以为喜,心不浮动者,久久习,日日不断,终至日常生活中,动静二时亦能无相念佛,得见“介尔初心”,乃至渐渐获得念佛诸种三昧,何庆如之。凡此皆因能离粗劣觉观,是故能得。综上所述,即知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乃是念佛人之大忌,当远离之。至于修学禅定者,如上所述贪瞋无明等三毒为害,实无二致。而参禅者偶有自视利 三摩地

2018-07-20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二节拜佛之要领行者已经三归依,并且学会拜佛之动作后,习纯熟。每日早晚在家中拜佛,每次十至二十分钟。拜佛时不需佛堂,不需佛像,仅需清洁处所,无人打扰即可;诸如书房,无人的客厅,乃至收拾整洁的工作房、卧房均可。若家中设有佛堂、供有佛像则更佳,每日早晚上香后,便可礼拜十至二十分钟。无相拜佛:拜佛时,动作极缓慢,不贪多拜, 三摩地

2018-07-20

但事一心念佛--无相念佛,只要精进习,人人可得。以上不厌其烦的叙述,无非是帮助行者,不再执著佛的名号、形像、符号等,而能一心忆念、无相拜佛。本书则将称名念佛及无相忆念拜佛做为进入本法门之初期方便。称名念佛,是释迦世尊为末法时期信心薄弱的众生所说的一种方便法。藉著阿弥陀佛的大愿,使得持名念佛的众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往生。必须具有信 三摩地

2018-07-20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四节从无相忆念拜佛到无相念佛之十种修学次第一、每天早晨及晚上各用十至二十分钟时间来拜佛,依本章第三节所解说的方法来习无相忆念拜佛。拜时不唱念圣号,亦不在心中出现圣号的声音或文字,只要在心中忆念佛菩萨、想念佛菩萨,专注于一尊佛菩萨。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形像、而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忆念那一尊佛菩萨,明明白白地知道在拜 三摩地

2018-07-20

自己亦应再三详细阅读思惟,日日习无相忆念拜佛,细心体会。罪障渐消,自然得会,受益无穷。对于无相念佛之知见及入门之善巧方便,末学已于书中反复说明。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几已至婆婆妈妈的地步了。深望行者自行领会、身体力行。勿寻末学谘问(若有缘共修,则不在此限),俾使末学能更深入佛法,将来利益更多众生。此则行者对于末学之爱护也,末学谨此申致歉意及谢忱 三摩地

2018-07-20

经拜佛的训,忆佛之念在行住坐卧中会一直持续,不易丢失。学人久修念佛三昧而忆佛之念不能持续,多是因为拜佛的功夫不足。念佛人修念佛圆通法门,若能净念相继,必会于因缘成熟之时生起疑情,参究念佛者是谁。此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初步。至此,学人自然会转入参禅,以求亲证如来藏。(原标题: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的修行法门) 三摩地

2018-07-20

例如舞功可能成就舞者色身、舞者生涯,举重功可能成就举重色身、举重生涯,作文功可能成就文者色身、文者生涯等等。本文只探讨二种拜佛功的特色及对色身的影响,不谈修行的成就。驼背之形成世间有好多人精进的修驼背功,他们走路、站立时塌胸驼背;坐椅子用垮姿(slouch):垂头、放在座位的前边、背靠椅背、腰及下背凌空。这种体态的开始可能是由于某种心理因素,自己 三摩地

2018-07-20

另外,您所谓的「模糊」,若是指「若有似无」,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刚开始习忆佛时,意念多半放得很重,以便确定忆佛的念没有丢失,但这样很累人,不容易持久,慢慢的意念就会越来越轻,轻到好像没有忆佛,可是又没有丢失忆佛的念,所以说是「若有似无」。3、问:我在导师的著作《无相念佛》第90页看到「内摄外缘均等」这个名词。其意义是否是指:从现在开始,在行住坐卧中 三摩地

2018-07-20

因有之前的前方便,说服意根了知十八界的虚妄性,所以当六尘起起伏伏时亦不随顺而引生种种攀缘,乃至亦不随顺种种法尘起伏而游走于妄想中,所以就使得六识觉知攀缘心能安住于此一清净忆佛念,不随六尘的起伏而处于妄想烦恼中,不断地训使得忆佛念能绵密不断。在行来去止的忆佛念能绵密不断时,回来无相拜佛时,发现在拜佛的过程中较不会随顺外面境界所影响,也不会随顺变异不 三摩地

2018-07-20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