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乔答摩所说的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无法让人如此快速取证涅槃的。”这就是提婆达多的立异师异道。立异师就是否定释迦世尊而自立为大师,立异道则是否定世尊的教法而别立邪法。因为修习他所说的五法,可以说是煮沙成饭的虚妄想,因此说那是邪法;而他这样既谤佛又谤法就是要藉毁谤世尊正法,让正法无法继续弘传,来达到另立僧 admin

2020-02-20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开始我们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是人则能增长尸波罗蜜,庄严菩提,证菩提果。”(《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也是在开示:配合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修忍辱波罗蜜能够清净及增长持戒波罗蜜,在前面已经略谈过;而菩萨如果能忍于“五阴是虚妄法&rdqu admin

2020-02-20

因此我们也不可以轻视这样的众生;相对的,我们也要了解现在自己能够听闻正法,与正法相应,是自己已经有深厚的福德,才能有办法如此,因此应当珍惜目前修学正法的因缘而要更加精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080集持戒与波罗蜜> 高正国老师 admin

2020-02-20

”譬者,教令持戒;应以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摄者,教令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摄取之;乃至应以种种善法摄者,以种种善法而摄取之。”因为菩萨有种种根器的差异,也有种种相应的无明烦恼,修证上也有种种层次的差别,因此需要以种种善法来摄受众生;包括以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来接引初学佛者;乃至以三十七道品、各种三昧、六度法门等,来教导各类有缘佛子 admin

2020-02-20

再来说第三个理由: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 admin

2020-02-20

 接下来就是精进。要发起精进心来修集应该修集的善品,包括广行布施来饶益有情,以及持戒来饶益有情,同时对治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还有发起大誓愿,依照佛的教导,为了安乐利乐一切有情,对于菩萨应该修学的一切善品,应该修集的一切功德,都能够誓愿修学!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这样精进修学一切应该修集的法。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27集 admin

2020-02-20

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 admin

2020-02-20

我们受戒以后,想到佛陀的具足胜,我们应该感觉到羞愧,而且起精进效法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去思惟着如来的戒、如来的见、如来的正命,这样的话,那我们希望们也能够这样子作,我们的戒行就容易清净,证果也就比较容易了。第五个是如来行处胜,经典里面佛说:“如来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行处胜。”如何是如来行处胜呢?这是说如来世尊,祂修 admin

2020-02-20

因此,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发起勇猛精进心。另一个善心所法为心不放逸。对于菩萨来说,就是不断的努力为众生作事,努力护持三宝,假使是念佛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能够这样,当然能够快速成就道业。因此在《大方等大集经》卷26中开示:【云何名为不放逸?不放逸者名如法住;如法住者如说而住。……善男子!一切佐助菩提之法,以不放逸而为根本。】(《大 admin

2020-02-20

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恶所趣,求道用心,精进乐不?三月审察,志高行净,可众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当选耆旧明于法律,为之作师,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亏,众贤咸可,当授与二百五十戒,十戒为本,二百四十戒为礼仪。”(《佛般泥洹经》卷2)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祂对于一个想要受戒的修行人,一定 admin

2020-02-20

我们来介绍有关精进的几个需要留意的事相。首先精进要有节度的,我们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我们举一个《杂阿含经》“二十亿耳弹琴”的故事,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怎么会有二十亿个耳朵呢?其实不是,二十亿耳是一个人的人名。《杂阿含经》卷9的经文里面谈到:【在那时候,尊者二十亿耳,二十亿耳住在耆阇崛山里面(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二十亿耳尊者,常精勤修习菩提 admin

2020-02-20

在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呢,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 admin

2020-02-20

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 admin

2020-02-20

如果会犯戒,就表示不够用功,不懂在意业的贪瞋痴断除上用功,所以才会有身口恶业的出生,那就是在世间法上用心了,那么道业的进步就会变得非常的缓慢,所以十善、十恶业与道,都应该从根本的意业下手,能从意业下手,哪还有机会再犯身口业道呢?能够遇到好的法是很不容易的,并不是每一世都可以遇到的;现在有幸遇到了,应该如何精进用功?得要像海绵一样努力吸收,因为想要每 admin

2020-02-20

而在二地满心之前,实际上都还是属于学戒的阶段;因此我们在受戒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再精进努力,才能逐渐增长持戒波罗蜜。在这次节目单元,我们要来探讨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一段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尸波罗蜜时,所受众苦谁能说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怜愍诸苦众生,当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罗蜜。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 admin

2020-02-20

若修善时,就是等于除了刚刚的欲施、供养三宝、坐禅,还有读经、供养父母其他的善事,都可以把它归类于这里的修善;当然也包括了六度里面布施之外的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修学般若。若修善时是修集福德,乃至修除性障。若读经时,当然很清楚的这就是在从我们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于佛菩萨所留下来给我们的经论,依之于思惟之后,再如之而修行,就能够如实证得三乘菩提。 admin

2020-02-20

前面陆正元老师已经引用菩萨《优婆塞戒经》的经文,解说菩萨种性并非无始本有、也非人人皆有,而必须是和合众善因缘的菩萨方能供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方。因为如果人人皆本有菩萨种性,应该不必像经中圣教开示:必须要修种种善业因缘,才能修布施乃至智慧六度波罗蜜这样来供养六方,而是他自己自然就能这样修学、这样供养六方。而且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 admin

2020-02-20

譬如有许多的学佛人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为了要有十足的把握往生极乐,所以大多长年不断的精进念佛,甚至经常参加念佛共修。在我们正觉同修会,更有不少的悲心特重的勇猛菩萨,愿意追随大善知识,在释迦佛末法一万年结束之前,要继续留在娑婆世界,不断努力地摧邪显正、护持正法,一直到正法灭尽为止,然后才共同往生到兜率陀天去,跟随弥勒菩萨继续修学唯识种智之学。 admin

2020-02-20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子开示,说:【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鉢,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文殊师 admin

2020-02-20

因为菩萨修学就是要成就佛道,那当然也要念佛,要系念着佛地的种种功德庄严,要早日成就这种种功德庄严,当然自己就要勇猛精进,所以说菩萨也不离念佛。这个是说三根普被----说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第三个殊胜是现世得利。另外念佛法门还有一个殊胜的地方,就是说它是现世得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很多人是用念佛来对治失眠----因为会失眠通常就是因为心太散乱,或者是说心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