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另外在五根里,以信根为第一根,五力亦以信力为第一力,《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由此可体会从学佛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着我们继续勇猛精进。倘若有一个人修到了七信、八信、乃至十信未,有天丧失了「信」,这个人就不会再继续修行了。那么信要到何时才算初步成就而不退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足本愿故。是以当知。一切众生于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来不舍众生。以大悲心故。常修习有方便。为一切三界二十五有诸众生中不思己功。修平等慈。常修舍行方便。亦明鉴一切众生空法空五阴空。如是不退不没不沈空有。修实相方便 | admin 2018-07-20 |
![]() |
佛陀教导我们于一切事当中要以智慧为先导!每一个有志于佛道的修行人要超劫精进、早成佛道,在种福田时一定要以智慧为先导!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种福田要做到三净种福田时想要获得好的果报,想要能够自利也能利他,而且想要迅速成佛,那么在种福田时,就要做到三净,即物净、心净、福田净。1、物净什么是物净呢?物净是指所布施的食物、财物都应该清净。佛陀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譬如刚下过雨,路上有一只蚯蚓爬到路边,我们发起侧隐之心,将其捉回草丛即是。又如帮助老人、残障者过马路等。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父母、众僧,宜应赞叹软语,常念其恩。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何以故?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供之得福,进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也就是世尊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世尊说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妙法莲华经》卷四)的道理所在。同样的,在《维摩经》中也有说到,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另外又说到,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所以,庄严佛土就是从清净自心如来而来,想要清净佛国佛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例如,有些人他忆佛念佛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所以感应到诸佛的加持,因此生起信心而更为用功。但是有的时候,所发生的时候未必是在念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是发生在打坐修定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行者是在参禅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许会发生在睡梦之中,因此有诸多种不同的情形,因个人的因缘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在种种的境界当中,有的时候会有见到瑞相、有见到好相的情形。但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同时,恒常地种植许多善根,这个意思就是经常对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甚至于精进地去让自己怎样来念佛,这是一种;接着就是让自己能够受法、听法、忆持不忘,同时心决定不动摇,同时熏习正知正见,不落入常见或者是断见中;以这样子经常来熏习众多善根要愿意回向生极乐国,这种情况之下,舍报以后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第二种方法,就是也是一样要发无上菩提心,发起要成就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在《佛说无量寿经》卷二佛陀又告弥勒菩萨说: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弥勒白佛: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佛说无量寿经》卷二。也就是说佛陀一直在告诉弥勒菩萨说:大家都应该要精进的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不应该有任何疑惑,也不应该中间产生后悔。如果有疑惑,中间又产生后悔,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时的忆念,虽没有佛号、佛像出现,但是心中仍清楚分明地知道自己所忆的是哪一尊佛,极精进之人,不久能至不忆而自忆的程度,忆佛之念犹如泉涌,源源不断,无需刻意提撕,忆佛之念时时刻刻自然存在。这就是《楞严经》所述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叙述祂修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此可知,事一心中是可以让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难怪前面我们所引的《长阿含经》里面,世尊要告诫们,要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来精进道业。这样虽然还只是事一心,还不是理一心,却已经有了殊胜的功德。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画好之后,拿到大精进菩萨那里去。大精进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当他看到那一张画像的时候,心里面欢喜得不得了。心里面欢喜,嘴巴就讲话了,他说:「如来的形像,他的微妙、相好,竟然好到这个地步,何况是如来真实的法身以及报身,应当更殊胜,称为正偏知身。」正偏知是一切智,无所不知称为正偏知,正偏知的本体更不可思议。因此又发了个大愿:「愿我来世可以成就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驼背之形成世间有好多人精进的修练驼背功,他们走路、站立时塌胸驼背;坐椅子用垮姿(slouch):垂头、放在座位的前边、背靠椅背、腰及下背凌空。这种体态的开始可能是由于某种心理因素,自己不觉得背略有驼形,不知觉中,驼势日渐加深。他们通常不愿意接受改正的建议,习惯成自然,觉得这个姿势最舒服、放松。若干年后驼背功练成就,弯曲的脊椎骨定形,那时才想要挺直背脊已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实这样子的说法就表示出,这有另外一层的问题:那就是当说千修千人去的时候,其实这个人也是没有把握是不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就有可能会有一个某乙,他在这一世,虽然听闻了念佛法门,也开始念佛了;但是,是不是可以坚定不移,尽其一生都持续地念佛下去?那可就不一定啰!也许某乙在人生的过程之中,遇到了其他的缘分,导致他不再信佛,而信受了别的宗教;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你就自然可以在极乐世界精进不懈,不会说有一个时间点你不晓得怎样要去问谁、怎样求取善知识、怎样精进,不可能有那种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这个色尘、声尘乃至于教化上都非常的殊胜,直接可以把应该要教的佛法显示在这个器世间里面。乃至于众生可以闻到非常美妙的香气,所以当你听着优雅的音乐,然后又闻着非常的香味、十足的香味,你的身心就会沉静下来,你自然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例如,有些人他忆佛念佛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所以感应到诸佛的加持,因此生起信心而更为用功。但是有的时候,所发生的时候未必是在念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是发生在打坐修定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行者是在参禅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许会发生在睡梦之中,因此有诸多种不同的情形,因个人的因缘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在种种的境界当中,有的时候会有见到瑞相、有见到好相的情形。但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求生极乐的大心菩萨们,应当要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差别,才可以透过此世闻熏的殊胜因缘而于此世努力精进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期望能求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我们上一节课程的进度乃是讲到体究念佛所应该具备的资粮,这个与上品上生以及上品中生有关,因此我们今天的课程先从上品上生来说。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他对于大乘法,他有五力的具足,也就是说他对于信力,信进念定慧----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他成就了对大乘法的认知有这五力的具足,所以说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呢?上品中生的第三个条件是说,他是深信因果的,他是深信因果的人。也就是说这个念佛人,他要上品中生----求愿极乐世界上品中生的时候,他必须是深信因果。因为他深信因果的原因,所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