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修学精进度的结果,不妨使得前面各度所修的福德更加增上,而这种增上福德的相貌又与前面所说的还是有所不同。接着来说禅定度,修学的过程中可以破除散乱心,未来世感得一分身心清净,当然也是福德啊!乃至说能够于禅定有所分证,来世可以生到色界天以上,那么这一种福德又与前面所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从所得的果报不同,也可以了解福报是有种种的差异的;这么样子看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来说第三个理由: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跟众生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讲供养精进波罗蜜:〖“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赞叹精进所得果报,如法得财用皆以理。见邪进者为说恶果,善教众生令修精进,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由平实导师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1、为什么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你们四位神王发起了追求成佛的无上大道的心愿,而愿意精进受持八关斋戒,将来你们四位神王成佛时,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相貌,也是完全相同而没有任何差别的。这时四位神王,听完披陀类的解说后,心中很欢喜,并生起了智慧而懂得分别;执著于受八关斋戒的福德,谁才是第一,这是没有意义的。今天自己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出家成佛,而成佛时的三十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恶所趣,求道用心,精进乐不?三月审察,志高行净,可众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当选耆旧明于法律,为之作师,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亏,众贤咸可,当授与二百五十戒,十戒为本,二百四十戒为礼仪。”(《佛般泥洹经》卷2)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祂对于一个想要受戒的修行人,一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度就把戒、定、慧再把它细分,所以变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菩萨是想要在人间成就佛道,所以他的福更需要广大的福德,所以在戒之前他要先布施。布施的真实义,就是布施我们对五阴十八界的贪爱,当然五阴十八界包括我们的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我们这些五欲都是我们布施的对象。持戒有办法能够持得好,因为前面先有布施的缘故,所以这个贪爱就会比较降低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时莲花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得经,疾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法者,当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命终即往生阿弥陀佛国。」这里讲的又不同,大意是说:第三辈、下品往生的人,他想求生极乐世界,可是没有资财,不能布施,也没有钱买香供养无量寿佛,也不能供养香花,或者点灯供养。更不要说悬缯彩、幢幡、造佛寺、起塔、供养出家人。这样的人也可以去。他祇要去除淫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五种就是这样的人也许他没有前面四种的弊端,但是他也许能够安住在佛法修学,可是他没有办法很精进,他有一点点的所得,他就觉得够了,就不想再继续往上修学了,这也就是有一点懈怠觉得不急。所以这五种,就是属于修学佛法的弊端。我们要能先观察心中是不是有这五种秽染还有五种弊病,如果我们有这五种秽染跟五种弊病,我们应该要先把它修除,这是属于习气的对治;有这样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你们四位神王发起了追求成佛的无上大道的心愿,而愿意精进受持八关斋戒,将来你们四位神王成佛时,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相貌,也是完全相同而没有任何差别的。这时四位神王,听完披陀类的解说后,心中很欢喜,并生起了智慧而懂得分别;执著于受八关斋戒的福德,谁才是第一,这是没有意义的。今天自己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出家成佛,而成佛时的三十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究竟我们该如何对待受戒、持戒、犯戒,甚至破戒呢?弟子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我们对受戒充满了期待,想能够以此来清净自己的身心,在修学的路上能够更精进的前行。但是经文上讲述有很多犯戒的行为是不可忏悔的,这让我们感到了恐惧;不是担心业报,更多的是担心如果犯了不可忏悔的戒相,会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我们这一生求明心见性是不是也没希望了?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者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四者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无得贪欺。五者不饮酒,不过口行。此五乃得生天”。《最胜无比经》说:“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皈依佛竞、皈依法竞、皈依僧竞,乃至复能尽形寿,受持五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日一夜八戒福慧,比尽形寿五戒神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