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此,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如来灭身以后的舍利,也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如来的塔庙。由佛的开示可知:一者,唯有佛对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所不知;唯有佛对一切法究竟了知。如果有人宣称或暗示自己就是佛,或者宣称上师比佛还要慈悲,这个人一定是凡夫,已为自己造下难以收拾的局面。二者,所谓如来的生身就是如来应化人间有生有死的色身。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之中,善生菩萨问说: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世尊开示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换句话说,菩萨应该修集布施…等六波罗蜜,才能初步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 三摩地

2018-07-22

简单地说明:菩萨正在行于布施之时,看到众生因为获得所施而除去了怖畏,心中生起了欢喜,进一步发心再作布施,而这样的过程,不妨也是精进所摄;当众生或者对其布施的事相有所误解而产生了纷争的时候,菩萨秉持的不去侵扰众生的摄律仪戒而有了忍辱,不去与众生作计较;一次次因布施而观察到这是一项自利、利他的事业,心得决定而认定说应该要继续修学下去,同时也使得自己的心 三摩地

2018-07-22

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的一段:【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毘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不 三摩地

2018-07-22

精进之中当然也是有智庄严的。前次说到:因为布施、持戒都不是一、两天甚至于是于一、两世所要做的,若能够世世随着法上的熏习,再继续地修行布施、持戒,那这个本质其实就是精进;因为精进地布施、持戒,所以也伴随着一分的福业。同时,学人为什么会精进地布施、持戒呢?甚至于也可以预料得到的是他会一世一世地做下去?世间人进行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若是因为正确的选择与执行 三摩地

2018-07-22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 三摩地

2018-07-22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 三摩地

2018-07-22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 三摩地

2018-07-22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4、以转依阿赖耶识之真如性回熏七转识——由于转依之七转识经常地和阿赖耶识自心之真实性、如如不动性、涅盘性、清净性、性等相应,所以阿赖耶识之真实性、如如不动性、涅盘性、清净性、性等,也就可以回熏七转识,使得七转识原来的染污性渐渐的转异;善十一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因而不断出生与增长,遂得诸多受用 三摩地

2018-07-22

从今天我们探讨的内容,大家可以对于十善业与业报因缘有多一分的认识,也有助于大家对于惑业苦引生生死轮回之了解;而其中如果对于因果业报,有更深入与广泛的了解,其实它对我们的修行是会引起很大的力量,能够使我们精进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此就能够逐渐心地清净;并且对于佛菩萨的教导能够依教奉行,能够对于正理有多一分的了解,就能够多出生一分修行的力量;同时对于 三摩地

2018-07-22

二地菩萨要主修戒波罗蜜,要能够戒行自然清净不犯;三地则主修忍波罗蜜及四无量心、五神通,要能够成就俱解脱果而不取证,并且要能够成就无漏妙定意生身;四地则主修精进波罗蜜,要能随意到十方世界度众,无有疲倦;五地主修禅定波罗蜜;六地主修般若波罗蜜,要能自然证得灭尽定,成为俱解脱的大乘无学菩萨;七地主修方便波罗蜜,要能成就方便善巧,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主修愿波 三摩地

2018-07-22

而修学精进度的结果,不妨使得前面各度所修的福德更加增上,而这种增上福德的相貌又与前面所说的还是有所不同。接着来说禅定度,修学的过程中可以破除散乱心,未来世感得一分身心清净,当然也是福德啊!乃至说能够于禅定有所分证,来世可以生到色界天以上,那么这一种福德又与前面所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从所得的果报不同,也可以了解福报是有种种的差异的;这么样子看来 三摩地

2018-07-22

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爱乐布施、忍辱、精进、持戒,将来他就可以往生天上,长得容貌姝丽、举止端庄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你要来跟这样的天女比较,就像瞎了眼睛的狝猴那样的丑陋。’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个方直正等的真檀木,前来问说:‘哪一端是头?’以君臣们的智慧,还是没人 admin

2018-07-22

第一种,就是出家了、也能受持所有的禁戒,舍弃世俗中所有的贪爱,但是他执着于戒行清净,受用于戒行清净的境界,很喜欢安于其中以为满足,不能转进增上修学定与慧;第二种人,是他能够增上转进修学慧学,但是他只是闻法,他不去深入的思惟与修观;第三种人,是他虽然能够深入的去思惟以及修证,但是也有果德的证得——或者二果、或者初果,但是因为他放逸不精进,不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你们四位神王发起了追求成佛的无上大道的心愿,而愿意精进受持八关斋戒,将来你们四位神王成佛时,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相貌,也是完全相同而没有任何差别的。这时四位神王,听完披陀类的解说后,心中很欢喜,并生起了智慧而懂得分别;执著于受八关斋戒的福德,谁才是第一,这是没有意义的。今天自己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出家成佛,而成佛时的三十二 三摩地

2018-07-22

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只因他虽具妙慧,却味着名利,性好交游,勇猛精进不够,结果被释迦后来居上先行成佛。据《一切智光仙人经》介绍,弥勒过去值弥勒佛(慈氏佛)发愿名为弥勒,值佛说慈心三昧经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因其行于菩萨之道,常修慈心,而不象一般小乘行者常修禅定,为此,当弥勒被释迦牟尼佛授记当于未来继释迦牟尼之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面对于菩萨的种种示现,有作了一些开示,包括为了破除诸天人,计著寿命长久,而示现舍天寿之后降神人间入于母胎,让诸天人知道生命无常,寿命实非久远常住,应该心离放逸,依止菩萨赶快精进修学;同时也示现非常艰难的苦行,而摄受那些苦行的外道,让这些外道心服口服,并以此因缘告诉他们,光靠苦行是无法解脱的,因此可以接引他们,进入中修行。所以佛菩萨的示现,除了 三摩地

2018-07-22

或有执言唯修安忍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精进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静虑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执言唯修般若得究竟净,非施非戒乃至非定。或有执言唯修种种世间所习诸伎艺智得究竟净。或有执言唯修种种投岩赴火自饿等行得究竟净。善男子!如是破戒恶行苾刍非法器者,种种诳惑真善法器诸有情等,令执恶见;彼由颠倒诸恶见故,破 三摩地

2018-07-22

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随学一乘,于所余乘不应轻毁。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二瑜伽师地论说,有十种情况,可宣说出家人破戒、邪见、邪命等事大家都知道不要说僧过,特别是不能说出家人犯戒过失,因为某些情况下说出来,可能会导致世俗之人以为佛教僧团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