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说,我们每天这样一直努力地精进课诵,不只是要我们注意其中的规矩、仪轨等等。当然这些是可以拿来作事相上的参考,可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课诵、我们学佛到底所为何事?乃至于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去了解经典中所说的真正意涵?能够这样去思惟,这样去推动自己向前,再加上正确的熏习与修学,那么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才会更快地进步。——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维摩诘经讲记》平实导师著《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文殊师利问疾品〉:【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 admin 2018-07-23 |
![]() |
书中平实导师教示:许多菩萨,度人一世又一世,一点都不嫌麻烦,也不会当自己悟道时就不救度有缘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心性难伏,就起瞋怨恼;若受善知识的帮助后而有所心得,但却只想自己精进,那不就如同比声闻圣人还不如的妄想俗人了?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者,在布施前应该有智慧抉择啊!今把平实导师对这一段精彩开示中的另外一段节录供养大家,以祈有缘的菩萨能够有智慧的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来这个老人很精进的修行,也成为了阿罗汉。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个机会和佛教三宝结了缘,那么在未来就会有机缘值遇三宝而成就解脱的。一般的众生大多是全心全意地忙碌世间的俗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到解脱道,当他在有欠缺不足的情况下,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主动地提供资源以及关怀他,他感受到了这个施主是真的为他好,自然就会对施主很感恩,这时候就能够敞开心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基础;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足了,有了舍心,就不会想要从众生那里去贪,这样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缘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布施不仅可以让我们未来安居乐业,生生世世都富裕快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我们每个众生都有第八识如来藏,我们所造的一切善业都会存在如来藏中,所以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不断地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累积了许多福德和智慧,这些福德种子都存在我们各自的如来藏中带去未来世实现,这样未来世种子现行时我们就会很有福报!所以像正觉讲堂有许多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样,得要常常念著有没有机会利益众生,有机会就做,这也叫作念施。布施与持戒是初机学佛的基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能。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能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由平实导师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语译如下:释迦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修行勇猛精进,已通达实相法界真实理。菩萨观察世间万法万物都是生灭迁流无常的,一切荣华富贵以及寿命都难以久保,于是穷尽所有的资财用以布施济众。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所以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位,因此他幻化了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才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这十个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佛所开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十种心。那么这十种的心,从一开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后面的护心、戒心跟愿心,都代表了对于三宝——特别是对于佛陀的教导,以及对于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够成佛的信心有增长了!所以才能珍惜、爱护佛法;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等十种心。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圆满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两大无量数劫,也看你怎么修啦!如果像释迦世尊那么精进,两大无量数劫是可以缩到很短的,这个等以后在《解深密经》详解时再来说。这就是说他已经进入行不退位了,这就是菩提心怎样去增上的道理。诸位菩萨从这一段的说明中就能了解:得要一切时中勤修无量的善法,不要听到深妙法时就说:哎呀!这个我没办法学啦!哎呀!好深、好难啊!就害怕了!心中有恐怖时就没办法增上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法中讲的礼敬六方,就是礼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发菩提心之后,能每天真正的礼敬这六方的话,他一定可以增长他的寿命,也增长他的财物。所以礼敬六方并不是像外道所说的要礼敬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的神祇。-----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常教众生,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勤修精进,轻贱烦恼。《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中前三波罗密法,属于修福;第六波罗密属于修慧;精进、禅定二波罗密,通于福慧──以精进波罗密勤行策进,禅定波罗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罗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忍诸辛苦,如法进修,猛勇不怠,不论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菩萨。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每天很精进的在破法,还以为是在护法,其实是破法破得很“精进”,不是吗?你们把有线电视台打开来,看看那些宗教台,一天到晚在讲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印顺导师的思想……等等,都是很“精进”的在破法——以外道断见法披着佛法外衣在破法——可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在护法、弘法。那你看到这么愚痴的人,你知道他们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意乃谓:外道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神只,菩萨亦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唯有菩萨乃能供养。然此菩萨性、非人人皆有,若菩萨性是人人皆有者,则不应和合众善业因缘方能供养六方---布施乃至智慧。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不必修诸善业因缘,便自己能修布施乃至智慧---供养六方。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