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shàn)谤起冤(yuān)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游江海 | admin 2020-02-18 |
![]() |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精进,福慧增长,早证菩提。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94、95集命根与本识>正仁老师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於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於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 | admin 2020-02-18 |
![]() |
就是这样子啊!文殊师利菩萨!众生知道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的关系,所以很精进地、很勤劳地持戒来修清净梵行,而且他很有信心地说:‘我未来一定可以成就佛道。’又,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没有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其所修的种种梵行终究无所用处,如同穷尽劫数想要在水中钻求而得到酥,终究是不可能成就的。佛在《央掘魔罗经》已经很清楚开示大众两件事:第一件 | admin 2020-02-18 |
![]() |
待菩萨圆满十信位功德后转进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从布施度开始行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是圆满布施后,才能够转进持戒度开始持戒,譬如持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最后得以持菩萨戒;于持戒度圆满后转进忍辱度,忍于菩萨戒种种的要求,忍于众生种种无理的要求及不便;如是圆满忍辱度后转进精进度,由于安忍众生的忍辱后自然就会精进,不断地精进布施 | admin 2020-02-18 |
![]() |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精进,福慧增长,早证菩提。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94、95集命根与本识>正仁老师 | admin 2020-02-18 |
![]() |
如来藏也是众生的究竟依靠,因为祂是不生灭法的关系,所以修行究竟成就之后,因为有这个不生灭性的如来藏作依靠,就不会再落入生死轮转之中,这个就是在《杂阿含经》中开示的住不变易法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安住在这个道理上,要能够精进修学;对这个不变异法的究竟了知,也只有到佛地才能够作得到,也就是说只有佛世尊才能成就究竟转依。第三点是在上面所引《杂阿含经》中,它 | admin 2020-02-18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
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 | admin 2020-02-18 |
![]() |
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 | admin 2020-02-18 |
![]() |
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在《成唯识论》卷六中,弥勒菩萨说: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阿罗汉与辟支佛断了分段生死,利根的人一生就可以完成了,迟钝而极为精进的人历经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断除,不论你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断尽。因此,这四住地烦恼的力量,是无法与无始无明住地力量相提并论的。然而就更深一个层次而言,四住地烦恼也是无始无明所含摄,而四住地烦恼乃至全部断尽成为阿罗汉以后,却仍然不与无始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夜勇猛精进没有睡眠,因此就导致了双眼失明;世尊哀悯他,于是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很快的尊者就得到了天眼,观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由于睡眠心所能令心识昏昧,会障碍修行者修观, | admin 2020-02-18 |
![]() |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精进,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13-015集> 林正仁老师主讲 | admin 2020-02-18 |
![]() |
也就是说,菩萨于我存在的当下,就是在无余涅槃本际中,当下就是在涅槃,何必灭尽自己的五蕴而取涅槃呢?所以菩萨不需要如二乘人一样断除自己的五蕴而入无余涅槃,反而借着不断出生的五蕴,以及穷尽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修行,来成就佛地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以此来利乐有情无有穷尽。从上面说明可知,对众生而言,根本不知道爱别离是苦的真实道理,所以面对亲属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来看一则公案:马祖道一禅师年轻的时候,在衡岳山参究,每天常常在大殿上打坐精进。住持和尚南岳怀让禅师知道马祖是接法的道器,于是就上前问说:年轻人!你每天坐在这里干什么呢?马祖道一正在静坐,随口回答:打坐。那么你打坐图的是什么呢?图的是成佛!接下来,怀让禅师就在庙前拿了一块砖头磨呀!磨呀!马祖忍不住问:请问禅师,你磨砖头干什么?为了要做镜子呀!你磨 | admin 2020-02-18 |
![]() |
既然没有种种罣碍出现,就不会有种种恐怖的事情发生,当然就会远离种种颠倒梦想,最后一定可以证得究竟涅槃;也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的菩萨们,未来穷尽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精进修行以后,就可以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所以,《心经》最后开示:【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是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来修行,最后一定能够证得无 | admin 2020-02-18 |
![]() |
阿罗汉、辟支佛二乘的解脱道修行人,断四住地烦恼的时间是蛮快的,只要他们断了我见,这个精进用功的修道人就可以在一生乃至四生,断尽四住地烦恼而出三界。如果是懈怠的断我见的二乘修行人,他最慢七次人天往返,也可以出三界;或是证得二果,薄贪瞋痴的二乘修行人,他只要天上、人间一往还,也可以出三界;甚至证得断五下分结的三果人,他甚至可以不用回到人间,直接在天界取 | admin 2020-02-18 |
![]() |
再者,过去修学错误的法,能够知道回归正道,也是因为该有的教训受够了,也代表该修集的一分福德具足了,所以才会勇猛发心的在道业上面用功,对自己的错误能够知道悔改,这是有惭有愧之法,乃是善法;但是切勿追悔过去的种种过失,当以改往修来为首要,应以精进努力于佛道之增上为目标。关于供佛之处所:佛无方所,所以不会因为是安置在地下室而怪罪,只有鬼神才会忌讳在什么地 | admin 2020-02-18 |
![]() |
但,这些表面上放得下的烦恼(如文中作者被要求一直拿着瓶子直到手酸不已),仅仅是所有烦恼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源于习气的烦恼,需要先精进的培养定力,定力具足以后心思才会细腻,才能观照起心动念,然后在生起烦恼的瞬间予以对治;这样经过长久历缘对境的锻炼后,才能彻底改变习气,进而永离烦恼。如果没有十足的定力,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得要等好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平静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