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只有对二乘菩提无知的人,才会主张意识心不动时就是无余涅槃,所以意识心当然是会坏的虚妄心,乃至确定夜夜都会暂时断灭而不了知六尘,何况能入无余涅槃中安住?正确而现前观察到这些教证与理证,就不会再对识阴有所爱集,我见断了,从此进修以后,我执也就会跟着渐渐的减轻,乃至一世精进修断我执以后,舍寿也能入无余涅槃,三界之中再也找不到祂了,一切三界中的苦就不存在了 admin

2020-02-19

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加持,冥祐弟子得以在善知识摄受教导之下努力精进,消除无始来之一切业障、罪障,身心清净,修学佛法没有障碍。弟子○○○并愿将修学、护持了义正法之所有功德,迴向给弟子今生乃至过去无量生中之父母、师长、兄弟姊妹、配偶子女及诸亲友,希望您们能早日归命三宝,并能在未来无量生中成为同修道友,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直至成佛。[2]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admin

2020-02-19

下面我们要依这则典故谈到梵音摄众的因缘,为菩萨们来探讨梵呗的唱诵在我们中土的缘起;也为大家来探讨菩萨学法的时候,应该如何来善用参与梵呗法会的因缘,让自己道业上能够精进,而不会只是落于唱诵梵音的美妙,追逐当中声尘、法尘的殊胜梵音,而没有办法得到法的功德利益。有关梵呗在中土的缘起,依据《法苑珠林》卷36的记载:最早有记录在三国时代,当年的魏武帝第四个儿子 admin

2020-02-19

接着佛开示:菩萨为正法、为求智慧,应该像这样精进啊!从佛的开示可知,纵使在无佛法的时代,菩萨为求正法及求智慧的缘故,应该发广大誓愿,不惜自己身命去作种种供养,以培植菩萨未来明心见性应有的福德资粮;乃至为了圆满佛菩提,应该很努力很精进的为众生付出,愿作众生大火炬来照明众生种种贪瞋痴暗冥,让众生智慧可以启发而亲证三乘菩提任何一个菩提。像这样的菩萨才是佛 admin

2020-02-19

因此,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如来灭身以后的舍利,也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如来的塔庙。由佛的开示可知:一者,唯有佛对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所不知;唯有佛对一切法究竟了知。如果有人宣称或暗示自己就是佛,或者宣称上师比佛还要慈悲,这个人一定是凡夫,已为自己造下难以收拾的局面。二者,所谓如来的生身就是如来应化人间有生有死的色身。 admin

2020-02-19

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还要勉励大家,因为讲求消灾解厄,讲求求通、求得,通常是说您还没有了解到佛法是如何的掌握了您所有秘密的关键;所以我们才说,如果您还是这样子的话,那我要勉励您好好地、精进地学佛,从根本的层次,依照您个人的修行,彻底掌握您的命运。如果您能够这样作,那么消灾解厄、求通、求得,本来就是一个自然会有的果报。------《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04 admin

2020-02-19

今天你们四位神王发起了追求成佛的无上大道的心愿,而愿意精进受持八关斋戒,将来你们四位神王成佛时,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相貌,也是完全相同而没有任何差别的。这时四位神王,听完披陀类的解说后,心中很欢喜,并生起了智慧而懂得分别;执著于受八关斋戒的福德,谁才是第一,这是没有意义的。今天自己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出家成佛,而成佛时的三十二 admin

2020-02-19

菩萨也因为对于自己所行的法,已经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这是必须要走的唯一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且是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因此能够发起深心、内心欢喜,而真正精进勇猛去作。同时行十善业时,因为具有慈悲心及正知见的缘故,因此内心清净,能够逐渐远离种种烦恼,并且可以配合菩萨之智慧,以方便善巧来行十善业,因此可以利益更多与不同层次的众生。譬如菩萨也要在利益众生中,来 admin

2020-02-19

这是在学佛过程里面,非常重要的知见;了解这个道理,就可以信受因果,也可以接受事实,接受现在自己这个五阴身而不怨天尤人,而能够从现在开始努力精进修学正法。接下来我们看,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一段开示:【若诸众生,异界异有,异生异色,异命异名,以是因缘应名无量,不但有十。……是十业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 admin

2020-02-19

譬如有许多的学佛人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为了要有十足的把握往生极乐,所以大多长年不断的精进念佛,甚至经常参加念佛共修。在我们正觉同修会,更有不少的悲心特重的勇猛菩萨,愿意追随大善知识,在释迦佛末法一万年结束之前,要继续留在娑婆世界,不断努力地摧邪显正、护持正法,一直到正法灭尽为止,然后才共同往生到兜率陀天去,跟随弥勒菩萨继续修学唯识种智之学。 admin

2020-02-19

 又譬如有人无量劫以前曾供养承事诸佛,于今世有因缘遇到世尊为他解说四圣谛、八正道之声闻法,乃至为他解说十因缘、十二因缘之缘觉法,因而断结证果而悟入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成就声闻或缘觉之初果乃至四果,最后得以解脱三界生死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又譬如菩萨种性人,无量劫以前曾供养承事诸佛,又很精进依照佛所开示的六度波罗蜜去修行,今世有因缘遇到 admin

2020-02-19

所谓的五种善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跟慧根。为什么善戒要这五根,而恶戒不必要有这五根呢?很容易受的戒就表示世俗法贪着的境界,这些世俗法贪着的境界当然是恶戒!因为要让水往上流是很困难的,但若要往下流是很快的、也很容易的。可是如果我们教那些附佛法外道来持比丘戒,他们一定个个面有难色,因为太困难了!受比丘戒时先得要有五种善根,否则受不成的。因为受比 admin

2020-02-19

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恶所趣,求道用心,精进乐不?三月审察,志高行净,可众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当选耆旧明于法律,为之作师,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亏,众贤咸可,当授与二百五十戒,十戒为本,二百四十戒为礼仪。(《佛般泥洹经》卷2)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祂对于一个想要受戒的修行人,一定要等到他对于所 admin

2020-02-19

今天你们四位神王发起了追求成佛的无上大道的心愿,而愿意精进受持八关斋戒,将来你们四位神王成佛时,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相貌,也是完全相同而没有任何差别的。这时四位神王,听完披陀类的解说后,心中很欢喜,并生起了智慧而懂得分别;执着于受八关斋戒的福德,谁才是第一,这是没有意义的。今天自己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出家成佛,而成佛时的三十二 admin

2020-02-19

同样的道理,律仪不好的菩萨,众生会愿意去亲近他吗?可想而知,要能够饶益有情的速势就没有那么快;况且如前面所说,这一位菩萨修学善法的精进度也就比较不好,相对而言,可以拿出来利乐有情的善法就相对会比较少,或者是说层次会比较低,这都会影响到饶益有情戒的受持的。反过来说,当这一位菩萨不太想要去履行饶益有情戒的时候,当然就可能因此会在律仪戒、摄善法戒的受持上 admin

2020-02-19

也就是说,成佛之道需要依持戒、精进、不放逸的精神来成就圆满。现在我们就来看今天介绍故事的内容,经文是这么说。《增壹阿含经》〈邪聚品〉第35:【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有五力轻慢夫主。云何为五?一者色力,二者亲族之力,三者田业之力,四者儿力,五者自守力,是谓女人有此五力。比丘当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轻慢夫主。设复夫以 admin

2020-02-19

”童女迦叶就举了譬喻说:“就好像你的侍卫,曾经看过你的识神有出去过吗?那当你睡着醒过来之后,你的侍卫又有看到你的识神回来了吗?”弊宿就说:“是没有啊!”童女迦叶就说:“你现在活着,人们就已经看不到你的识神在出入,何况死去的人呢?所以佛法当中,比丘们精进修行,用三昧的定力才能够出生清净的天眼,用这个天眼才能够知道众生寿命 admin

2020-02-19

因此,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如来灭身以后的舍利,也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如来的塔庙。由佛的开示可知:一者,唯有佛对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所不知;唯有佛对一切法究竟了知。如果有人宣称或暗示自己就是佛,或者宣称上师比佛还要慈悲,这个人一定是凡夫,已为自己造下难以收拾的局面。二者,所谓如来的生身就是如来应化人间有生有死的色身。 admin

2020-02-19

五十一法为:遍行法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法五(欲、胜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不定法四(悔、眠、寻、伺)。如是五十一法 admin

2020-02-18

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28《优陀罗经》)白话语译如下:【我亲自听闻到这样的开示那个时候,佛陀于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郁头蓝弗他在大众之中,有很多次这样子说:‘于这一生中,如果能够观察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