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古时印度外道很多自称证涅槃的,然而他们所称的涅槃,不出欲界中离语言相的离念灵知,乃至初禅等至位到四禅等至位中一念不生的境界,根本还在三界中,何来解脱呢?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才有人归依佛,闻佛开演声闻解脱道之法而真正证涅槃。所以声闻解脱道之法皆从佛出。声闻解脱道的法如此,那连证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都不知不证的佛菩提道的法,当然更是从佛出,以佛为根本 三摩地

2018-07-22

心诚的定义在佛经中是有的:[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只要觉知心在,六尘也一定存在,设使已经进入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虽然没有五尘,但至少还有法尘,六尘没有全部远离,这哪里是真正的寂呢?必须是觉知心灭了,没有一尘存在,才是真正的寂;这个寂是要灭了觉知心自己,灭了自己而无六尘中的任何一尘存在,不在三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无上寂灭之乐。可是我见、我执不断的人,当我们告诉他说:真正的寂灭之乐,就是要把我见、 三摩地

2018-07-22

非正行僧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见外道法,他们每每自称开悟了!可是所悟的心却只是意识觉知心的变相:是意识处于一念不生中,在五尘中见闻了了而无语言文字妄念的离念灵知;或是进入二禅以上的等至位中,不触及五尘;或是意识心暂时不见了,譬如入了无想定而暂时灭掉意识觉知心;或是未到地定过暗,没有觉知到自己的存在,以为这样就是真心的离见闻觉知境界,就是实证无我,说这样 三摩地

2018-07-22

「获三摩地」者,谓:由于皈依三宝,依于三宝清净的体性及正确的教导,因此次第修证而能得证未到地定乃至四禅等至、等持位,以及无量无边禅定三昧之正受,如此入住无量无边三摩地的解脱功德。「获大清净」者,谓:三宝乃是世间出世间清净者,唯有皈依趣向三宝之清净,次第证得慧解脱,乃至佛地净除二障的究竟清净解脱,七识心王与无垢识究竟相应,如诸佛一般成究竟清净者,此皆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觉知心仍在,一定六尘也全在;设使已经入了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没有五尘至少还有法尘在,六尘没有全部远离,哪里叫作真正的寂?觉知心灭了,没有一尘存在,才是真正的寂;因为这个寂是要灭了觉知心自己的,灭了自己而无六尘中的任何一尘,不在三界中,才是无上寂灭之乐。可是我见与我执不断的人,你告诉他这种究竟真正的寂灭之乐,他会说:这个那儿有乐?这个境界一点儿六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这个意识觉知心,乃至进入二禅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够了知定境法尘,都是不离六尘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转所说的如来藏,则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一向离于六尘的见闻觉知性,从来不曾住于六尘中。这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探究生命流转的问题,佛教小乘学者从《阿含经》所说的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及八正道中,从佛处处所宣说的缘起、无我的义理,建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坦特罗佛教行者却专注在色身上,观想将身中的中脉打通,并观想将身中的五蕴种种障碍断除了,就成为“报身佛”;不仅烦恼俱在,没有断除任何烦恼,而且堕在意识境界,我见根本没有断;既然我见未断,连声闻初果也无,怎么有可能成为报身佛呢?所以说,坦特罗佛教行者宣称修炼拙火可以成就报身佛,那是误导众生的说法!又宗喀巴在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 三摩地

2018-07-21

而未能得世间等持等至。及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为令此分得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为令此分得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 三摩地

2018-07-21

从信根等至八圣道。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种璎珞。所谓钳锁环钏钗珰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复说二种所谓定慧。复说三种谓见慧智。复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复说五种。所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复说六种。所谓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不见了。在四禅八定中,从二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位,都只剩下这三个识。这也就是说,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最少都必须要有意识、意根以及阿赖耶识这三个识,否则那些境界相是不可能存在的;入了四空定当中也还是有三个识,意识 三摩地

2018-07-21

次如:色界四禅天境界,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六七八识于等至位中安住,方有色界四禅天等至境界。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八七六识及眼识耳识身识共于等持位中现行运为,方有色界天人之及一切身口意行。若无眼耳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六识,则不能具足色界天一切境界。三如:欲界天及人间有情,以人间为例,必须有阿赖耶及意根末那入胎,执持受精卵(此即十 三摩地

2018-07-21

次如:色界四禅天境界,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六七八识于等至位中安住,方有色界四禅天等至境界。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八七六识及眼识耳识身识共于等持位中现行运为,方有色界天人之及一切身口意行。若无眼耳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六识,则不能具足色界天一切境界。三如:欲界天及人间有情,以人间为例,必须有阿赖耶及意根末那入胎,执持受精卵(此即十 三摩地

2018-07-21

若有人能安住于无觉有观三昧中,乃至有人能安住无觉无观三昧中,譬如安住于二禅等至位中,离五尘而安住于定中、清楚分明而无昏昧;如是离五尘而安住定中之觉知心,当知即是与定心所相应之心,诸佛菩萨于圣教中说,意识心与定心所相应,当知如是与定心所相应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若所悟之心,是能了别五尘、法尘之觉知心者,即是与慧心所相应之心,即是意识心也。譬如有人正静 admin

2018-07-21

离念灵知既可以存在于清净梵行的静坐中,也能存在于离五尘的二禅等至位中,乃至某些教派双身法在贪淫之行的淫欲乐受中,当然这是更低层次的意识了;虽然同样是离念灵知,却有清净、不清净,粗与细的种种差别法相之不同。各位菩萨,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离念灵知心正是识阴所摄的识,不出于六识之外。而意识觉知心所修成的离念灵知性,能够离于语言妄念而了 admin

2018-07-21

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禅等 三摩地

2018-07-21

若有人能安住于无觉有观三昧中,乃至有人能安住无觉无观三昧中,譬如安住于二禅等至位中,离五尘而安住于定中、清楚分明而无昏昧;如是离五尘而安住定中之觉知心,当知即是与定心所相应之心,诸佛菩萨于圣教中说,意识心与定心所相应,当知如是与定心所相应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若所悟之心,是能了别五尘、法尘之觉知心者,即是与慧心所相应之心,即是意识心也。譬如有人正时 三摩地

2018-07-21

因心寂静极寂静故,而成就寂静观(每一念都能入灭尽定等至位中,亦即于每一念都能随入灭尽定正受三昧境界之观行)。因成就此寂静观故,心极寂静故,欲入无余涅槃而取证涅槃;然佛不欲此七地菩萨入无余涅槃,故示现于七地菩萨前,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此三昧胜过七地菩萨以往所修诸三昧,因而此菩萨乐于修学,不乐取证无余涅槃,因此成就七地满地心。成就七地菩萨满地心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三种叫做静虑解脱等至……等等智力,就是说四禅八定该怎么修?解脱道怎么修?等至与等持的差别是什么?也懂得解脱道法义而有解脱慧的智力,以及佛菩提道的一切种智的智力等等。第四是根上下的智力,能观察众生的上根、中根、下根等根性,诸佛都有这种观察的智力。第五是种种胜解的智力,就是不管人家说什么法,诸佛都能胜解;乃至外道说他的法多么胜妙,诸佛都能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三种叫做静虑解脱等至……等等智力,就是说四禅八定该怎么修?解脱道怎么修?等至与等持的差别是什么?也懂得解脱道法义而有解脱慧的智力,以及佛菩提道的一切种智的智力等等。第四是根上下的智力,能观察众生的上根、中根、下根等根性,诸佛都有这种观察的智力。第五是种种胜解的智力,就是不管人家说什么法,诸佛都能胜解;乃至外道说他的法多么胜妙,诸佛都能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08条/6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