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是,若欲更进一步证入二禅以上的禅定境界,则需更强的定力,通常以打坐的方式为之,因为二禅以上的等至境界已经是无觉无观三昧,若是想要进入等至位中而不是只要证得二禅定力,则必须于静中方容易离开对五尘的觉观,动中拜佛无法离开触尘故。您所举之已经说明清楚:【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亦即贪求淫欲之心不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精进时能勤修学静虑等至。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所被静虑波罗蜜多大功德铠。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而修精进波罗蜜多。持此善根。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修精进时能勤修学无取著慧。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所被般若波罗蜜多大功德铠。舍利子。如是菩萨摩诃萨修行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人能安住于无觉有观三昧中,乃至有人能安住无觉无观三昧中,譬如安住于二禅等至位中,离五尘而安住于定中、清楚分明而无昏昧;如是离五尘而安住定中之觉知心,当知即是与定心所相应之心,诸佛菩萨于圣教中说,意识心与定心所相应,当知如是与定心所相应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若所悟之心,是能了别五尘、法尘之觉知心者,即是与慧心所相应之心,即是意识心也。譬如有人正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说二禅,二禅有等至位跟等持位(的差别),等持位的境界跟初禅的境界是一样的:识阴都有四个识,然后在分别四尘。那么他的境界跟初禅的四识境界是一样的,当然就是落入了我见当中。再来说二禅当中的等至位,二禅当中的等至位,识阴当中只剩下意识;意识在分别法尘──缘于定境中的法尘,那么这样的一个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境界啊!因为把识阴中的意识当成是常住不灭的真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禅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初禅等至中,虽然不会起妄念,却还是有五尘中的三尘的领受,还是蛮闹的。二禅等至总该是寂灭了吧?不!二禅中还是会有妄念出现,虽然已不知那个妄念是什么,可是你已知道自己觉知心动了一下,那表示仍然不寂灭。第四禅等至总该寂灭了吧?四禅不是舍与念都清净的定吗?二禅、三禅中,心动了一下,那是什么念,自己都不知道;但在四禅中连这种动了一下的情况都已经不会再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我等至诚,发真誓愿:‘从今乃至生死后际,于其中间,常愿不逢诸恶知识,亦愿不遇诸恶因缘,设当逢遇愿不随顺,决定不造如前所说诸恶罪业,勿令我等长夜受苦。’唯愿世尊,哀愍摄受我等所发如是誓愿。”尔时,世尊普告一切诸来大众:“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于后世苦,深见怖畏,发露忏悔。汝等今者,欲度生死深广瀑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诚的定义在佛经中是有的:[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次是色界四禅天的境界,必须要有第八识所变现的色界天身,然后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在初禅乃至四禅等至位中安住,才会有色界四禅天等等至位的境界。必须要有第八识依所执持过去生修学禅定净业的种子,变现色界天身;然后第八、第七、第六识,以及眼识、耳识、身识这三识,共同在等持位中现行运作,因为色界四禅天人鼻、舌二识已经不现行运作了;这样子才会有色界天人种种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他虽然每天晚上进入禅定之境界中,但是他在白天所累积的疲劳,并不能因为进入禅定境界而消除掉;这是由于禅定境界之中的意识心并没有消失掉,意识心入了二禅以上的等至住中,觉知心还在,只是不独五尘而已;虽然不触五尘,可是等至位中的定境法尘还在,所以你的觉知心仍然不灭,所以你的神经系统不能得到休息,所以长期劳累而每晚不倒单的人,到了清晨打板而出定时,你的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四禅八定的修证过程中,意识所缘的定境法尘是没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符号等,是无相的;甚至于在二禅等至位以上,前五识已舍,于五尘境界都无觉无观,只有意识安住于定境中的法尘,所以不著五尘境界相。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中平等爱仍是处在了别而有执受的状态中,只是不加以强烈的了别或执受;特别是在二禅开始的等至位平等爱定境中,很容易被误会为涅槃境界,但其实还是在愚痴无明烦恼的三界中。在《成唯识论》中,又从苦乐中分出忧喜,从身说苦乐,从心说忧喜,而成苦、乐、忧、喜、舍等五受。又依《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以下简称《集论》。)1卷1说:【云何建立受蕴?谓六受身:眼触所生受,耳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来说,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我们从初禅来说,初禅的等至位里面,还与三尘相应,还与五尘当中的三尘相应;也就是说因为证得初禅的人,他不再现起鼻识跟舌识,所以他在等至位当中,他跟耳识、眼识跟身识相应。既然跟眼识、耳识、身识相应,表示他还有念,他还能分别三尘还有法尘;所以在初禅的等至位当中,他仍然有念。如果到了等持位当中,等持位当中,初禅的等持位当中,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识,只剩眼、耳、身及意识;无色界无色身,所以也只剩下意识对定境法尘的了知。然而三界中不论哪一界的见闻觉知心,都必须以六尘为缘才能现起,所以见闻觉知心中不可能没有六尘;要继续保有见闻觉知心,就要不断有六尘,既然有六尘,那就有万法,因此就生起了对三界六尘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七地满心的菩萨修这个三昧就不会入无余涅槃。八地,主修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如幻三昧观。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七地满心的菩萨修这个三昧就不会入无余涅槃。八地,主修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如幻三昧观。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来说二禅,二禅有等至位跟等持位(的差别),等持位的境界跟初禅的境界是一样的:识阴都有四个识,然后在分别四尘。那么他的境界跟初禅的四识境界是一样的,当然就是落入了我见当中。再来说二禅当中的等至位,二禅当中的等至位,识阴当中只剩下意识;意识在分别法尘──缘于定境中的法尘,那么这样的一个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境界啊!因为把识阴中的意识当成是常住不灭的真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初禅境界中还会与色尘、声尘、触尘接触才会有身乐,还是担心可能会失去而有苦受,怎么可以称为涅槃呢?所以当他们进入二禅中,住在二禅等至位而不触五尘,已经能够安住于自心内境时,不再有初禅中忧心失去初禅乐的忧苦,认为这样就符合涅槃寂灭的定义,所以心中欢喜而认定二禅等至位中即是涅槃境界。这就是外道『五现涅槃』中的第三种现见涅槃。也因为证得二禅时心喜踊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受宗喀巴、教的学人,就是这一类人,一向受持邪法,努力勤行邪淫双身法为目标;更有「精进」履行密法者,常常师徒、六亲,终其一生误认双身法为成佛的最胜道而不作忏悔,实质上成就极重恶业,死后必将往生恶趣中,彼等至今却都一无所知。有智慧的藏密学人,当自审思观察,应当知所对治。六、以所治损害故来说——《瑜伽师地论》卷9〈本地分〉中说:【谓如有一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受宗喀巴、教的学人,就是这一类人,一向受持邪法,努力勤行邪淫双身法为目标;更有「精进」履行密法者,常常师徒、六亲,终其一生误认双身法为成佛的最胜道而不作忏悔,实质上成就极重恶业,死后必将往生恶趣中,彼等至今却都一无所知。有智慧的藏密学人,当自审思观察,应当知所对治。六、以所治损害故来说——《瑜伽师地论》卷9〈本地分〉中说:【谓如有一断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