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师父说:“若至二禅的等至位,等引位还不行,则会有所增进。菩萨入地后的随顺佛性则可感知众生心行,但对于低等动物与心思甚乱的人则不容易感应到。”我再问:“师父以前说过的‘阿赖耶三昧’,就是从此而出?”师答:“就是如来藏的起用(佛性)。”我问:“那像是八地菩萨的于相于土自在?”师答:“与这个(佛性)有关。&rd admin

2024-07-01

  所以,谁说动中的功夫不能入初禅、二禅?还不说等持位,我说的是等至位。所以无相念佛的功夫不可以小看哪!不然这门功夫怎么会是在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之中的第二十四种?只在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之下;二十五种圆通里面它排第二,不是没道理的!那么那一些人自己不好好修无相念佛的功夫,怪罪说这个动中功夫没办法让人证得禅定。那我请问了:「不管他们自己或者他们随学 admin

2024-05-24

  如果是住在四禅,或四空定的等至位中,觉知心还是会与定境法尘相应,仍然不是究竟寂静。也许有人说:如果把六识心灭了,总该寂静了吧!譬如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但是,那还是有第七识意根存在,还是可以了别法尘的大变动,仍然不是究竟寂静。唯有无余涅槃境界才是究竟寂灭,五蕴十八界统统灭尽,只有如来自存在,没有见闻觉知的我,也没有能作主的我,也没有六尘境界,统统都没有 admin

2020-08-28

  若有人能安住于无觉有观三昧中,乃至有人能安住无觉无观三昧中,譬如安住于二禅等至位中,离五尘而安住于定中、清楚分明而无昏昧;如是离五尘而安住定中之觉知心,当知即是与定心所相应之心,诸佛菩萨于圣教中说,意识心与定心所相应,当知如是与定心所相应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若所悟之心,是能了别五尘、法尘之觉知心者,即是与慧心所相应之心,即是意识心也。譬如有人正静 admin

2020-07-06

  对不对呢?定境中正是制心一处啊!你的如来藏有没有起过语言文字妄想?你的如来藏有没有在定外了别六尘?你看,你如果入定长时安住,入了二禅等至位中,有时候还会出定呢;可是你的如来藏住在这样的境界,从来不出定。但这个是不是一般的四禅八定等世间禅定?其实不是禅定,因为禅定是意识心的境界。可是,如来藏这个境界,祂永远如是、永远不改变,就好像永远制心一处而不会散 admin

2020-06-20

  如是微尘百千世界,由彼菩萨身光明照成吠琉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一切宝树八行布列,花果庄严,色香殊异;是诸宝树,香风摇击,从其树出和雅悦意微妙之声,所谓:佛声、法声、僧声、菩萨声、菩提声,根、力、觉分、解脱、等持、等至之声。由宝树声,彼微尘数百千界中一切有情,悉皆获得法喜禅悦。是诸世界中所有一切有情,远离地狱、傍生、阎魔罗界、阿苏罗趣。是彼菩萨在母腹 admin

2020-06-14

  一念者,谓如是四种烦恼未断之前,一念甫灭已,次念又生,念念不断;乃至证得四禅八定已,于等至定境之中,忽然又生一念我见或我执烦恼,致令意根意识不能永灭,致令不能入住无余涅槃之真正无我境界中;如是一念又复一念,继起不断,致令阴界入我不能断除,因此流转生死不已,故名一念。住地者,谓住于其境界中,不知其妄,执之不舍,故名住地。四住地之首者,乃见一处住地,谓 admin

2020-06-08

  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识,只剩眼、耳、身及意识;无色界无色身,所以也只剩下意识对定境法尘的了知。然而三界中不论哪一界的见闻觉知心,都必须以六尘为缘才能现起,所以见闻觉知心中不可能没有六尘;要继续保有见闻觉知心,就要不断有六尘,既然有六尘,那就有万法,因此就生起了对三界六尘万 admin

2020-06-08

  [2]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 admin

2020-06-08

  又譬如离念灵知心在二禅等至位中,常常因为忽然生起一个妄念,因此而退回初禅中;乃至在第四禅等至位中,常常因为一个妄念(根本不知这个妄念是什么意思,只是心中有一念闪过),就已经退回第三禅中,呼吸及脉搏复又生起,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念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于定境中时,能了知定中境界,并且不起语言文字而作分别取舍,能离语言文字而观察分别:应该转进,或者依 admin

2020-06-08

  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边处而解脱於色界了,就是第四种解脱。度过空无边处,住在识无边处,是第五种解脱。度过识无边处,住於无所有处,是第六种解脱。度过无所有处,住於非无想亦非有想处,是第七种解脱。度过非无想亦非有想处,住於想知灭(灭尽定)中,是第八种 admin

2020-06-08

  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识,只剩眼、耳、身及意识;无色界无色身,所以也只剩下意识对定境法尘的了知。然而三界中不论哪一界的见闻觉知心,都必须以六尘为缘才能现起,所以见闻觉知心中不可能没有六尘;要继续保有见闻觉知心,就要不断有六尘,既然有六尘,那就有万法,因此就生起了对三界六尘万 admin

2020-06-08

  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每一念的当下也都在灭尽定的边缘中,其实他说法度众时,若突然不想说了,也可以随时入灭尽定;对俱解脱的阿罗汉及我们而言,这真是「匪夷所思」。这个时候,因为他的修证是寂灭极寂灭——寂静观成就,所以七地满心菩萨很容易会取无余涅盘,所以这个时候,佛「不怀好意」 admin

2020-06-08

  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边处而解脱於色界了,就是第四种解脱。度过空无边处,住在识无边处,是第五种解脱。度过识无边处,住於无所有处,是第六种解脱。度过无所有处,住於非无想亦非有想处,是第七种解脱。度过非无想亦非有想处,住於想知灭(灭尽定)中,是第八种 admin

2020-06-08

  又如三地的行门也牵涉到等引、等持、等至,可是你们诸位谁知道什么叫做等引、等持、等至?这三个禅定的证量是什么?不知道!等引,可能大部份人知道,请问:等持与等至的境界有什么差别?它们各自的作用又在哪里?这二法的作用差别又在哪里呢?也是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无法具足三地修行的方便善巧,所以初地的修道,就是三地的准备工作——福德与慧学非常重要。二地 admin

2020-06-08

  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每一念的当下也都在灭尽定的边缘中,其实他说法度众时,若突然不想说了,也可以随时入灭尽定;对俱解脱的阿罗汉及我们而言,这真是「匪夷所思」。这个时候,因为他的修证是寂灭极寂灭——寂静观成就,所以七地满心菩萨很容易会取无余涅盘,所以这个时候,佛「不怀好意」 admin

2020-06-08

  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因为七地寂静观的成就,所以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佛会传给他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超过七地菩萨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七地满心的菩萨修这个三昧就不会入无余涅槃。八地,主修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如幻三昧观。由 admin

2020-06-08

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另有一类 admin

2020-02-21

但是只要觉知心在,六尘也一定存在,设使已经进入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虽然没有五尘,但至少还有法尘,六尘没有全部远离,这哪里是真正的寂呢?必须是觉知心灭了,没有一尘存在,才是真正的寂;这个寂是要灭了觉知心自己,灭了自己而无六尘中的任何一尘存在,不在三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无上寂灭之乐。可是我见、我执不断的人,当我们告诉他说:真正的寂灭之乐,就是要把我见、我 admin

2020-02-21

所谓六尘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而法尘是依附在五尘上而存在的,不能够离开五尘而有单独的法尘,除非是证得二禅以上的等至定境,才有单纯之定境法尘存在。我们都知道五尘分别对应至五识,为五识所了别,而事实上包括法尘及五尘上的细相都是需要靠意识来了别的,因此意识所缘的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大。譬如说,对于由色受想行识聚集而成的五阴假我,意识会把这五个 admin

2020-02-21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08条/6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