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第一阶段称为远波罗蜜多,这是指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最初的无数劫,也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主要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行;菩萨在进入三贤位之前,必须先十信位之功德,具足菩萨种性,才能次第进修佛菩提道。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么信根的部分,我们要为大家说明,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有体,第二个层次是信有德,第三个层次是信有能。什么是信有体呢?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法本身是真实可证要信受。什么是真实可证呢?也就是说,不管是解脱道或者是佛菩提道,所证的法一定是真实而不是虚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知道说五阴十八界本身是藉因藉缘而出生的,不是真实的,你要去求证解脱道的话,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 | 三摩地 2018-07-21 |
|
好了!这样介绍完了以后,诸位可以来分析及了解了:这五十三参中,现声闻相的出家菩萨总共有七位,其中六位是比丘、一位是比丘尼,这六位身穿僧衣而示现声闻相的比丘菩萨中,前五位的比丘,有四位比丘还在十信位中、一位比丘是十住位中的第一住初住位,都还没有明心。但是有一位比丘尼证量蛮高的,她已经到了十行位中的第四行了!也就是说,她已经明心而且是眼见佛性(眼见佛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前两种人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乃至人天乘的善法都不可能修学;第一种是人间贪财造恶的众生,或是贪财而不造恶,以正当的手段努力积聚资财而不肯行善。第二种人是愚痴无智而无法修学佛法的众生,再怎么教导都无法理解佛法的人。第三种人适合修学人乘善法,他们愿意受五戒,但是心中对众生并无悲心,不肯发愿为众生的救度而努力,只想保住后世的人身而已。第四种人如同教中专门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大正第二十四卷第一○一一页)所说五十二位中,第一位至第十位的位阶。谓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心、舍心、愿心十种。亦称十信心或十心。<法华玄义>第四卷下,明示七位为:总明菩萨位者,即约三经。一约『璎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大正第三十三卷第七三二页)。十信位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来藏第一义谛法,不同人天善法、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人天善法,人人可教、人人可学、人人可传。二乘菩提法,在佛世时须具有品德、道德观念之人,能信因果,乐于布施,不悭贪之善人,佛才会为其说解脱之法。而佛菩提如来藏妙法,佛更是于弟子们修学二乘菩提十余年后才传授。兹因如来藏乃众生本具,日用而不知!是“法”,众生难信、难悟、难修、难转依,故佛对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是上品上生,所必须发起的第一个心!如果这个人他是所悟不真,他很难对于弥陀世尊发起至诚心,因为他不知道佛地的功德是多么的广大殊胜无量无边;也不知道自身与佛地的功德差别是非常的大,误以为一悟即至佛地,因为这样的误会,所以他很容易生起慢心,那就无法发起对于弥陀世尊的至诚心,那他就无法具足第一个条件。我们再来看深心,深心乃是心乐而不动摇,对于的信受乃是非 | 三摩地 2018-07-21 |
|
第一阶段称为远波罗蜜多,这是指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最初的无数劫,也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主要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行;菩萨在进入三贤位之前,必须先十信位之功德,具足菩萨种性,才能次第进修佛菩提道。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且道:汝本有之如来藏何在?五、应明五时三教: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也。七日后以应化身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如来藏空性中道义而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著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果是第一句,譬如有位禅师问云:你是那一国人?我是朝鲜人。禅师说:你正要离开朝鲜,准备上船的时候,我就该给你一棒了!那并不是说禅不可说,而是说禅是个密意,不能明说,因为明说会害人。这意思是说,禅并不是在语言上,也不是在文字上,当然更不在刚刚这一则公案的这一个指头上。可见要会禅呀,真是难。那么禅究竟是什么?禅,它的本质并不是一般人所想的,很玄很妙的东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大乘起信论》中说证此本觉者方名始觉(初次证悟)之菩萨,由此证知:亲证如来藏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除此绝无般若之开悟。则未证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法身-真如)者,既无本觉智,必非真实开悟者。佛于诸多经典皆向佛子开示唯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第一种就是以为让自己的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认为说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如果说能够长时间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就叫作大悟;短时间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就叫作小悟,为什么说这样的认知、这样的修法是错误的呢?其实他们所谓的一念不生,并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也就是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当中,其实还有一个清明之念,祂能够了知自己处于一念不生当中,所以说这样的一念不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恭录于平实导师之《宗通与说通》---------------------------辨正8、首先辨正的是理证:一者,意识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心,非是世尊所说本来不生不灭的真心第八识,以下分为十八点说明:第一点:意识心有生有灭故。佛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曾云:「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CBETA,T14,no.577,p.950,a20-21),经中已明言: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受正藏师兄附嘱,勉力为文,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虽明白哪些作略,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现行,以思辩分析而断其一二,以是如此,何须张扬,以为开悟!真正开悟,一念相应,才能肯定无疑,才能发起受用!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先说第一种勘验法:观察所悟之心,是否为觉知心?若是觉知心,则非真实心。复观察所悟之心,是否能领受五尘与法尘?若是能领受痛痒冷暖之心,能领受色、声、香、味之心。能了知法尘之心,当知即是意识心,不论所住境界相如何胜妙,都仍然是意识境界;综而言之,若是一念不生之际,仍然能领受六尘、仍然能触知六尘之心,皆仍是意识心。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 三摩地 2018-07-21 |
|
公案记录了禅宗祖师参禅开悟的过程,学人可以参究公案——为何祖师这样能够悟入?话头(或公案)又分几类:第一类是有关开悟明心的话头。譬如念佛的是谁、喝茶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等,参这一类话头,如果一念相应就开悟了。第二类是有关佛性的话头。譬如说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等等,参这些话头,若破参开悟,佛性就现前了。话头有的直接,有的间接,学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譬如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必须刷牙、洗脸,它本身就是烦恼。有时小孩急躁的时候,会抱怨:刷什么牙?抹脸,上课都来不及了!有的懒,认为何必刷牙?吃过东西不是又脏了?这是烦恼。我们规规矩矩不急躁,醒来还是刷牙、洗脸。虽然不觉得烦恼,但这件事的本身就是烦恼。刷牙、洗脸以后上厕所时,觉得人真是麻烦还得要上厕所,能够不上厕所的话,岂不更好?有的人抱怨每天要吃三餐,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离我──否定自我──是第一等困难的事情,全球佛教的修行人现在找不到一个能离我的人;因为一个个都把离念灵知抱得死死的,一刹那都不肯放开,所以离我非常困难。好不容易终于有人可以把我见断了(我讲的是我们会里面的人,因为现在你在外面仍找不到断我见的人;前些时候也有人宣称南洋有阿罗汉,可是那些阿罗汉讲出来的法,连我见都没断,连初果都不是),才能说是离我的初果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