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在入胎的过程中,也有三种过患,会使得中阴身无法顺利的入胎:第一是产处过患。意思是说,如果母体有种种妇科的疾病,就无法受孕,即使受了孕也会导致流产,或者使胎儿产生其它先天性的缺陷。第二是种子过患。如果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父亲中的精子浓度不够,或者没有精子,或者母亲有生殖器官的各种感染;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健康无病而母亲有感染,或者母亲健康无病而父亲 admin

2020-02-21

不单单佛陀注重孝道,大菩萨们也是这样,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他的母亲舍报后下堕饿鬼道,每天不见饮食,瘦得皮包骨;目连尊者看见了非常心痛不舍,他想用神通力来营救母亲,于是就用钵盛饭给母亲,但是他的母亲无法将食物吃进去。为什么呢?因为食物还没入口就已经化成火炭了。目连尊者难过得痛哭流涕,因为尽管自己神通第一,却 admin

2020-02-21

关于这个故事,有几件事情可以提出来说明的:第一是一心念佛的殊胜功德,第二是爱欲的过患,第三是断三缚结证须陀洹。首先,就是一心念佛的殊胜功德,可以感得佛的慈悲护念加被,而往生佛国净土或往生天界。这方面学佛人较为耳熟能详的是,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中就说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admin

2020-02-21

佛便向这位妇人开示:人间有四件事是无常的,哪四件事呢?第一件,一般人所认为的常,都是错误认知,它本身是生灭无常的;第二件,富贵之后最后都会汇归于贫贱;第三件,合会之后最后还是会别离;第四件,纵使强健的人最后还是会死亡。既然如此,人死了不可能再复生,你应该未雨绸缪,广行布施、持戒,并随着你自己的能力,布施给孤苦贫穷、沙门,以及婆罗门等人,未来所获得果 admin

2020-02-21

因此就要来探讨说,可不可以修正、可不可以修改、可不可以变易呢?第一个就是,过去生所造作不孝父母的因所结成的种子。许多人就会想:过去生我已经作了啊!怎么可能还能够修改呢?那我们要说的是,当然可以修改啦!为什么不行呢?虽然过去生所作,但是今生所行,一样可以变易这个所结生下来的这个种子。过去生的业行是如何,你今生虽然不知道,但是已经遇到了儿子和媳妇不孝顺 admin

2020-02-21

第一、以身作则。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有些父母言行不一,譬如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载着孩子闯红灯;甚至于有父亲责备孩子说:你为什么偷同学的铅笔啊?爸爸从公司里拿那么多铅笔回来给你,难道还不够用吗?如此的身教,怎么能够教孩子不去侵占别人的财物呢?因此,要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父母就不能作偷鸡摸狗的事,只要父母身口意清净了,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第二、要了解 admin

2020-02-21

那三福净业就可以知道它分三个部分: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个部分,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什么叫做孝养父母呢?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很多世间法里面都教我们孝养父母。那我们在修学佛法有几点应该要注意,就是说当我们来修学佛法来修行的时候,我们发起了大心,我们想要为正法多付出、多做的时候,我们不要忘掉我们要先孝养父母,也就是说我们在 admin

2020-02-21

以末学的自身经验来说,在学佛以后的第一个雷区就是布施;在家居士修学佛法一定要实行布施,这一点是对的!可是,要怎么如法的布施才能符合佛教理念?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末学,以致使末学因为不如法的布施而得罪了所有的家人,也因为这样的布施是背离了三福净业的基础,所以本身已非佛教中的布施。但是,因为身边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摄受,所以末学在雷区中徘徊了好几年,搞得自 admin

2020-02-21

下班回家时,第一件事最好是到父母房间问候一下。15.吃饭时,应遵循父母优先原则,给老人家先盛饭菜。16.一旦与父母发生冲突,应尽量顺着老人。常言道老人如小孩儿。老人脾气与小孩儿很相似,一样需要关怀和照顾。对父母应该有极大的耐心。17.尽量与父母住一起,以便照顾他们。如果有能力,最好不要让年迈的父母单独生活。18.尊重父母的社交圈,让他们与新朋老友尽享欢乐。研究 admin

2020-02-21

第一次听到《当你老了》,是来自一位叫做赵照的歌手。后来又在黄磊演的电视剧《嘿!老头》中听到。而后才知道歌词的原版是来自爱尔兰诗人耶茨的一首情诗Whenyouareold。有很多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老去这样一种生命状态的关注,我也曾被那首当你老了所打动。但歌里唱着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不禁让我想到,在世间流浪生死,有多少人能看到灵 admin

2020-02-21

那世俗人贪爱财色名食睡;相反过来,您修学佛法,您第一个就要先对治欲界当中这五个最浊重的烦恼----所谓的杀、盗、淫、妄、酒这样子的五个戒。因于三归之后,遵行世尊所定下这样子的五戒,而来对治欲界最浊重的、最明显的烦恼----财色名食睡;乃至进一步,在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一直往上修行上去之后,才能够一步一步的经由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而来断身见、断我见;乃至依于大 admin

2020-02-21

哪五件事呢?第一、好乐杀生:当他看见众生时就想要把他杀来吃掉。第二、好乐偷盗:喜欢偷窃别人的财物。第三、邪淫:女人不安己室,或者男人在外勾引别人家室。第四、常常喜欢说谎:就是妄语欺瞒别人。第五、喜欢一天到晚喝酒。这五件事的因果是怎么回事呢?一切众生,因为杀生的缘故,所以现在世获得不好的色身,常常生病,色身也没有力气;而且得到不好名声,这一世不长寿而 admin

2020-02-21

同样地,出家人可以获得其他出家人往生后所遗留的财物,但若从命过比丘取得财物时,如果所取并不如法,那是从谁边得罪呢?这里我们分成三个部分来说:第一种情形是:如果已经有过羯磨了,羯磨就是主持诵戒及所结界的道场中的事务;意思是说:如果已经有了共修团体或道场,其中主持诵戒及管理道场事务的僧人就是羯磨僧。如果有命过比丘所遗留的财物,必须经过羯磨时由主持羯磨的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生后悔的心,是因为有三种事情而产生的:第一种于财贪爱。是对财物的贪爱心还很强,在布施的时候,无论是看到贫穷田遭受到灾难而受苦因而生起了慈悲心,或者是对报恩田、功德田生起了欢喜供养心,所以就把大笔的钱财布施出去了;但是之后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珍宝、豪宅、轿车等物品的时候呢,心里又想说:唉!我之 admin

2020-02-21

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困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余报,名相似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 admin

2020-02-21

我们先说五施,佛陀是这样的开示的,佛陀说:【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著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 admin

2020-02-21

到底什么样的布施才是正确的布施?这个主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所布施的对象为何?第三个部分:布施有何果报?首先谈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布施,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让他人可以受益。这样的布施可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所谓的财施,就是拿自己的钱财、拿自己的物品—譬如衣服、饮食、卧具、汤 admin

2020-02-21

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中写道所以,真学佛法的人是应该安于寂寞、忍于寂寞;佛法修得好的人,他是乐于寂寞、享受寂寞的。因为法乐无穷,怎么会想到说要到处去攀援,觉得去攀援真的是没意思,因为讲来讲去都是三界中的事,对佛菩提道来讲实在没有营养,它无法增长你的佛菩提道;所以懂得寂然,才是真懂佛法的人。若遇到众生待我以横逆,末学则乐于藉此修忍辱,除了可以重 admin

2020-02-21

】佛在经典中为我们开示说:有恶口习性的人,如果他出生在人中,他会有两种果报的出现:第一种是经常会听到种种骂人、讥讽等粗言恶语的音声;第二种是他所说的言语,常常会与他人起种种的争端或诤论,这些都是属于恶口业的果报。那到底什么样才是不恶口呢?《长阿含经》卷13:【舍离恶口,所言粗犷,喜恼他人,令生忿结,舍如是言,言则柔软,不生怨害,多所饶益,众人敬爱,乐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