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中国禅宗史上有名的立雪断臂,禅宗所以会有这么一段立雪断臂的典故,因为以当时的时空背景,要弘传第一义谛了义非常艰辛。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14集忍辱-忘恩负义》刘正莉老师(原标题: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要能先观察心中是不是有这五种秽染还有五种弊病,如果我们有这五种秽染跟五种弊病,我们应该要先把它修除,这是属于习气的对治;有这样的一个对治以后,然后我们把解心放在我们佛法修学的第一要务,从断我见、认知五阴无常,这样因缘际会时,就能够相应到第一义谛法则,就能够证果了。今天就谈到这里,祝愿您,深信三宝,深信因果,解心自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 三摩地

2018-07-23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 三摩地

2018-07-23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佛灭度后,欲心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 三摩地

2018-07-23

摄属重戒7)高慢卑贱,有德法师,不谘经律,第一义谛,犯轻垢罪「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23、轻新求学师(摄属重戒1O谤三 三摩地

2018-07-23

其中对于戒律的精神与持戒的要领,导师在理上、在事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更有细说布施的功德与得福的因果原理,甚至有开示三乘菩提与第一义谛的胜妙义理,欢迎您向出版社请阅。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漏学中的重要一分。佛弟子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 三摩地

2018-07-23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 三摩地

2018-07-23

其中对于戒律的精神与持戒的要领,导师在理上、在事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更有细说布施的功德与得福的因果原理,甚至有开示三乘菩提与第一义谛的胜妙义理,欢迎您向出版社请阅。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漏学中的重要一分。佛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早 三摩地

2018-07-23

同样的不杀戒,在佛法中受了戒,就要好好受持,不要因为一时的嗔心,忍不住就杀了人;因为这不但牵涉到性罪,而且还牵涉到第一义谛法中的严重戒罪;所以于第一义法中受持十重戒以后,千万不要毁犯。若是有好因缘遇到佛或诸大菩萨示现时,不管是定中或梦中的示现开示,祂所交代的,我们千万千万不要违犯,不要认为佛只是事相上的指示,与戒罪无关,就违背而不遵从,这会产生轻罪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习六度波罗蜜,熏习第一义谛知见,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优婆塞戒经》卷6接着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优婆塞戒经》卷6)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却多有退转;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所说的是真实义、是无上义、是第一义谛。就是这无上乘的大乘佛法,所以要经过辗转、辗转无量劫以后才勉强有人可以得度,就像是鱼所生的卵子非常的多,可是真正能够成就的只有非常少的众生、只有非常少的鱼卵。那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一段,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有提到: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若有 三摩地

2018-07-23

 ---宗通与说通【共130集】第006集总释宗通与说通-证第一义谛(四)(原标题:菩萨异生性深且广,仍然有可能退失佛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在大乘别教的第一义谛中,阿罗汉虽入了无余涅槃,却是没有证得无余涅槃的。但是菩萨完全不同,菩萨还没有取证无余涅槃时就知道了: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就是这个如来藏的自住境界嘛!无余涅梁中的如来藏离六尘见闻觉知,既不思量又不作主,又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绝对的寂静。你们已经明心的人想想看、现前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大众回答:是!)是啊!就是这样子嘛!你还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一章第一节<总释宗通与说通----证第一义谛>(原标题:佛菩提道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 三摩地

2018-07-23

如来藏第一义谛法,不同人天善法、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人天善法,人人可教、人人可学、人人可传。二乘菩提法,在佛世时须具有品德、道德观念之人,能信因果,乐于布施,不悭贪之善人,佛才会为其说解脱之法。而佛菩提如来藏妙法,佛更是于们修学二乘菩提十余年后才传授。兹因如来藏乃众生本具,日用而不知!是法,众生难信、难悟、难修、难转依,故佛对缘未熟之人往往不开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所要亲证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对了义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够在了义修学中,有(种下将来)见道的因。-----《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正德老师(原标题:看话头的功夫一定要有动中的定力为基础)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一种状况说,学人落于禅法,他以为说现前那一些善知识所整理出来、用来帮助学人证悟第一义谛的那些知见跟文献,就是禅。虽然,听闻阅读的人也是证悟的人,他可以从另外一个证悟的人,听闻阅读他所说所写出来第一义谛之理,但是却都是见到第一义谛;然而,证悟之人所说出、所写出,透过未悟之人听闻阅读,所了知第一义谛的道理,却是虚妄法,却是戏论,因为都变成意识所思惟的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一),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