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来藏第一义谛法,不同人天善法、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人天善法,人人可教、人人可学、人人可传。二乘菩提法,在佛世时须具有品德、道德观念之人,能信因果,乐于布施,不悭贪之善人,佛才会为其说解脱之法。而佛菩提如来藏妙法,佛更是于弟子们修学二乘菩提十余年后才传授。兹因如来藏乃众生本具,日用而不知!是“法”,众生难信、难悟、难修、难转依,故佛对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我们强调理行当中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建立定慧知见、深解第一义谛的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功德的种子熏习完成,你就无法成就上品上生。因为诸佛菩萨的加持之中你无法受持,因为佛菩萨是无时无刻不悯念众生的,因此如来从来都是不停的加持众生,可是众生我们却没有持守好而漏失,因为众生没有这个基本功德种子,就不能够相应诸佛的加持。所以大心欲求往生极乐世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经过前面信、进、念、定、慧等五力的进修,心性渐渐转变,已经快要破参了,他的所说所行也如同诸佛一般;这时候虽然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对于第一义谛妙法,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时由于心性的转变,使得他的容貌显现出如同诸佛一般的慈悲和智慧相,这时的心地都不再歪曲了,而能安住在之中,这就叫作正心住。也就是说,菩萨修行到了这个地步,在身心之中已经能够以菩萨自 三摩地

2018-07-21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大乘起信论》中说证此本觉者方名始觉(初次证悟)之菩萨,由此证知:亲证如来藏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除此绝无般若之开悟。则未证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法身-真如)者,既无本觉智,必非真实开悟者。佛于诸多经典皆向佛子开示唯有 三摩地

2018-07-21

受正藏师兄附嘱,勉力为文,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虽明白哪些作略,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现行,以思辩分析而断其一二,以是如此,何须张扬,以为开悟!真正开悟,一念相应,才能肯定无疑,才能发起受用!如 三摩地

2018-07-21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观察至此,因而兴大慈悲,为众生说第一义谛法,令得有因缘证悟实相,度脱生死轮回,真正拔除苦痛,得究竟安乐。这才是菩萨大慈悲的真正意义,也是真正慈悲发起之所由。菩萨也依此悲愿而留惑润生,世世受生,继续救度众生,继续佛菩提道的修学。当然菩萨断尽思惑后,到了七地念念入灭尽定,如来藏中连最后一分得以留惑润生的思惑种子都灭尽了,也应当会入无余涅槃的;所以要 三摩地

2018-07-21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上品下生者,……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经过前面信、进、念、定、慧等五力的进修,心性渐渐转变,已经快要破参了,他的所说所行也如同诸佛一般;这时候虽然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对于第一义谛妙法,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时由于心性的转变,使得他的容貌显现出如同诸佛一般的慈悲和智慧相,这时的心地都不再歪曲了,而能安住在之中,这就叫作正心住。也就是说,菩萨修行到了这个地步,在身心之中已经能够以菩萨自 三摩地

2018-07-21

而这位菩萨所作的事,如果还没有完成,一定不会半途而废的;他对于第一义谛的追求也非常的坚定,绝对不会轻言放弃;而他对于菩萨所应作之事,不但有能力去作,而且十分的勇勐,他能够在大众之前来摧伏邪论,对于其他人的问难,也都能够完整的回答解说清楚。在禅定波罗蜜多的性相上,可以看到这位菩萨,对于的义理,本性上就能够善于思量,没有纷杂的妄想。这位菩萨的烦恼很轻,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以大乘第一义谛度师不久之后,鸠摩罗什菩萨的师父盘头达多,不远千里从罽宾国来到了龟兹国。龟兹王问盘头达多:师父为何从遥远的地方,冒著跋涉山川的艰辛,光临本国?盘头达多说:早听说我的鸠摩罗什有非凡的体悟,又耳闻大王极力弘扬佛法,所以专程赶到贵国。鸠摩罗什菩萨知道了师父盘头达多到来,欣喜万分,先为师父讲说《德女问经》,此乃因为从前师徒二人都不相信该经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将以佛陀的第一义谛作为检择标准,来阐述龙树的菩萨行之典范。正如导师所说,今天的龙树菩萨修持境界,经由地地增上,当然更高于此间所述者。龙树菩萨行化事迹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了《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目前所见最早有关龙树生涯的描绘。龙树菩萨生于公元二世纪左右,南印度国婆罗门种族的后裔,自幼接受非常严格的婆罗门僧侣教育,天资聪颖,博学多闻 三摩地

2018-07-21

基于本同修会旨在弘扬正法,不宜将西密或佛门外道妄攀之伪经例如《释摩诃衍论》有关马鸣菩萨的说法在此介绍给大家,我们将以是否符合“佛陀的第一义谛”为检择标准,来阐述马鸣菩萨之事迹典范。本篇是根据《摩诃摩耶经》,佛灭度后六百年代来述说,当时是马鸣菩萨弘扬佛法的迦腻色迦王年代,根据明确的正史记载是公元一世纪顷,其相关的数据比较完整故。《摩诃摩耶经 三摩地

2018-07-21

以今日思之,小乘人日日所行,不过入灭,永灭而已,此和佛何有相同?如果说,阿罗汉不必和佛所显教化,所显诸用相当,以永灭同故;然不当是理,以如来永不灭故,以涅盘即是如来义,如来即是涅盘义,以如来涅盘常住,以如来常恒义,以如来常有义,以如来即是胜义谛,以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以如来即是不变异义,以如是,皆当于此《央掘魔罗经》所见所显,更以《阿含经》说,涅盘有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义谛智慧有三:一者般若总相智,谓禅宗真悟者之开悟明心——触证领受自心藏识,能亲现观,即是种智中所说大乘真见道之根本无分别智;二者般若别相智,谓证悟者于悟后,依般若总相智,多方领受及体验藏识之中道性,因而发起种种别相智如《大般若经》所说者,因之而起中观智,即是种智中所说大乘相见道后得无分别智;三者般若种智,谓依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之一 admin

2018-07-21

若这些菩萨继续修学,实证了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就称为别教菩萨。是因为他们的所修所证,已经有别于二乘的声闻跟缘觉了。从这个道理我们回想,如果有人修学佛法,只停留在人乘与天乘的阶段,而不往三乘菩提来迈进的话,是不是比小乘人更要受到佛菩萨的呵责呢?由上所述,我们从五乘的道理,可以明确知道三乘的关系:由大乘之中,再分出的四乘来作为阶梯,这事实上都是佛陀为了 三摩地

2018-07-21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的无我观只在现象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作观行、去作人无我的观行,或作蕴处界的法无我的粗相的观行,但是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不能触及第一义谛,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大差异的地方。所以二乘阿罗汉只能证得解脱果,无法得到大菩提果,他只得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证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二乘的无我观只在现象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作观行、去作人无我的观行,或作蕴处界的法无我的粗相的观行,但是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不能触及第一义谛,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大差异的地方。所以二乘阿罗汉只能证得解脱果,无法得到大菩提果,他只得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证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何可说此中了达,而唯有其名,以了达义,则知此了达为般若,以寻获真心故,如是生起般若智慧,如是真心自有如是自性常住,所以说有自性,非是无有自性,若无有自性,世间一切轮回,则可无轮回,一切因果,可无有因果,何必定有如是轨则?以众有情之如来藏,皆成就此因果轮回,所以说确有因果轮回,以此有自性故;亦因有此自性故,所以知道一切因果轮回由是建立,所以离开此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