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净无想道的问题就出在,如果以它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话,其实他是有可能产生见解上的错误,所以佛陀并不认可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获得涅槃;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智慧,要有解脱的智慧,能够断除我见、去除我执,这样子才是解脱啊!所以说,在声闻法道里面的解脱道,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没有四禅的禅定力,可是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了。也就是说,他只要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三世一切佛都不是因为神通而成佛,也都不是因为种种禅定上的三昧而成佛,那也不是单单因为解脱道的证量而成佛;三世一切佛之所以能成就究竟佛果,都是因为一切种智而成佛。佛的一切种智却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完全没有的,因为大阿罗汉们还是要归依佛,要依止佛。就如同《中阿含经》里面记载,有一次佛陀与诸大阿罗汉等这些们游历各地,到了一个叫作摩竭陀国的地方,然后在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是有一天他想:听说声闻法不究竟,我来修大乘法看看。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结果终于来到同修会,亲教师开始传授无相念佛的法门,接着说到布施,又说持戒。可是他听到布施度时,心中生起烦恼了!因为:我口袋里有钱很好,为什么叫我拿出来利益别人?第一度他就通不过了,这就是乐处于无明的人。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六度具足,缺了一度就不行,而且有次第性,后面也会说到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四宏誓愿的精神就是优婆塞自利利他,真正的究竟的自利利他。----菩萨正行(二)【共130集】第071集三归五戒始修学(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但如此,密宗古今一切法王由于执着乐空双运的欲界中法,导致连外道所共的四禅八定都无法证得,于是永远沈沦于欲界中;舍寿后成为欲界中最贪欲的有情,若不是往生夜叉、罗剎世界中继续广行贪淫,便是因为执着密宗道而谤大乘法不究竟,或谤大乘真正证悟的如来藏法为外道神我,因此而下堕三恶道中。密宗的乐空双运、大乐光明、无上瑜伽等名称所说的男女合修双身法,之所以能够广 | 三摩地 2018-07-22 |
|
诸佛“具足一切种智”,岂有不知此不离音声虚妄法之六字大明咒?于事于理,皆不通也!何况,真佛无形相、无所住,能生一切有为法,又岂是六字乃至无量字所可函盖于亿万分之一也?所谓“密宗神咒,即体便是圆圆果海,故佛不得”,且不说密咒多半是低级的鬼神咒,即使正统佛教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也只是音声方便,不等于圆圆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可是透过上面的解说,也许有人还不是很能够体会,我们不妨再来探讨一下:佛教跟的宗教信仰究竟有什么差别?用这样的探讨来加深诸位菩萨对这个信念的理解。一般人常常认为佛教其实只是种种的宗教信仰中的一种而已,跟宗教信仰并没有差别。常常有人认为修学佛法的目的跟信仰一般的宗教一样,就是要求平安、要求快乐、要求健康富足。所以说在家的学佛人就是追求家庭和乐、事业顺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故佛教的最高境界不是神,而是佛,佛是究竟觉悟了的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是无神论。天人唯是化生,无所依托,随业而生。能出生到天道者,除了生前修有很大善行(上品十善)之外,有的还需兼修相应的定力。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佛告首迦长者所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界)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是有一天他想:听说声闻法不究竟,我来修大乘法看看。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结果终于来到同修会,亲教师开始传授无相念佛的法门,接着说到布施,又说持戒。可是他听到布施度时,心中生起烦恼了!因为:我口袋里有钱很好,为什么叫我拿出来利益别人?第一度他就通不过了,这就是乐处于无明的人。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六度具足,缺了一度就不行,而且有次第性,后面也会说到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并不知道佛究竟是什么?只当作是众神中最高的神。迷信之后是仰信,然后是证信;证信就是你证得解脱果或佛菩提果而深信不疑,证信才是真正的不生疑心。于三宝不生疑心之后,才能乐于供养而不勉强。如果于三宝心有疑心,心里面想:我每次到寺院来,都先买水果供僧,有什么意义?他们不也是跟我一样是个凡人!在这种心态下供上几次就厌倦了。如果有真正的信心,那是由证信而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既然出生在世间中,孝养父母、供养师长,这都是作人子的、作人弟子的所应尽的种种本分;乃至于修止观、读诵经典、思惟经典;乃至于修证,证得这第一义谛,离开贪瞋痴种种诸法,离开性障一切诸烦恼;乃至随烦恼中一一能够消灭,这都是为菩提而能精进勤行,这样才是究竟的般若波罗蜜。 而菩萨于过程中就会去想,我如果今天休息一下,那会导致于什么样呢?菩萨经过思惟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智慧成熟者,具足,善说、恶说、能解义趣,受持分别,生智成就,堪能究竟离诸烦恼。(《菩萨地持经》卷3)意思是说,菩萨长寿久住、容貌端正,出生于豪贵上族之家,拥有众多资财及广大眷属,不欺诳、不诈伪、处世公正,众人对他所言无不信受,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又有为人恭敬尊重赞叹的种种技艺工巧,具有讲理守伦常的人格特性,少病少恼堪能任持重责,获得这样的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如古德说: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刹那究竟有多长(有多短暂),可有过相应的说法?不妨让我们回到佛教经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经论对刹那的定位。刹那原是梵语,汉语音译刹那,又作叉拏,意译则是须臾、念顷,也就是一个心念起动的时间长度,与发意顷同义,用一个汉语单字来表达,那就是念,意思就是瞬间,也就是时间的最小单位。在世俗词汇中,我们常说念念不忘,这个念念同样来自佛教。言归正传,让我们来看看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一位阿私陀仙,他是一位外道沙门的修行人,可以来往天界与人间之间,这是说代表了他的禅定修持相当的好;但是仙人自己却知道,他所修的东西不究竟,不能得到解脱。所以,当仙人预言了太子将会成为佛陀之后,仙人自己反而哭了起来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老了,没有办法活到世尊出世弘法的时候了,所以终究是得不到世尊的解脱教法了,因此难过的哭了起来。这也可以佐证我们前面所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菩提道则以明心为基础,由于福、慧的,最后证得究竟佛果。关键词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众、上座部、表相住持、出离观、安隐观。目录一、前言二、如何修证解脱道甲、法门&mdash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苦圣谛如果能够究竟观行完成,就会知道苦圣谛中已经函盖三界世间的万法在内了。修行人具足观行苦圣谛以后,开始探究为何苦的现象会一直在自己身上永续存在时,已经涉及出世间法了,而这个出世间法却是函盖于苦习(苦集)圣谛之中。接着再探求苦灭的涅槃境界以后,才能了知原来苦灭的境界就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全部灭尽的境界;除此以外,没有真正的苦灭境界可说,因为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