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具体解释如下:如来世尊具有二种福田的性质:如来世尊于众生有恩,所以众生供养如来世尊,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如来世尊于世、出世间法究竟证知,所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如来世尊同时也是功德田。三乘菩提法义一样具有两种田的特性,因为三乘菩提于众生有恩,所以我们护持正法时,就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三乘菩提也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能让我们成就三乘菩提,也能让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来世尊于世、出世间法究竟证知,所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如来世尊同时也是功德田。三乘菩提法义一样具有两种田的特性,因为三乘菩提于众生有恩,所以我们护持时,就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三乘菩提也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能让我们成就三乘菩提,也能让我们依之而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也是功德田。所以,我们弘扬三乘菩提,护持三乘菩提,就是在功德田与报恩田中种福田。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它不是最究竟的,因为他还没成佛,所以它是有上法;那佛菩提能够含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最后佛道,所以是无上的,没有一法可以再超越它的。它是甚深广大的,它是连声闻缘觉都不能知道这个智慧内容是什么的,含摄了世间法,含摄了声闻缘觉所证的出世间法,同时也含摄了佛道本身的世出世间法。十地满心的菩萨进入等觉位,仍然不能思议说佛地的智慧境界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样作了之后,还要再起五十种思,来检讨说,那我这样作到底有没有作好呢?也就是作的时候,还要起五十种思来检讨:说我这样作到底有没有作得、有没有彻底、有没有究竟?再起五十思,这个叫作具心五十。然后这里有说一个譬喻,就像说农夫如果说要种田的话,就必须要先把田地把它整好,把它一行一行地把它弄好,然后把它做排水沟,然后就下了种子,种下种子就是造作了业行,那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既然证得真如佛性,将来生生世世不畏生死,在世间与诸同修共度众生,在世间与有情众生在一起,才能究竟佛道。惟其必须有许多助缘,故应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即十恶业之相反。十恶业为:身三业:杀、盗、邪淫(在家是指邪淫,出家是指行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三业:贪、瞋、无明(愚痴)。若于此十恶业不犯,反而积极护生,修正自己各种行为而利益众生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末法时代正法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正法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具体解释如下:如来世尊具有二种福田的性质:如来世尊于众生有恩,所以众生供养如来世尊,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如来世尊于世、出世间法究竟证知,所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如来世尊同时也是功德田。三乘菩提法义一样具有两种田的特性,因为三乘菩提于众生有恩,所以我们护持时,就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三乘菩提也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能让我们成就三乘菩提,也能让我们依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菩萨不但未来世要有福报,可以藉那些福德资粮来利益众生,还得要有智慧来配合,才能究竟的利益众生:要有自受用,也要有他受用,这才有功德。所以菩萨在布施时,一念之中具足褔德庄严,也具足功德智慧庄严。(原标题:菩萨施时一念具足六事) | 三摩地 2018-07-23 |
|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记:在生死当中,不造作染污的行为;住于涅槃当中,却不永远灭度,这是菩萨行。这四句话,决定性的声闻人听了以后可就很难过了,因为他会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究竟行大乘菩萨道的主体应当是法眼清净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双方之所以在此问题上发生争论,导火索当是印顺法师主张(凡夫的)人菩萨行,而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先生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过于强调修证了,以致无法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萨行,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问、学佛人的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五、无佛教之世:法灭时期,无佛出世,无了义究竟住世,唯存表相佛法于世,虽有佛法之表相及名,却无佛法修证之实,因为大众普皆远离实修实证之正行,因灭故,不能修学佛法。六、生边地懱戾车: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谓之四众;若无实证之四众说法处,谓之边地;若是生在边地,如果还有少数在家居士说法,尚不构成无暇;如果是边地再加上懱戾车,就构成无暇;懱戾车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遇到了义究竟时有好、有坏,但是在好与坏之间,完全在于个人,无关善知识,也无关;如果能够谨慎口业,就不会有这些现象,所以这方面要请罗老师多注意一下,好好的教导学员。能够这样去做,才能够把凡夫性消除掉,才能够发起圣性,不然你没办法发起圣性的。想要超越十住位,想要长养你的圣性而具足性种性,就必须要修除这些错误的观念和习性,除掉以后才能够圆成十行位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很气自己!可是最后还是得要走参禅求悟这条路!悟后还是得要走成佛之路!因为解脱生死、亲证实相是最后也是最究竟的路。成佛是一切众生最终之路,所以修学佛道的过程中,虽然也曾后悔走上佛菩提之路,可是最后还是要走回这条难行之路来。菩萨正是如此,自身受种种苦,心中却不厌恶佛菩提道,最后一定不后悔走上这条路。第三点就是要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勤就是很勤快,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如果是出书法施的时候,那情形就不同了!·这是为佛教将来二、三百年的弘传大计而设想的,是为后人继续弘传宗门究竟正法而作的,所以应当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能只顾虑同修会本身,我也不顾虑我自己。如果我们也都来当大好人:跟大家一样都跟诸方大师和稀泥,常常去夤缘诸方大师、搏取他们的好感,不会再受到抵制,也许同修会可以因此而发展的很快、很迅速!因为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三宝为何是大福田?佛如何是大福田?究竟妙法与菩萨僧为何会是大福田?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没有!无我无常那永远都是小乘法的境界,大乘法说的是常,而且是乐、是我、是净,离开「常乐我净」,就不是真实究竟的大乘法了。这「常乐我净」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你抛弃世间的「常乐我净」,才有可能得到出世间法的「常乐我净」,所以没有办法两者相提并论。然后,以这个「常乐我净」能够永生,永现出生世间一切诸法。可是当你在那个境界,你不会一直想要给自己出生美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在反省之余,虽然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全然地无私无我,虽然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做到每一刹那都可以为了众生而放下许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究竟的境地;许多的时候还是不断地想为自己来作些什么,想要于世间法多要些什么;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可以像是这刚才所说的,来作些改变,调整自己的顺位,根据你所亲证的如来藏,或是根据你所了解的如来藏的体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