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由此圣教量及现实法界现观的证明,可知意识尚待意根、法尘相接触等因缘具足才能生起,若因缘不具足或五色根毁坏了,就不能在身中生起意识觉知心;而此意识觉知心的种子,又是收藏在第八识如来藏中的,所以一切种智中说如来藏的种子即是意识出生的因缘而非只是俱有依缘,所以意识觉知心是从第八识中辗转出生的法,也是凭借意根及触心所、法尘作为助缘,才能出生与存在的法,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也含摄二乘菩提的修证,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断除它,以润未来世再出生于人间,续继修学佛菩提智,并且度化一切有缘众生;一直到七地满心时,才断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无余涅盘,依于入初地前勇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继续修学一切种智,直至成佛。我见内容已经了知,要断我见就容易多了!说容易是容易,要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何勘验所悟是否为意识心?答:可以增上慧学一切种智中所说较为粗浅之心所法勘验之,即可正确勘验。先说第一种勘验法:观察所悟之心,是否为觉知心?若是觉知心,则非真实心。复观察所悟之心,是否能领受五尘与法尘?若是能领受痛痒冷暖之心,能领受色、声、香、味之心。能了知法尘之心,当知即是意识心,不论所住境界相如何胜妙,都仍然是意识境界;综而言之,若是一念不生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四、悟后起修(一)悟后应修学唯识悟后应随善知识修学唯识种智。禅宗的开悟仅仅是大乘佛法的见道,悟后需依《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成唯识论》等唯识经论修学种智,才能进入初地修道位,修道成佛。(二)悟后应除烦恼、转习气《楞严经》卷十,佛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悟是理悟,除烦恼习气是事修。烦恼习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只有下品上生者经十小劫后,随佛与诸地上菩萨们修学百法明门具足道种智,得入初地,并地地增上往佛菩提道上进修;下品中生及下生者,证果时劫极长而不可知。中品往生所摄受者是乐修解脱道之人,乃是众生从懂得孝养父母、乐行世间仁慈,到懂得自律守戒清净,以修诸戒学、受持经戒之善根,回向发愿往生;虽尚未能发心趣向大乘之无上道,虽尚未有因缘闻熏大乘甚深妙法,阿弥陀佛摄 | 三摩地 2018-07-21 |
|
别相智再细分下来还有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证知一切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种子又称为「界」,为什么称为「界」?因为功能差别所以称为界--功能差别不同就产生界限。譬如眼识能看色尘但不能听声音、触知冷暖,所以眼识的功能差别叫做眼识界,只能对色尘有用;因此界又叫做功能差别,功能差别又叫做种子。我们所证的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此般若及三转法轮的种智,反而成就了二乘法,让二乘法立于不败之地,一切外道、天人天主所不能破坏。如果离开这第八识阿赖耶心的般若慧,二乘法将会被破除,不能毫无瑕疵的在世间弘传。如果有人离开了般若空性心、否定了第八识如来藏,而以缘起性空、无常空解释般若,就成了「无因论」,这是第四种般若的邪见。 (原标题:关于般若之邪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不懂解牢关是什么?就更加不能懂初地菩萨的道种智镜像观......,因为如来藏出生世界万法,森罗万象无不是如来藏所显现,犹如镜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个也肯定不会懂吧?否则不会诽谤善知识弘扬,有些人无根诽谤善知识弘扬(人人具有的如来藏真心)大乘,你们发怒的心、离不开欲界的心、那么粗重,怎么能找到行相深细微妙的如来藏真心呢?善知识萧平实续如来事,大慈大悲想救教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此谓大慧非唯明心而已,复又从学于勤大师眼见佛性之境界,复依勤大师之指示而参究,已过牢关,并已亲受勤大师之教导而开始修习种智及华严现观境界。眼见佛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此谓大慧非唯明心而已,复又从学于勤大师眼见佛性之境界,复依勤大师之指示而参究,已过牢关,并已亲受勤大师之教导而开始修习种智及华严现观境界。眼见佛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佛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此禅三明心回来的人,他本身原来习性很重的人,现在仍然还会习性重,这是正常的;见性回来的人,当他的禅悦期间过了以后,习性还是会有一部份又恢复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都还是习种性的菩萨嘛!习种性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说,他还要熏习很多的法,也就是还得要熏习很多的相见道位所应修的般若别相智,以及熏习入地所必须有的道种智,还要熏习很多的法义,所以也叫做习种性。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第十回向完成的时候,你的道种性就完成了;道种性完成了,只要具足初地所应有的道种智,再发起十无尽愿,就可以进入初地了;如果这一些都做不到,那你是永远都无法进入初地的。心性怯懦、有我、有私心,你就没有办法完成这个金刚心;因为金刚心是无所畏惧的,而你心里面有所畏惧:我跟著萧平实学法、,哪一天人家拿刀子来砍,不小心把我砍著了怎么办?那就不是金刚心。得到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1 |
|
而且要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之后,能够知道如来藏有种种的功能,这个功能叫作种子,能够遍知他的一切种,所以成就了道种智,才能够成就佛道,这样子才是能够庄严菩提。如果没有这些智慧,如何能够庄严菩提呢?接着说,要能够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这样称为离对。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就是离开蕴处界,不受一切烦恼的系缚,因为他本来就是自性清净涅槃的本际,所以他本来就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是从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所证的人无我来现观,因此他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由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再去修断烦恼,可去修学一切种智,就是唯识、如来藏的增上慧学;然后这样次第转进;当他有一天到达初地--初地是法无我,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么入于佛智而有差别是,也是实证一切种智而有差别,所以有诸地的名称,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名称。就好像说我们阎浮提大地,有十大宝山王,这十大宝山王同在大海里面,随着它所含藏宝藏的差别,而得它的名称。菩萨十地也是一样,同在一切智海中,随所证的道种智的差别,而得诸地的名称。譬如说大海里面有十种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为了精修菩萨道种智,为了证得地上菩萨满心之现观,再来的菩萨乃以誓愿力故,留一分思惑未断,虽具烦恼相,但于烦恼得自在。由于菩萨愿力坚固,志心坚定,永不退转,恒时正念,故一切烦恼拘他不得。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的人,虽已历劫累世修持佛法,但在这一世,仍然藉缘示现诸多烦恼:诸如被胁迫、遭受戏弄、乃至成婚,历经千百风霜等事,直到五十九岁才得入长安城逍遥园翻译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而经由同修会熏习之后,我们由龙树菩萨的重要论著可知,他既已亲证如来藏而得菩萨道种智,焉有可能认同某些外道法?只要我们能依止方等经典,唯一佛乘而实修实证,当不难具有择法之眼,判其真伪。在这篇龙树菩萨的本事里,基于我们是佛教团体,在此不宜将龙树菩萨入灭之后,那些外道妄攀为龙树所说者介绍给大家。我们将以佛陀的第一义谛作为检择标准,来阐述龙树的菩萨行之典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