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经中并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执持圣号,一心不乱或时时系念,心不颠倒才得往生,故也不是人人有把握的。至于经中所说九品莲花往生,其中上品三生及中品上生、中品中生皆需具备特定条件始能往生。若一般人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往生极乐世界者,多属中品下生,需于莲苞中住七日,始得花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初果)。再过一小劫,始成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然,持名念佛亦可能到达这种层次,但必须具备正确而具足的禅定知见和工夫始得,除了极少数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一般人几乎可说是可望而不可及。无相念佛的工夫,至此即将成就,应当珍惜,不可放逸自心,回到持名念佛的方法。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无相念佛,虽然常常会忘失此念,犹如一般持名念佛者一样。但是对于学佛十余年而仍不得力者,当他练习到这一阶段时,心中已知因缘之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菩萨)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体究的时候,应当以思惟观的功夫去审究“如何是佛性?”如果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具备,那么遇到真善知识的话,一言便了;如果这善知识已经明讲了而我们还不能见,就表示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还不够,应当要同时再修集各种福德资粮和念佛定的功夫。而在体究的这个过程里面呢,方向有一点差别,这个阶段的体究,要往动态之中去体会,这个时候要避免打坐,避免静中的参 | admin 2018-07-20 |
![]() |
虽然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菩提涅槃、真如实性、真如实相等一切的道法都是施设,但是为了究竟解脱和度众生的缘故,修学三界之中的一切禅定、三昧、神通、福德,而不因此起烦恼。第四个见地正受,就是他离开了一切的相;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和寿者相,也没有男女相;看待一切有情众生,平等平等。他了解,所谓的没有事相,所谓的没有男女相、没有天神相与我相等,指的是在 | admin 2018-07-20 |
![]() |
假使我们能够利用智慧去面对困境、接受困境、化解困境,这样就能够顺利的度过人生的难关,我们的福德与智慧也会在无形之中,往上提升一大截呢。虽然这是个题外话,不过我们还是希望藉著这个因缘来传达这样的观念,希望提供给菩萨们作参考。话说回来,菩萨为什么需要慈心不杀呢?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人会说那些鸡啊、鸭啊、牛啊、羊啊,不就是生来就要给人们吃的吗?欸!乍听之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在当时为这一国除去了活埋父母的恶法,而成就了孝顺之法;由于这样的福德因缘,我终于能成就佛果。其他类似佛经中的典故非常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由这些的经典中佛陀开示的圣教都可以说明:佛教是强调学佛人应当孝顺父母的,而佛陀本身的前世的行谊更是确实地在履践孝养父母。此外,我们可以再从几项佛教中重要的法义,来印证佛教对孝顺父母的重视。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进入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生,当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在这个经典里面,都有说到只要听闻到无量寿佛的名号,然后一心能够相信,而且能够很高兴、很快乐,因为这样子而能够一直来诵念,来持诵这个弥陀的名号,这样就可以让这个人获得无量的福德。因为心中念念都在念佛的时候就没有妄念,就不会有邪念,也不会有害人之心,因为这样当然可以永远离开三恶道的这种苦难,所以命终之后也就可以随着我们的意愿。因为我们的愿会跟阿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进入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生,当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常常去受八关斋戒,可以增长我们的福德跟功德,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也应该要具足众戒,之中八关斋戒也是我们应该要修学的。再来,有所谓的声闻的威仪戒,就是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跟比丘尼戒。沙弥跟沙弥尼有十戒,式叉摩尼戒是有关于女众菩萨要出家的时候要经过的一个戒法,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解说;比丘戒两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三百四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福田简述田是生长的意思,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即为可生福德之田,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者。二、福田种类福田分为几类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云: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5-6)。(一)报恩田什么是报恩田呢?报恩田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伦之道(人间的善法),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如果这个基本的福德都没有办法具备,那就代表这一个人呢,他连做一个人的福德都不够。所以佛法之中,孝养父母是最最起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也做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家看他聪慧明达又有福德,就劝他说:『你父亲在世时,常入海中采集宝物,你现在为什么不也入海去寻宝呢?』慈童女听到这话以后,回家请问母亲:『父亲在世的时候都做什么事业呢?』母亲说:『你父亲在世的时候,都入海中采集宝物。』慈童女就对母亲说;『既然父亲能够入海采集宝物,那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入海采集宝物呢?』母亲看到儿子这么慈悲仁爱且孝顺,认为他不会离开老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这样不断累积福德的结果,所以今天才能成为三界至尊的人天导师、佛、世尊。也就是说,世尊在过去无量世当中孝顺父母、奉养父母,才能获得三界至尊——成佛的果报。各位菩萨,我们想想看,三界至尊的佛,对父母尚且都能这样的恭敬奉养,何况我们一介凡夫想要求明心见性,却不需孝顺父母、奉养父母呢?绝对没有这个道理吧!我们从社会新闻当中,常常可以看见,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二》第19集<福德资粮概说>张正圜主讲(原标题:奉侍师长的重要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 | admin 2018-07-20 |
![]() |
种福田目录一、福田简述二、福田种类1、报恩田2、功德田3、贫穷田三、种福田应以智慧为先导(一)种福田要做到三净1、物净2、心净3、福田净(二)种福田应如法回向(三)种福田同时要严防损福(四)种福田同时要注重修慧一、福田简述田是生长的意思,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即为可生福德之田,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佛陀的福德和智慧是具足两足尊,是殊胜而不可思议的,所以佛陀在人间住世的时候,有缘遇到瑞相的情形是很常见的。但是,在佛陀示现涅槃以后,也就是说,佛陀不在人间住世的时候,例如到了像法、末法的时期,也就是说,这时候有许多的修行人,因为他在某个因缘而见到了佛菩萨的加持,所以示现了一些瑞相,因此有的时候也会相应发生瑞相的显现,看见到瑞相的情形。例如,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