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要齐头并进;哪一支脚长一些或短一些,这一把椅子都会摇晃不稳,我们一坐上去就会摔下来。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福德,而且是必须要在正确的佛法、在之中所培植的福德。佛法当中每一个阶位的修行,它都必须要具有相对应的福德,差一点点都不行。学佛久了以后就会发现,福德其实是最难在短时间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像是破坏佛教的那些天魔外道所传的邪法,在那些道场当中来布施,不但不会增长广大的福德智慧,甚至还造下了破佛的恶业,会下堕三途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先观察分辨布施的标的,是不是属于这三种福田,而来作出正确的简择,以免明明想要造善业,结果所种的却是毒田、鄙恶田,将来会得到长劫的恶业果报,那么就太悲哀了。(原标题:三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有着宿世大乘法修学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没有僧衣崇拜、世间学术、学位崇拜的情结,能够对于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正知见,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学习,那么不但是能够有禅定的这一分的定力,更能够藉由这分定力而明心见道。也因此当你能够有正知见的引导,你在这条路上就不会耗费时间,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如何觅得真善知识来教导,那就变成一件相当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接下来,目犍连就硬撑着,用神通的力支持这个受伤的身体,仍然进入城中去托钵,让众生培植最后一次的福德。他回到了精舍,吃完了饭,把衣服整理好,就来到佛的面前,右绕三匝以后就说:世尊啊!我这一世的罪业,到此全部结束了;舍利弗尊者不久之后也要入涅槃了。多劫以来我们就是修行道上最好的伴侣,请世尊准许我入涅槃。此时佛陀也同意了。这里是说阿罗汉如果要入涅槃,他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成唯识论》卷9)也就是在佛菩提道中,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随眠,就是属于修行上粗重难断的障碍,因为这两种障的断除,如果没有发利乐有情的广大心,是无法断除的;所以历经了十地的修行,入了等觉位,还要百劫修相好,而且要修集非常广大的福德,才能够究竟断除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与所知障的一切随眠。所以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许多境界的对治是随着修学的提升、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因为三地快满心的菩萨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所以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时,鬼神或天人无法干扰你。为什么?一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888,a15-b7)接着稍微白话翻译和解释一下,在《大般若经》中,佛陀说:「善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最初发心行菩萨道开始修学静虑波罗蜜时,是要以一切种智相应的作意来修学各种禅定的!」这意思是说菩萨修定不是为了得到定境,而是为了将来能获得一切种智,也就是摄受众生累积福德并且得到一切智慧!接着佛陀说:「菩萨摩诃萨眼睛看见色尘以后,也不执取诸相,不执取各种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有缘的人要精进的修禅,福德因缘不具足的话,就应当和有情众生广结善缘,多多修集福德资粮;修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修学参禅的功夫,看看有没有障碍。如果还有障碍,就得放下参禅法门,继续去修各种福业,和有情众生广结善缘,并且要每天把所修福德功德回向怨亲债主,将来同得解脱。魔境大多是打坐的时候,入了定境而产生,在参禅的过程里面很少产生,所以不须害怕。而且参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里亲见自性弥陀他所依凭的一行三昧,是要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才能够进入法界一相、系缘法界的一行三昧的理一心里面,也才能够在随后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功夫成就后,福德因缘具足之下,亲见自性弥陀。所以我们说,一心不乱是心志专一、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又称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们在学会无相念佛以后,必须转入看话头;有了看话头的功夫,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体究以后,在因缘成熟时就能够一念相应,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了真实心如来藏;在开悟明心以后,必须继续再勤修广大的福德,同时要继续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如果看话头的功夫做得不够的话,那么在我们参出佛性的答案以后,虽然稍微看得见佛性,但是却是朦朦胧胧好像雾里看花一样,没有办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三个剎那可能长达半劫,但是对他而言还是三个剎那;所以往生及离开无想天中的觉受其实只有六个剎那,在那五百劫或三百劫中什么事也作不得,只是在浪费生命,这样有意义吗?如果具足无想定的话,他在那边五百大劫中,其他的师兄弟们假使福德与道业因缘都很好,在人间不晓得修到几地去了,他却还是凡夫一个,平白耽误了道业五百大劫,所以千万不要喜爱无想定。假使你将来有机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已经认清楚了: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因缘,我把法传给你,又给你方便,至于你能不能证悟,悟后能不能再往前突破,那都是你自己的福德因缘所致,与我无关。所以我已经不再挂碍了。因我在这里为你打妄想,也没有办法帮你破参、突破;如果我在这里为你打妄想,可以帮你破参及突破的话,那我就多多为你打妄想来帮助你。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为你打妄想,对你都没有帮助,那我何必为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他要体究念佛就无法前进,因为他对于定的知见,不管是自己因为错误的知见而变成邪见,或者别人教导的错误知见而变成邪教导,他都会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那就很可惜了!所以说修定的过程当中,因为念佛人不知道念佛的目的到底为什么?其实念佛的目的不是只有求生诸佛净土而已!念佛的目的除了求生诸佛净土之外,同时还是在训练自己的定力增上,让这个工具更为深细;并且念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学佛人修学佛法以及修集福德为先,以后成就大妄语而下堕三恶道,岂不是很冤枉吗?然而,神通境界之高下,不仅与行者定境有关,所证的智慧有关,而且与所证的三乘无漏智之差别而有种种不同。譬如有初禅功夫的人,乃是将欲界最粗重的男女贪断除,因而发起色界的初禅,当然会知道下地欲界里面的种种差别;所以证得上地初禅境界的人,当然知道下地境界种种境界,他可以为人解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因为三地快满心的菩萨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所以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时,鬼神或天人无法干扰你。为什么?一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想要悟明真心和眼见佛性,必须要经过参禅的过程,而参禅,除了具备禅法的基本知见和成为一个菩萨所应有的福德资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应具备必要的定力。禅宗祖师施设了禅宗三关:明心、见性、牢关,相应地,参禅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参究真心,参究的方法是运用思维观的能力,在自己的五蕴身中去发现真心如来藏到底是什么。由于真心不是色法,无法眼见,其行相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辨中边论》中弥勒菩萨所提到的暖、顶、忍、世第一法即是菩萨修学佛菩提道在见道前所必须经历的四加行位,依《瑜伽师地论》四加行者,谓学人依佛菩提道正修,于第一无量数劫中,善集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及修学顺解脱分已,为求能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而住于唯识性中,必须先修加行,以伏除二取,而起暖、顶、忍、世第一法;由起此四法故,说为四加行,成别教六住满心菩萨;于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也一定要非常清楚,每一个人的福德是不一样,不要跟别人比,即使我们的福德不够,也不要去嫉妒别人。有些人的福报好,是因为他前世已经修了很多福德,所以他这一生就有很多很多的福报,即使他碰到一些问题或环节的时候,也会有贵人去帮他转折。但是我们就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这时候,我们就要安住,不要把自己拉得太紧,当然也不能放得太松,藉由的正知正见,来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