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着,保持觉知心不贪不厌之境界,如是清净安住即是断我见烦恼、即是证涅盘境界者;如是邪见比比皆是,皆是错误自认已断我见之误会者;所以者何?谓觉知心本身即是欲断我见者所应断之「我」故;觉知心不论处在何种一念不生之境界中,不论处在何等胜妙之无念禅定境界中,都仍然是意识故,都仍是常见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这样思惟与现前观察以后,还不能断除我见与三缚结,就必须再从经中所说地狱道、鬼道的种种苦,以及自己观察畜生道弱肉强食及被人类宰杀而食等,详细而深入思惟以后,再思惟自己是否能永远保住人身而不坠入三恶道中受苦?并且再深入思惟:一旦落入三恶道中,何时才能再回来人间享有半苦半乐的人类生活?然后再依三苦来思惟:行善者死后出生于欲界天中受乐,行善者加修禅定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正信的佛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盖的消除和禅定的实证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性障伏除,定力就会增加;五盖伏除,就能够更微细地除掉深细的性障。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五盖)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因 三摩地

2018-07-23

第四种讲修禅定,修定的动机想要生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最有名的就是郁头蓝弗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处定,生到无色界天,八万大劫寿命享尽之后,因为自己咒愿的关系,投生成为飞狐与水獭。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这四种善事,通指六度法门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直接从意根来下手的念佛方法,平实导师结合经典开示的修定要领以及实证禅定的见地所创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就是直接从意根下手来忆佛念佛。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它会造成种种伤害呢?利养就像破坏戒的皮,破坏禅定的肉,破坏般若智慧的骨,破坏微妙善心的髓一样,所以伤害非常大。一万两千位比丘听闻佛的开示以后,各个都只留下大衣、中衣、下衣、铁钵、坐具、漉水囊之三衣六物,远离种种愦闹,而作清净寂静的阿练若,不再接受其他的供养。佛随即赞叹说:善哉!善哉!你们能够远离愦闹,修清净寂静的阿练若,真是太好了,我释迦牟尼 三摩地

2018-07-23

114,b18-21)但菩萨如果过度的不攀缘,也会感觉变成冷漠与无情!所以也会有些久学菩萨们会觉得在讲堂都没有几个好朋友!因为大家彼此就是冷漠不攀缘!而有些菩萨又会去纠正别人攀缘或者排挤攀缘的人!那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攀缘,甚至怕自己被贴上「爱攀缘」的标签!因此通常菩萨们在讲堂都不会有「好朋友」!除非是在还没来讲堂前本来就认识的朋友一起来讲堂上课!(如果大家感情 三摩地

2018-07-23

那很会任何世间技能也是一种无记业(非关善恶),但用这种技能来行善就造就了善业,若用这种技能造恶就造了恶业,未来世就有善恶报!所以多累积善业与清净的业,未来世就会有很多可爱异熟果报,以及也会有禅定乃至解脱的果报。那这些在经典中都有详细说明,而我们也应该继续在安居乐业中寻找安身立命及悟道解脱之路!所以就是要继续加油啰!《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语阿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觉知心还没有解脱于欲界他化自在天境界的贪爱,就不是已离欲界的心解脱者,初禅定境就不可能发起;所以说,初果及二果人都仍不是心解脱的圣者,严格的说,都还不是真正的圣人,只是预流或初入修道位的修道者;要在后来确实离欲而发起初禅时,成为离欲的三果人了,方才可以说是心解脱的圣者。2譬如经典中记载,于佛世时,有一位名叫奈女的交际花,她带领著一群打扮如天女 三摩地

2018-07-23

又如修学禅定,一出定又会与世俗粗重的五尘相应;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有一定的寿命,福报享尽还是会下堕;因此只要身心有热恼无法定下来、无法寂静,对三界任何一法有所着,都无法脱离烦恼的范围与系缚。而为什么修行人要对治烦恼障呢?只要是三界烦恼所系,障碍出离三界,这个烦恼障就无法让我们顺利地实证解脱果。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 三摩地

2018-07-23

已拾离五盖,常乐行精进,成就诸禅定,满具常弃乐。已得无食乐,犹如水浴净,不动心解脱,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贫穷经》)语译如下:【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世间有的人,贫穷是不是他们的大苦呢?诸比丘禀白说:正是这样子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修禅定之人,首先要把淫贪降到最低点,这是修禅定的人最基本的条件。学禅定之人有了基本条件之后,要再进一步压伏欲界贪;大家都应该知道初禅天众已无需抟食,故已经没有鼻识与舌识,所以想要证得初禅的境界,可同时从香尘与味尘切入;而且在五尘境来说,这两种也是比较容易切入之处。虽然我们不是要急著修四禅八定(尚未开悟者若先得初禅或二禅的善根,容易起慢心而障碍菩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修学禅定,它是作为断除欲界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佛也说发起初禅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禅定。因为初禅以后才能够解脱于欲界,进入色界的境界。初禅以下的未到地定与欲界定,严格来说,不算是真正的禅定证量,因为没有能力脱离欲界的缘故。那是不是说:只要证得初禅,就算是三果人呢?那又不一定!因为三果人一定证得初禅,可是证得初禅的人未必是三果人;这是因为解脱道中 三摩地

2018-07-23

由于末那识具有这种「恒、审、思量」的特性,所以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闷绝等五个状况之中,祂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使忆佛的净念能够相续成片,或者想要证禅定而在定中长时安住,祂却常常会悄悄地突然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你若没有察觉,就跟着那妄念转,接着就是语言文字的妄想出现了。由于这 三摩地

2018-07-23

正定: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而安住,不掉乱也不散失,收摄自心止于正确的解脱智慧中而且心得决定,这就称为正定。(原标题:简述八正道) 三摩地

2018-07-23

很显然,佛菩萨宁愿我在佛菩提道上懈怠两年,都不许我精进地伏断烦恼,修证禅定,这到底是为什么?今借此缘由,将整理心得写出来,供养有缘菩萨。菩萨入道初门是明心见性,而明心这一法,因为涉及法界最高机密,自古以来均非易证,非无量无数劫,虔恭一心求,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者不能证得。菩萨在初发菩提心到第一次明心前的多劫修行中,难免会遇到专修解脱道的声闻、缘觉师,假 三摩地

2018-07-23

三果人就离欲了,是真正的圣人,一定有初禅的禅定。四果就是成为阿罗汉。因此初果人还是可能会贪欲很重的,佛经也有这样的故事。我们要努力从初果到二果再到三果,不要只停留在断我见的阶段,还要再进一步薄贪瞋、乃至离欲。......也许到这边还是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还会贪着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断尽欲界法吗?真的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就再用一个故事来说明, 三摩地

2018-07-23

第四禅等至总该寂灭了吧?四禅不是舍与念都清净的定吗?二禅、三禅中,心动了一下,那是什么念,自己都不知道;但在四禅中连这种动了一下的情况都已经不会再出现了,总该算是寂灭了吧?不!觉知心还是很清楚的了知禅定中的境界,还是有定境的境界受在领受着,那仍然不是究竟寂灭。所以四禅八定,三界中最寂灭的境界是非非想定,因为对自己也不加了知,对非非想定中的法尘境界也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说悟后起修,要大家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要同时除烦恼。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断一念无明。我们菩萨的入道——见谛,是明心见性。这是破除根本无明,破除掉所知障。菩萨初果已破所知障,因为对真如有真实的体验。可是菩萨初果明心见性,还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但是阿罗汉、缘觉,一念无明都已经断尽。那么一念无明要如何断?要从修除性障与断烦恼下手。我们修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生断除贪、瞋、痴的习性的深浅,以及配合他所修证的禅定功夫的深浅而产生了过牢关之后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一个人悟了之后,从见地到薄地,可能很快,也可能拖很久,完全要看这个人他过去在修除习气方面有没有真实下工夫。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