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作者案:意识粗心就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意识细心是初禅、二、三禅定境中的离念灵知,意识极细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中不能返观自己的离念灵知),他们教导你这种外道的涅槃解脱道,你去布施护持他,这可不是种福田,而是害你大妄语的毒田;那你护持他,是要报什么恩?是想要回报他害你大妄语之恩吗?这当然不是报恩田。如果他教导你、正见,即使他还没有证量,但他教导你的知见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一)中所说的说,外道他断欲而且发起禅定,证得禅定以后,他所得的这种天福,胜于在欲界一切众生所修的福德;一切众生在世间,在欲界世间所修的福德,都不如这个外道断欲修的禅定以后所得的天福。那么须陀洹人呢,胜于一切外道异见;须陀洹人就是解脱道中断我见的初果人,他所得的这种福德,胜于一切不同见解的外道他断欲证得禅定所得的天福的这种福德。为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三摩地

2018-07-23

在上一集我们解说了(初住位到五住位)菩萨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这一集我们要继续解说的是菩萨修集见道所需要的智慧资粮的内容。菩萨因为调柔心性以后,并能接受善知识的教导,来听闻菩萨藏妙法,能够缘于菩萨藏妙法,善于修学来引发静虑的功德,发起出世间的智慧。那么在六住位菩萨所修学智慧的内容,是以熏习相似般若为主,来熏习四 三摩地

2018-07-23

在上一集由正纬老师解说了十信位的修证,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是求三界之家的布施法,这就是求三界有为法的果报,就成为心不净而施。还有人想:我们家都是代代单传,我应该多布施、多行善,多跟众生结缘,未来世就可以每一代都广有多子。这就是求眷属多饶,求眷属多饶也是心不净而施。如果能避免这五个不净心而行施,就叫作心净。心净而行施,是单纯的为了庄严佛菩提,庄严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世 三摩地

2018-07-23

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 三摩地

2018-07-23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定故,得二种天,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灭诸恶觉,如雨淹尘,见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由此可见,印顺法师所说的人菩萨行如果确实能够做到,那么其所能产生的结果只能有二种,即未来世于净天中生,或者于一般的天中生,不可能生在人世间。当然,这是指做到了十善业的,如果只能部分做到, 三摩地

2018-07-23

若在藏密修行甚浅,且不喜双身法,也不依上师的导而造诽谤等恶业,其性障微薄,喜乐禅定等境界,若改依显教行门,知见具足而修得禅定,然不断我见而证得四空定或者无想定,死后往生长寿天,亦是趣入无暇者,此乃第八因。第二目学者,除了要远离八种无暇外,尚须具备十种;如《瑜伽师地论》卷21〈声闻地〉说:【云何自?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 三摩地

2018-07-23

听了我这句话而不服气的人,等到后面佛开示出来时,自然就会知道我说的都有根据,一点都没有冤枉她!所以我们不但要修檀波罗蜜,乃至般若等其余五度都得修,不可省略掉中间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这六件修行法事都不能偏废,所以每一度都要照顾到。来到我们这儿,亲教师们依照教材来教导,你一一熏习而且如实去做,就不会有所偏废,都会具足六度。如果亲教师讲的法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是求三界之家的布施法,这就是求三界有为法的果报,就成为心不净而施。还有人想:我们家都是代代单传,我应该多布施、多行善,多跟众生结缘,未来世就可以每一代都广有多子。转轮圣王不是都有一千个太子吗?这就是求眷属多饶,求眷属多饶也是心不净而施。如果能避免这五个不净心而行施,就叫作心净。心净而行施,是单纯的为了庄严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三摩地

2018-07-23

你想想,即使是世间法,禅定的法也是如此,为什么有人可以爱乐而最后安住在禅定中?我不是说现在外面道场那样形式上的假的禅定,而是说古时候人的禅定。以前在佛陀还没示现于人间之前,就有四禅八定,在那种情况下,那些人为什么可以安住在禅定中,而不去追求五欲之乐呢?因为他们初禅现起的时候,他们就有身乐,然后二禅现起时有心乐,到三禅现起的时候身心俱乐。然而实际上, 三摩地

2018-07-23

即使是继续修学禅定,往上升进到远离欲界的色界天、无色界天,享受禅悦或者是清虚之乐,也仍然还是在三界当中,没有真正远离世间烦恼的牵绊。纵使天寿十分的长久,也终究是有享受完的一天,而将会再次下堕欲界来受苦,没有远离三界轮迴的大患。因此,只有能得到出离三界的法要,才是最为尊上的目标。如果这位众生的善根深厚,心性很柔和、洁净,听了这些清净而远离杂染的法道都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就是:我们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们安住在忆佛的念当中,或者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无为的、这样的清净心当中。佛陀说要把心安住在善的这一念,祂举的例子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又交待,不必和别人说起自己有什么禅定的证量,也不要去说什么人有什么禅定的证量,因为这都是自修自得的自受用境界;说这些话,就落在异生习气的我所中。正觉教团在平实导师的教授下,同修们相互之间都没有世俗攀缘的习性,彼此都是清净菩萨僧团的一分子,大家不必为了要建道场而四处募款,会里除了两个月一次的布萨和大悲,没有各种奇怪名目的要跑。同修们除了上课、 三摩地

2018-07-23

自古以来常常有人——很多大名声的人,都以为证得禅定就当作禅宗的证悟;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而且并不比古时候人少。这样人通常会以悟道圣者的身分自居,他们都是追求禅定有为的境界,自以为是禅宗证悟的明心;当他遇到证悟的祖师的时候,反而毁谤这些证悟者无所得、无境界的真解脱、真无生忍,说他们没有证悟。但实质上他们误会了,然后却以禅定当中有所得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正信的佛弟子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盖的消除和禅定的实证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性障伏除,定力就会增加;五盖伏除,就能够更微细地除掉深细的性障。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五盖)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