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正如禅宗有一种说法: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意思是说,随师修学而悟的人,见地如果能与他的师父相齐等的话,他悟后所得到的功德将只有师父的一半;假使悟后的见地能超过帮他证悟的师父,才能堪受师父传给他悟后的种种教导。二、法性的亲证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须要先修除对于我所的执著;我所的执著修除以后,必须要进一步的断除我见和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的法道来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在亲证如来藏以后,进一步要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见佛性以后,再继续进修一切种智。这样的菩萨,自己就能够渐次的通达二乘菩提,并且也能修证二乘菩提,同时还能够渐渐的断除我执以及我执的习气种子,这样就可以渐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结论:修证解脱道而不想实证如来藏(不求禅宗开悟)的出家人,他是声闻僧!虽然他也许已经同时受了菩萨戒,但是他以声闻戒做为主戒,把菩萨戒做为别解脱戒;而他所修的法又是声闻法解脱道──罗汉道,不修大乘见道的实证如来藏心,那他的本质还是声闻僧。但是,他明明是菩萨的心性,为什么修的却是声闻法?走的却是罗汉道?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声闻的境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乘菩提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着;我所执着已除,继断我见及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之法道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证如来藏已,进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之佛性,复再进修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自能通达二乘菩提,亦能修证二乘菩提,断除我执及我执之习气种子,渐证诸地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渐次成就佛道。凡此大乘佛法之修学,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先,而后始能次第求成其功、修竟 | 三摩地 2018-07-21 |
|
很清楚地,由这个禅宗的大祖师,也为我们证成了这一个能够出生万法,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本来就是玄奘大师所力弘的这个唯识如来藏了义经典,了义正法里面所说的第八识。浩浩三藏不可穷,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这一个如来藏识第八识,不管从贤圣的角度来讲,从我们刚刚的道理,这样的一个推求来讲,五蕴十八界生灭法,没有一法能够超过。可是生灭法本身,又不可能记持业种存在,没 | 三摩地 2018-07-21 |
|
)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结论:修证解脱道而不想实证如来藏(不求禅宗开悟)的出家人,他是声闻僧!虽然他也许已经同时受了菩萨戒,但是他以声闻戒做为主戒,把菩萨戒做为别解脱戒;而他所修的法又是声闻法解脱道──罗汉道,不修大乘见道的实证如来藏心,那他的本质还是声闻僧。但是,他明明是菩萨的心性,为什么修的却是声闻法?走的却是罗汉道?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声闻的境 | 三摩地 2018-07-21 |
|
请问:“传的时候他算不算是白衣?”是啊,你不能说他是白衣啊!如果是说你一定要从表相来看他就是白衣,因为他没有穿上僧服、他没有落发、根本没有受重要的等等的今日所受的三坛大戒,全部都没有,他没有披袈裟的资格;可是他却是中国在禅宗史上、证悟史上、证悟者大师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因为从他开始禅法遍布于天下。所以我们今天要说:你对于证悟者、你对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又譬如现在与未来世的证得道种智的菩萨,在说禅时也常常会讲到古时的下地菩萨所证的境界;而那些被拿来宣讲的禅门书籍的主人翁或作者--禅宗的许多祖师菩萨们,大部份是只有七住位破初参的智慧而已,我们却不可因为证得道种智的菩萨曾经用七住位祖师的著作来宣讲,就说这位菩萨的般若证量等于禅宗七住位的祖师,就说这位菩萨的证量不超过禅宗的七住位祖师。所以不可这样主张:&l | 三摩地 2018-07-21 |
|
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声闻解脱道的修习,尽劫亦不能断我见、不能实证初果,永被三缚结所系;依六识论修习佛菩提道(参究禅宗以求证悟般若),必堕意识境界中,永劫不能实证如来藏,无法证得第八识的真如法性,不能生起实相般若智慧。所有六识论者精进修习佛法,皆必偏差而枉修一世。二、必须重视方法论:1.不论声闻人所修解脱道,或菩萨所修成佛之道,都必须有完整的理论架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所修佛菩提道的见道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也即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见性,菩萨见道已,复经修道断除我执、法执,即能成道。三、修证方法不同二乘解脱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都是基于观察现象界的苦、空、无常、无我,以断除我见、我执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实修六度,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求证诸法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入别教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是故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类智,成位不退菩萨。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 | 三摩地 2018-07-21 |
|
当因缘成熟以及诸佛菩萨加持,于一念间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摩诃萨。所以,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普偏存在于诸宗派之中,非独禅宗有之。然末学于此书中不欲说禅,乃纯依净土行者修学念佛法门之立场而说念佛;涵盖范围亦较《无相念佛》一书为广,俾诸已发大心之念佛人得循序渐进而入实相。求生极乐者亦能提升莲品,则所愿足矣。若有学佛人阅读本书后起欢喜心或烦恼心而为文褒奖或毁骂,末学悉皆默然领纳,不予置评。所以者何?一则余年有限,而修学目标犹未达成,仍须努力。二 | 三摩地 2018-07-20 |
|
这便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这也就是禅宗的见性,也就是观经第九观所讲的念佛三昧。以上是大略说明念佛的不同层次。所以持名念佛的人不要批评无相念佛不是念佛,实相念佛的人不要批评持名念佛的人那个不叫念佛。统统都是念佛,只是层次有所差别而已。不需要互相攻击,不需要互相排斥。有因缘的话,我们帮对方拉一把。没有因缘就算了,不需要起烦恼。以上是大概说明什么叫做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菩萨六度所说的智慧,是指真心本性,即中国禅宗所谓之“禅”,禅是智慧,是般若而非禅定,以上所说即是六度。六度所显扬的,所解释的宗旨都能明白清楚,称为“六度诠旨”。前面所谓之“四谛缘生”是声闻法与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这些法若能实证,便得解脱,所以称为出世法宝。出世僧宝为四向五果之菩萨及十地菩萨,称为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0 |
|
见自性弥陀,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这个是菩萨所修、所行、所证,而不是声闻人所修、所行、所证。《菩萨优婆塞戒经》说:“菩萨于大悲中生”。所以菩萨想要以未来的无量生,来度化无量的众生,乃至成佛。是故,想要亲证菩萨所修所证的境界,就应当要发菩萨大愿。菩萨的大愿:首先要发愿,愿亲见自住弥陀,得上品上生,立刻回入娑婆乃至一切苦难世界 | 三摩地 2018-07-20 |
|
这个境界、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明白亲证自性弥陀,也就是禅宗讲的开悟,就是明心。然后住在这个境界里面,短则一、二十分钟,长则一、二个小时去体验它,觉得好新鲜哦!以前居然都不知不觉,就把它给忽略掉了;原来它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晚上睡觉,我们每个人都抱著它睡觉;早上起床,它跟我们一起起床,这么亲密的关系啊!居然把它忽略了,都没有注意到它。然后呢!体验过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的祖师说:“大地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密宗的祖师说:“声字实相”;法相唯识宗的祖师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些道理,实相念佛人都已经能够知道了,从此以后不论是念十方佛或是念一尊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