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自己修忍辱行时,应当先面对怨家来修忍辱行,这是因为众生修忍时,往往是先从眷属先修忍的。众生对自己的眷属较能修忍,纵使眷属对他有时有不好的言语或行为,他仍愿意接受;但若是不相识的人说他一句坏话,那可大起瞋心了。为修慈悲心,所以反过来,要先针对怨家来修忍,所以佛说:“先及怨家”。并且还要以智慧来修忍:要观察五阴是众缘和合所成的。如果五阴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见道者没有证得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境界,有时会生起贪瞋慢心等;如果得到未到地定时就会降伏了一部分,得初禅时就会离欲界贪,绝不会对别人的眷属起贪欲心;得二禅时,无漏心行会更强;乃至得四禅时完全不会起贪、瞋,也不会对别人起慢,不必进入初地就可以如此了。所以见道后所住的四种未到地定、四种禅定,都有无漏戒相应,是由于先有见地,而他的心经由禅定的修证过程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时节施者,得何等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菩萨知道无量世以来,众生之间互为眷属至爱,都愿意为亲舍身,这样就称之为菩萨无畏施具足。(三)财施具足:云何名菩萨财施具足?菩萨见众生多作诸恶,便积聚财宝而施与之,令离恶业安置善处。又闻佛世尊作如是说:「檀是菩萨能除悭贪嫉妬之垢」,如佛所说习行于施,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萨财施满足。菩萨看见众生过去累世造诸恶业,今世受贫穷之果报,便将自己所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菩萨知道无量世以来,众生之间互为眷属至爱,都愿意为亲舍身,这样就称之为菩萨无畏施具足。(三)财施具足:云何名菩萨财施具足?菩萨见众生多作诸恶,便积聚财宝而施与之,令离恶业安置善处。又闻佛世尊作如是说:「檀是菩萨能除悭贪嫉妬之垢」,如佛所说习行于施,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萨财施满足。菩萨看见众生过去累世造诸恶业,今世受贫穷之果报,便将自己所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上一周说的是,出家以后能具足五波罗蜜,但是缺少财施,所以不具足六波罗蜜;但这是以古天竺佛陀在世时的出家状况来说,但是当时的情形和我们现在中国地区都不一样了;在古时天竺出家时,必须把所有的财物舍弃,全都布施给眷属以后才能出家;但是中国从百丈禅师之后,已经制定百丈清规而有所改变了,所以现在中国地区,出家后还是可以拥有田地而自耕、自种、自食,不必去托钵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时节施者,得何等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两舌的三恶道业报之后,生到人中的话,他一方面会得到多病的眷属,另一个也会得到不和合的眷属。所以两舌的果报,还是会自己承受。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如果能够善护两舌的这个戒行,因为善护的结果,我们又能把这样的行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正向的、和合的眷属,然后诸魔外道也都不能破坏我们,因为我们过去世没有去破坏人家。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如法得财以后,佛陀又教示财物要分成四分:一分供养父母、自身所用,还有妻子眷属;两分投资于法财以及世财,还要留著一分储蓄备用。另外佛陀也交代,财物不可以交付到四个地方:一个是老人,一个是远处,还有恶人,或者是有大力的人。这样的教示,就是不要让一个在家弟子因为财物无法取回,而产生了很大的烦恼;同样也保障老人的安全,更不会让他人有机会因为贪于财货而造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十地品第26〉:【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六通具足的阿罗汉——莲花色比丘尼,她是一位绝色美女,但她在出家前,婚姻一直都不幸福。首先,她的第一任丈夫跟她妈妈外遇;后来她改嫁另一位丈夫,想不到这位丈夫后来又娶了她以前所生的女儿为妾。后来她也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会四处张扬、编造是非!所以这样的人,每个人对他只有产生一种少得罪为妙,最好赶快远离他,不要跟他来往;因为万一一句话不小心得罪了他,以后就倒霉了。这就是大家对他产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于眷属的贪着心,暂时放下来,无所贪慕。暂时放下之后,得到这部经典,就立刻依照这部经典所讲的方法,起慈悲心,要精进修持,不可以生气,并且要持斋、要守戒。那就是说,在这一天乃至十天之中,要持八关斋戒,一心想着要往生阿弥陀佛国,而不是念佛号。是「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所以心里一直想着我要往生阿弥陀佛国,一直想着这件事。祇要这样就好,其它都不用想。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不侵犯他人的眷属,和不侵犯“法守”(包括戒法、王法、世间法)的人而言。犯了这个,就是破戒、毁坏戒体;犯了其它的邪淫,则是轻戒。《优婆塞戒经》卷3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也要看清楚这种争夺——对于眷属的争夺,对于领土的争夺——统统都是欲界爱,统统都是天魔外道最喜欢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里面要知道,这一种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归依的,是我们应该要去预防、去避免的。所以说我们人间之所以能够有人类,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最基本的、不互相杀害的道德。所以既然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既然要保得人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所是指:我所有的身体、名声、财产、眷属、权力,这些都是我所,凡是五阴之外所拥有的财物或享受、领受都叫作我所。如果要比较严格的界定,从识阴及受想行阴来看色阴,色阴也是我所;但这是修行人的看法,一般人大多不这么看;因为色阴若不存在了,人间的受想行识四阴也无法现前,所以通常我所是说五阴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名声、财产、眷属、名誉等,这都叫作我所。一切法中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施无怖畏,最主要的是救护众生性命,如果要广义来说,比如保护众生财物,让他没有失财的怖畏;保护众生的眷属、名誉,让他们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中一定会恐怖畏惧,害怕被他四处张扬、编造是非!其余没有得罪他的人也会恐怖畏惧:我对这个人还是少得罪为妙,最好远离他,不与他往来;万一不小心一句话得罪他,以后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也要看清楚这种争夺——对于眷属的争夺,对于领土的争夺——统统都是欲界爱,统统都是天魔外道最喜欢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里面要知道,这一种事情是我们应该要去预防、去避免的。所以说我们人间之所以能够有人类,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最基本的、不互相杀害的道德。所以既然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既然要保得人身,我们就要维持这样的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语译:一个人如果有五种事情存在的话,这个人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也要看清楚这种争夺--对于眷属的争夺,对于领土的争夺--统统都是欲界爱,统统都是天魔外道最喜欢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里面要知道,这一种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归依的,是我们应该要去预防、去避免的。所以说我们人间之所以能够有人类,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最基本的、不互相杀害的道德。所以既然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既然要保得人身,我们就要维持这样的道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