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过去生的事情我们无法知道,孩子投胎到一对父母那里时的情景我们也无法看到,且看今生的婚姻关系,两个陌生男女能够选择彼此而成为夫妻眷属,生儿育女,相伴一生,这是怎样的缘分?为什么你们会选择彼此?如果你在对方身上没有看到一点你所需要所渴望的东西的幻象,你还会愿意与对方一起走入婚姻吗?这种需要,如果是物质经济的保障,权利身份的,世人可能觉得这场婚姻就是交易 三摩地

2018-07-22

但实际上我们的五蕴身包括意识心都是生灭无常,虚妄不可依止的,那么这些财色名食睡又隶属于谁呢?对本质是生灭无常的、虚幻变异的世间财富、名声、地位及眷属、情爱产生贪爱执著,其结果必定会带来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等的苦受,而众生的五阴身心也无可避免终要面对老、病、死等苦受,有了苦受,当然就不得自在。因此要自在,首先还是得从观念认知上去转变、去调整。您可 三摩地

2018-07-22

那最好现前所见是你真的经历这些变异,不管是你的家财,然后名誉、名位、眷属;当初家里头好几个小孩都在家里,结果过一阵子以后,读书的读书、上班的上班,不就变异了吗?等到放假的时候,大家回来,那又增多了,没有一个法是不在变异中的。所以你要从变异里面去了解,去现前地经历,不是说只用推想的、想象的,尤其只透过文字,就说我就是这样信受了,那除非你是利根人。利根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人最后总是要死亡,那个死亡境界也是恐怖的;因为我们好不容易跟我们的眷属长养了情感,结果我们要离开他了,那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所以我们内心也知道说,我们的色身、我们的内心,它不是永远都是快乐的;因为知道它不是永远快乐,它总是跟苦伴随著,虽然其中有乐,可是乐也是有苦伴随;而且这个苦也会长养我们的色身、长养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内心跟色身就不断的长养。因 三摩地

2018-07-22

施无怖畏,最主要的是救护众生性命,如果要广义来说,比如保护众生财物,让他没有失财的怖畏;保护众生的眷属、名誉,让他们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中一定会恐怖畏惧,害怕被他四处张扬、编造是非!其余没有得罪他的人也会恐怖畏惧:我对这个人还是少得罪为妙,最好远离他,不与他往来;万一不小心一句话得罪他,以后可 三摩地

2018-07-22

即使是开悟后,有人不再介意米粮,专心护持正法,这都是正法菩萨所为所行,令人赞叹啊!所以开悟不是儿戏,应当问自己:我某某某为了这个正法付出了什么?不当以为证悟后,可以以此骄人,有何可傲人之处?这开悟毕竟是本分,是自家事,所以才要开悟啊!如果今天不知道如是的正法,也就算了,但是知道了,还要想想自己的面子问题,不想修学,这是大大的损失啊!我们又不是大师, 三摩地

2018-07-22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三摩地

2018-07-22

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三摩地

2018-07-22

且六道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焉知所杀者,非过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规即是--不杀生。七、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更有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难免会得罪许许多多的众生,难免会跟众生结仇,这些仇恨有时候是血海深仇,甚至让对方的眷属受到无辜的牵连;这种情况下都让我们没有办法脱离目前的业报,因为以前造过这样的因,所以你这一生,虽然没有特别做什么坏事,可是也不代表你是好人。真正好人,他应该心里面想的都是善法,心里面想的即使不是佛法,也能够利益其他的人。对于逆境来说,他一样可以觉得这事情,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人不一定能够死于安乐,有时候贪着五欲、眷属,然后回顾一生的时候,想着说:难道一生就是这样吗?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要的,多么希望能够重新再来。当难以放舍之下,当然就没有办法安乐。有时候因为说于未来不得而知:到底有没有来世?假如有的话,我来世会生到哪里?可不可以再得到安乐?因为有一大堆的不确定,而心中生起了恐惧!更有的是因为此世造作了恶业,乃至是杀害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有人开车不慎撞死了人而不逃避,除了赔偿其眷属以外,并与亡者深结法缘,为他助念、超度、植福、迴向,使他因此而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亡者到了西方满心欢喜,到达位不退以后,必定会心存感恩而想要报答这个恩人。从表面上看起来,撞死人是恶业,却因为缘的转变,最后却成就了净果。又譬如,不管过去我们造了多少恶业,听闻佛法以后一心向善,开始远离恶缘,广造众善,努 三摩地

2018-07-22

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三辑123页,善知识为我们开示:假使你来这里学禅净法门,你的眷属是专修念佛,乃至在学藏密;不管他学什么,你一定要很有耐心,只能以德伏人,不能以力伏人。你想要度人家,是要从你自己的转变开始,不是去转变别人,只有自己获得功德受用而转变了,才能转变别人。出来弘法不是在降伏别人,而是在改变自己、示现智慧;当你自己变了,别人才会跟着变。这段 三摩地

2018-07-22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有情皆我亲友、一切有情于我有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转轮圣王就说到宜割恩爱,以存道意,也就是,彼此的恩爱虽然它是好的,譬如说我们为我们的眷属而恩爱,所以我们去世间里面去竞争;可是我们有些人总是会采用错误的方法,因为恩爱于自己的眷属,所以就不恩爱他人,所以产生种种的恶行,因为他不认为对方是眷属。可是我们这世的眷属跟我们分离之后,那个缘就尽了,我们又跟其他人当眷属;所以我们在这一世所看到的眷属,是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地,生死中一切都是渺渺茫茫,你不知道前一辈子在哪里,不知道下一辈子又要往何处去;哪一辈子的眷属,他们现在流离在哪一个地方,目前你都没办法知道。所以对于自己,还有你所亲爱的眷属来说,你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说学佛可以对这事情有究竟利益的帮助,让大家都能够知道彼此的讯息,都能够象现在网络、电话、手机这么方便,你都可以知道彼此安好,这样学佛不是可以让大家 三摩地

2018-07-22

从天界或净土来的菩萨,绝大目的是要来护持及利益众生的(有部分是为了报恩,度过去世与祂有缘的父母眷属),他们绝不是为贪图物质的享受而来,因为在人间大富豪的生活,比起天界的生活,连比都无法比,要享受留在天界即可,不用那么麻烦来人间受生。所以要感召天界或净土的菩萨,父母一定得具足善根,并且可以诚心跟观音菩萨发如是愿:「希望观音菩萨能赐给我一位福慧具足的小 三摩地

2018-07-22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从佛法三世流转、因缘果报的角度来了解,家庭眷属互相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能够互相成为父母、眷属和子女呢?这当中一定有相当深厚的因缘在里面,也有许多修行的功课含藏在其中,我们如果能够先建立这样的观念,许多教养子女上的难题,自然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9集佛应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因缘果报,这一世的相聚,也只是因缘的聚合,因缘坏散时还是得分离;因此,对于眷属,该付出的,就付出我们该尽的义务;责任都尽了,其余的就不须过度担心、执著。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苦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明,没有智慧的光明,也就是对于世间种种法,以及对于五阴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误以为这些都是值得珍爱执著的,无法看清这些法背后 三摩地

2018-07-22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从佛法三世流转、因缘果报的角度来了解,家庭眷属互相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能够互相成为父母、眷属和子女呢?这当中一定有相当深厚的因缘在里面,也有许多修行的功课含藏在其中,我们如果能够先建立这样的观念,许多教养子女上的难题,自然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说明如何教养子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经典中所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