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来世受生于欲界天,获得欲界天之广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修禅定证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布施钱财济世救贫,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饶富资财、眷属和乐,培植修集这些善业是名福德。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金刚经》中也提到世尊往昔当忍辱仙人时,因为歌利王的妃子们都跑去听仙人说法,当时歌利王非常生气,也是因为贪著眷属美色的我所执因而发起瞋恨心的缘故,竟把仙人的手足斩断,因此造作了大恶业,来世必堕恶道。由此可知,贪著美色是有种种过患的!其次,贪著美妙音声也是不好的。《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等身体不好之类的!那往世如果有偷盗的业,相应的就是财富常常会缺乏,或者自己也常遭遇小偷!往世如果有邪淫的业,相应的就是此世的配偶不贞洁,可能配偶也会水性杨花或会外遇等!如果福德很好加上自己有发愿选择,那就会遇到菩萨眷属!那如果自己故意选择不好的眷属,那人生也会很痛苦!所以福德好又有智慧的菩萨,应该要选择受戒又心性好的菩萨眷属,如此人生会比较幸福!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来举述《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作为说明,经中说:【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CBETA,T24,no.1488,p.1044,b29-c3)。分别解释如下:布施之时不是为了增长生死善果而行施的。譬如布施时心中想着:我现在布施这一团饭给这个乞丐,未来世色身会更健康一点。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转轮圣王不是都有一千个太子吗?这就是求眷属多饶,求眷属多饶也是心不净而施。如果能避免这五个不净心而行施,就叫作心净。心净而行施,是单纯的为了庄严佛菩提,庄严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世出世间果报而布施,这就是心净的布施。此外,为利乐众生而布施,想要调伏众生而布施。不是为了自己后世多饶财宝,也不是为了自己此世广得善名称,只是为了调伏众生,让众生借着你布施的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摄受」就是说我们心念是要摄受对方成就佛道,而非私心想把对方当成世间眷属。因此我们做善业前以及之后都有这十种思惟,这样做久了福德就会越来越,道业就会越来越增长,而我们布施行善业时不是为了让众生觉得我们很厉害,不是为了爱现或是想让对方离不开我们,行善布施时也随时转依如来藏,不落入五蕴当中,观察三轮体空,这样根本清净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修行越来越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我们在修手足软相的时候,手足软相怎么样获得呢?就是要为自己的尊长、眷属经常去帮他们摩洗。譬如说,他可能筋骨酸痛我们要帮他;如果他行动不便,我们要可能要帮他洗身体,帮他擦澡,乃至帮他们除去污垢的东西,然后把他涂上香油,让他觉得舒服。当我们在这样思的时候、这样做的时候,就在修手足软相。可是这手足软相在做的时候,要起五十种思,什么五十种思呢?第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就是说,透过不对众生生起一念,不对众生的眷属生起一念,而不于众生想要行其所谓邪淫之念;不会说要藉治病,或者说要藉消灾解厄,或者假说要修证什么样的证量的法,来跟合法眷属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摄受」就是说我们心念是要摄受对方成就佛道,而非私心想把对方当成世间眷属。因此我们做善业前以及之后都有这十种思惟,这样做久了福德就会越来越圆满,道业就会越来越增长,而我们布施行善业时不是为了让众生觉得我们很厉害,不是为了爱现或是想让对方离不开我们,行善布施时也随时转依如来藏,不落入五蕴当中,观察三轮体空,这样根本清净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修行越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CBETA,T24,no.1488,p.1044,b29-c3)。分别解释如下:布施之时不是为了增长生死善果而行施的。譬如布施时心中想着:我现在布施这一团饭给这个乞丐,未来世色身会更健康一点。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学佛人的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来它每一天都要跟我回家,我不能收养它,它就走掉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了!那一条狗洗一洗,其实会是一条漂亮的狗,可是没有因缘成为眷属,只好作罢!这个施食的果报就是来世身力具足。如果在无量世中常乐说法,由此缘故就可以多饶财宝。我倒是在这上面世世都做了,倒也有一些成绩,所以四十几岁就退休,不想再赚钱了,而且生活也还勉强过得去。这是因为法布施的功德无上、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遮障别人修慧,不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魔的眷属。——本文节选自平实导师第二版《禅——悟前与悟后》第二章正修行第七节第五目(原标题:劝人修福报应观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掉举就好像我们常说的打妄想,他虽然不会受到五尘的影响,但是当心起意在忆佛念佛或者修定的时候,结果不知不觉的就悠游于过去,或者是自导、自演、自想的情境当中;有的时候会想着自己的眷属、生意,高兴的事、忧伤的事。内散乱和外心散乱不同的在于,外散乱是被外境影响,因此如果初学无相念佛或初修习定的人,一定要把自己安在一个不被外境打扰的环境当中来打坐修习;这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心里追求某一些境界现象,魔就投其所好,引诱我们成为魔的眷属,所以会出现魔境。求有是说喜欢定的境界─欲界天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天的境界、以及因为定而产生的神通,这就是三界里面的有。当一个人知见不正确,追逐这些东西的时候,魔就会投其所好,示现某一些神通的境界,来引诱参禅或修定的人。修行的人如果能够一心出离而不受它的引诱的话,魔就会示现恶劣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意思就是说,妄想及妄念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对世间法有挂碍--对三界中的法有贪爱,对自我有贪爱,对眷属有贪爱的时候,就会常常有许多的妄想及妄念升起,就会妨碍我们修习禅定,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从烦恼来的;烦恼断了,妄想与妄念就会随著烦恼的减少而日渐淡薄,乃至消失。解脱道的原理也就是这样--烦恼断尽了就得到解脱果,不是由于禅定而得解脱。如果没有断尽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要注意的是,此贪欲盖所要去除的,是对男女淫欲的贪着、执着之心,在家人并不需要断除其行为,但是却无心在淫行上面用心,因此在家菩萨为了配合人伦与眷属履行夫妻义务,并不一定要断除夫妻间的正淫之行才能证得初禅,只是这样在家修行时,对于初禅的实证难度会增加非常的多。离欲与正淫并不互相冲突,一位离欲的初禅人,其色身的功能仍然与正常人无异,若其配偶并未想要修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心中对于外法都无所执著,对于名利财食都无执著,对于眷属也无执著,而不是专在色身或觉知心的受苦上面来用心的。佛法中的真实苦行是世人绝对做不到的事,是对于五阴的内我所,特别是对于识阴的内我所——见闻觉知性——都无所执著,断离内我所的错误识知与执著之后,只是一心作意于度化众生成就解脱果,一心作意于无我、无贪、无瞋、无痴,对世间法的五阴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