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们将以世亲菩萨所写《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偈,来说明为什么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法根本,也就是要阐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道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偈是如何说,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大乘百法明门论》)这首偈意思概要说,是指三界中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无漏有为法,都因八识心 admin

2020-02-18

介绍过一切最胜故八识心王以后,我们继续来说明与此相应故。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 admin

2020-02-18

介绍过一切最胜故八识心王以后,我们继续来说明与此相应故。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 admin

2020-02-18

五十一心所法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就称之为善 admin

2020-02-18

】(《成唯识论》卷六)这段论文意思是说:所谓根本烦恼,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为缠,由于它会缠缚有情在生死海中流转,所以称之为缠。这六种烦恼是一切烦恼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烦恼;就好像草木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所以称为根本。意思是说,这六种烦恼是造作万恶根本;众生一切恶业,都是由于这六种烦恼发动而 admin

2020-02-18

所谓随烦恼意思是说,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烦恼,就叫作随烦恼。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类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百法明门论》偈中第三句:二所现影故。所谓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 admin

2020-02-18

在前面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六种无为法。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 admin

2020-02-18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admin

2020-02-18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admin

2020-02-18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admin

2020-02-18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admin

2020-02-18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admin

2020-02-18

什么叫作虚空无为呢?所谓虚空无为是说,众生本有第八识如来藏其体性犹如虚空,是无为性,是无作性,非由他作,是不生性,是常性,是不坏性,是不老死性;由于藏识具有以上所说种种体性,因此说其性犹如虚空、无为无作,就称之为虚空无为。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依凡夫众生分位来说第八识心体所处境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 admin

2020-02-18

一切有情都有八个识,这八个识和合在一起,才能够有三界有情在世间生存与活动。在这三界中,欲界人间众生有八个识,但是到了色界初禅天众生就只剩下六个识,那是因为色界不需吃东西,那里众生以禅悦为食,所以不会有鼻识和舌识。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 admin

2020-02-18

今天要探讨子题是“观行、观想”。什么是观行?就是实地现前观察行为过程。因为阅读或听闻来只是佛法知识,不同于亲证,而佛法是要体验与亲证,才能产生证转功德受用;也就是说,听闻之后必须以相应定力作为基石,加以思惟整理,现前观察以及证实,才能产生智慧而加以运用。换句话说,所谓观行,就是在现象界中,将所闻熏正知见实地去作观察,经过实地观 admin

2020-02-18

大乘通教菩萨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菩萨阿罗汉。可是他因为对于修学第一义谛因缘没有成熟,所以他碰到是修学声闻法一些善知识,所以他所教导都是属于二乘声闻所修学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于蕴处界依于四圣谛来观察,然后断我见、断我执;可是对于大乘法修学,他就没有因缘来修学。这里我们就要稍微提一下,为什么通教菩萨他有因缘修学声闻、缘觉,可是他为什么没有 admin

2020-02-18

我们今天要讲是摩耶夫人故事,这就是佛陀到忉利天为母说法故事。佛陀有一年,祂在结夏安居时候跟大众说:我今年是要到天上去结夏安居,想一起到天上人请跟我来,我要去忉利天。于是佛陀就到忉利天为母说法;随行有许多大阿罗汉,他们用神通力就到天上去一起听法、一起结夏。等到回来以后,就有人赞叹如来,说如来能够在九十天中为母来说法。佛陀就说:我不只是这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