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观其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广大的佛弟子于佛法真实义无法如实了知所导致。学人除了普遍地不如实知三乘菩提之内涵与差别外,对二乘菩提解脱道亦多所误解,更少有人能知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遑论要亲证实相心成为七住位之真实义菩萨了。此七住位菩萨证得般若总相智后,仍须亲随真善知识修学,历经三贤位之别相智,以及入地后道种智的修证;如是次第进修令道种智修 | admin 2020-02-18 |
![]() |
(平实导师——2000/9/28)第一篇绪论——佛法之总持什么是正觉?所谓正觉:正是正确、正真、不邪曲,觉是觉照、觉悟,亦即正确、正真而不邪曲的觉悟,名之为正觉。于佛法中之正觉方得名为菩提,此中包括三乘菩提的正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解脱道之正觉,大乘通教菩萨佛菩提道以及别教菩萨佛菩提道之正觉等。总合而说即是摄归为三乘菩提的正觉—&mda | admin 2020-02-18 |
![]() |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2)----张正圜老师第二篇五阴十八界概说第一章五阴总说五阴的阴是遮盖的意思,是说有五种法能遮盖众生发起解脱的智慧光明,使众生无法出离生死;五阴又名五蕴,蕴是聚集的意思,五蕴是说这五种法都是由众法聚集而成的假合之法;这五种法就是色、受、想、行、识。以下举述世尊在《中阿含经》中的开示作为说明: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 | admin 2020-02-18 |
![]() |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3)----张正圜老师接下来要说明诸行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为何说诸行无常呢?因为身口意诸行都要以五色根及识阴为缘才能生起及存在,而五色根及识阴六识心尚且是无常之法,依五色根及识阴六识而有的身口意行,又如何能是常住不灭的?即使像藏密喇嘛黄教始祖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中,坚持主张说乐空双运淫乐境界中 | admin 2020-02-18 |
![]() |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张正圜老师第七节五阴与五盛阴的差别所谓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而五阴为何会称为五盛阴呢?五阴与五盛阴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兹举述佛陀在《中阿含经》的开示作为说明: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毗舍佉优婆夷往诣法乐比丘尼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法乐比丘尼曰:贤圣!欲有所问,听我问耶?法乐比丘尼 | admin 2020-02-18 |
![]() |
首先我们来探讨涅槃的意涵。涅槃呢,佛说是无所畏惧的安乐之处、安隐之处。所谓的安乐之处、安隐之处,祂不是无常的法,也不是断灭的法。因为无常本身就是苦,它必定要生死不断生灭不断;所以既然是苦的话,就不是安乐之处。所以可见涅槃不是以无常法为根本的,同时也不是以断灭法为根本的;因为祂是安隐之处,是无所畏惧安隐之处。如果是断灭呢,就会让人畏惧、让人恐怖,而不 | admin 2020-02-18 |
![]() |
马鸣菩萨写《大乘起信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显如来根本实义,令诸众生生正解故。(《大乘起信论》卷1)而这个根本实义,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因,心真如的相应与转依,开显真如心的无量功德。因此谈到修止,就是要能找到第八识如来藏,找到祂以后,由真如心的体大,亲证到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而由真如心的相大,亲证到如来藏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 | admin 2020-02-18 |
![]() |
三界唯心的心是哪个心?万法唯识的识是哪个识?是以意识心为主的六识心吗?还是以第八识为主的八识心呢?《华严经》中有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经》卷1)。这是说有一个心,好像工笔精巧的师傅,祂能够画出一切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也就是这个心能够出生一切有情的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而五蕴悉从生,这个五蕴呢,都是由这个心所出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一段公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 | admin 2020-02-18 |
![]() |
】以上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当时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叫作仙尼,他向佛禀白说:世尊!先前一天,或有沙门、或有婆罗门、或有遮罗迦、或有出家人,同集于希有讲堂中,以这样的道理宣称:富兰那迦叶为大众之主,有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弟子中有极为聪慧者,也有钝根者,等到他们渐渐命终以后,都不记说,舍命的弟子们所往生之处。还有末迦梨瞿舍利子,他也是大众主,有五百弟子前后 | admin 2020-02-18 |
![]()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这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2013年3月15号英国的每日邮报报导了一则消息说,塞尔维亚有一位28岁在法庭工作的职员Danilovic这个女士,她患有一种天生的缺陷,所以从小她看到的世界就颠倒了180度,与常人所见的世界刚好是上下颠倒,所以小时候她为了适应学校老师的教学,她就把课本倒过来看,新闻图片上面这张照片,显示的是Danilovic这个女士她正在看着报纸,只 | admin 2020-02-18 |
![]() |
维摩诘菩萨又说︰发行是道场,因为能办事的缘故。(《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页294。)为什么说发行是道场呢?也就是说,第八识如来藏祂能够发出有为法上的功德,有为法有两个部分来说:第一个是有漏的有为法,第二个是无漏的有为法。有漏性的有为法,例如众生贪著财色名食睡,或者贪著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法,这是有漏的有为法;又例如众生的我见、我执等等的烦恼,这也是有 | admin 2020-02-18 |
![]() |
《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1]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 | admin 2020-02-18 |
![]() |
如来藏(梵文:तथागतगर्भ;音译: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如来)与garbha(藏)组成,意为:含藏如来的一切功德,得以出生如来的意思。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 | admin 2020-02-18 |
![]() |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开示说: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唯我独尊的真心。《心经》是可以让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经。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所觉悟的法道。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 | admin 2020-02-18 |
![]() |
前面已说明《心经》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心经》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心,也称为空性心;第二个重点:空性心借着种种缘而出生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第三个重点: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解释《心经》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破参明心的菩萨,现前双照真心本来自在以及五蕴皆空,并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因而度 | admin 2020-02-18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如下:舍利子!诸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它从本以来不生,所以未来也不会灭;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有污垢;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有很多佛弟子们对于这段经文产生疑惑,因为他们知道诸法本来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譬如一个人在母胎为胎儿,出生为婴儿,慢 | admin 2020-02-18 |
![]() |
前一集说明:在现象界上,诸法空相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可是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心,诸法也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 | admin 2020-02-18 |
![]() |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 | admin 2020-02-18 |
![]() |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祂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菩萨证此无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