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同修会问:如何才能够不起散乱的心行?这个部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出来研习的。为什么题目会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 | admin 2020-02-19 |
![]() |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杂譬喻经》卷2中所记载的有关于发愿的故事。这个经中的故事是说:往昔天竺国中有一间松寺,其中有住四位道人,他们都是修得五神通以及漏尽通,所以是六通具足的解脱道上的实证者。天竺国的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 | admin 2020-02-19 |
![]() |
什么是佛说的八关斋戒呢?《增壹阿含经》卷38:【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八关斋法?一者不杀生,二者不与不取,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过时食,七者不处高广之床,八者远离作倡伎乐、香华涂身。是谓,比丘!名为贤圣八关斋法。】佛在经中为我们开示:八关斋戒的内容就是受持了以下这八个法。第一个就是不杀生、第二个是不偷盗、第三是不淫、第四是不妄语、第五 | admin 2020-02-19 |
![]() |
消灾指的应当是说,希望能够消除可能发生的灾祸或者是灾难。但是假如说平常烦恼染污很重,所造作的身口意业都与烦恼相应,这样的情况之下,假如说饮酒,因为饮酒容易让人放逸,因为饮酒它会让这个意识失去理智的;因为意识失去理智而放逸,就有可能与眷属以外的第三者发生邪淫,假如事情发生以后又覆藏、妄语,就有可能造成家庭的破裂。另外一种情况是说,饮酒以后又是过失伤人 | admin 2020-02-19 |
![]() |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就觉得:色情的画面看一下没有关系,只要不做就行了。那也许当时能够忍住,但是在看的当下,就已经种下邪行的种子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遇缘祂就会产生作用。当我们的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了别的时候,也就已经熏习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那阿赖耶识就专门记录我们所有的善事、恶事不会消失,因为我们一切善、恶的种子,都会储存在阿 | admin 2020-02-19 |
![]() |
今天要看的是‘护戒品第2’中的一个故事,还是要说的是:故事说的是过去所曾经发生的事,而不是编造出来的事情。这段‘护戒品’是被收录在《大藏经》第四册No.211《法句譬喻经》卷第1之中。【昔佛在舍卫国祇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祇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余水,而有细 | admin 2020-02-19 |
![]() |
卢正娴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所要为各位菩萨演述的佛典故事是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这则故事主旨是在谈论佛法唯三乘菩提,也谈及甘露道在佛法中是代表什么意思。其实在佛法里所称名甘露,意思是指佛所说的真实法义,就像经中所说:世尊说法如甘露,能令大众离热恼,而增长法身慧命。在说佛典故事前,预先告诉诸位菩萨,真实佛法就是佛菩提道 | admin 2020-02-19 |
![]() |
说法应当如实,不该无理而强行与人相诤,特别是不该无理而与实证的菩萨相诤。十余年来,往往有声闻法中的凡夫,不服菩萨所说三乘优劣的如实理,特地与古、今菩萨相诤;然而菩萨终究不与声闻法中的凡夫相诤,此因所说如实即非诤论故!唯有所说不如理时,才可说是与人相诤;若所说都是如实理实即非诤论故!唯有所说不如理时,才可说是与人相诤;若所说都是如实理者,当知只是叙述 | admin 2020-02-19 |
![]() |
这一则故事出自《长阿含经》卷7〈第二分弊宿经第三〉,因为时间的关系,原始经文部分我们就不为大众读诵,直接就故事的内容大意来为大家说明。那么介绍故事内容之前,要先为大家介绍这个故事的主角:大乘菩萨童女迦叶。因为有人过去会误会经文当中“童女”跟“童子”的意思,把它误会成说童子、童女是尚未成年的男女众;或是现代后人也有人把童女, | admin 2020-02-19 |
![]() |
窃盗现前僧物,这是指偷盗、侵占了有僧宝住持地方的财物。如果是没有僧宝、已经荒废的寺院,那里的财物就不算是现前僧物。比方说有一些收藏家,看上了寺庙中的财物,然后就教唆附近的农民或是小孩子,进入到寺庙之中去偷窃,这正是偷窃现前僧物。这样的罪业有多严重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提到: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的时候,大目犍连尊者早上托钵回来,路上看到了一位现童子相 | admin 2020-02-19 |
![]() |
学佛的第一件事就是归依三宝,因为已经对佛法僧三宝起了信心,归依了之后,最重要的却是要求证悟。菩萨寻觅世间一切的学问法门,都无法解开对生命的疑惑,无法解脱生死,想要成就无量的善法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值遇佛法之后,总算能够亲证生命实相,亲见无我空性,一切善法才能够得以实行亲证。受持三归依之后,并发起四宏誓愿,这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初步的理解到,在佛门之 | admin 2020-02-19 |
![]() |
”只有如来才能将最究竟、最了义、最胜妙的法告诉大众,一切天、人、阿罗汉、辟支佛都做不到;而菩萨都要随从如来的教导,所以没有人可以与佛相提并论。因此,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如来灭身以后的舍利,也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如来的塔庙。由佛的开示可知:一者,唯有佛对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所不知;唯有佛对一切法究竟了知。如果有 | admin 2020-02-19 |
![]() |
在学习三宝的教导之前呢,当然更要对三宝有正确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三宝呢?一般人都觉得很简单,就是佛、法、僧。但其实三宝真实的内涵,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再大略说明一下。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圆满,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 | admin 2020-02-19 |
![]() |
所谓的“法宝”,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法宝有三个层次: 第一法宝,指的仍是一切众生都有、与佛无差无别、自性本来清净、无生无灭的如来藏,又称为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第二法宝,则是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定慧诸妙功德。因为修学这些法,就可以证得第一法宝清净法身,所以才被称为第二法宝。 第三法宝才是指诸佛菩萨所开 | admin 2020-02-19 |
![]() |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有开示说,僧宝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第一义僧,指的还是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如来藏祂无形无色,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也无能烧害,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祂才是一切众生最好的福田,祂从来无受无取,具有无量诸功德法,常不变易,所以名为第一义僧。 第二种僧宝,指的是已经实际证果的圣僧,包括所谓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 | admin 2020-02-19 |
![]() |
一般人的想法,能够为人说法的人一定是出家人,不是在家人。如果有这样观念的人,应该要加以修正。以下将引经据典以及举实际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佛在经典这样开示: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解释如下:【如果有人现 | admin 2020-02-19 |
![]() |
譬如三归依,您是真实的三归依吗?一般人也许都认为他有真的三归依,而且还有归依证书呢。那么请问您归依哪一尊佛?是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尊佛、大日如来,或释迦牟尼佛?有人会说佛不是都一样的吗?没错,佛都是一样的,但是教主不一样。我们这一次人类文明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地球会有一千尊佛出现,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出现;如果您归依的是弥勒 | admin 2020-02-19 |
![]() |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住在基隆,牵着妈妈的手到庙里去,第一次看到了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大佛像,就问妈妈:“祂是谁呀?”妈妈就问了殿中的师父,师父回答说:“那个是三宝佛,三宝佛啦(台语)!”后来长大以后知道了,其实并没有哪一尊佛的尊号叫作三宝佛,而是说佛教的内容就是佛法僧三宝;所以信仰佛法,就是信仰三宝。 大家都知道,三宝是指佛宝 | admin 2020-02-19 |
![]() |
萧平实导师谨颂2000/9/28注:《正觉总持咒》乃是平实导师于公元2000年秋天所造,以世亲菩萨所著《大乘百法明门论》为根本架构,将佛法之总纲以每句五字的偈诵,总共十四句共七十个字显示出来。一切法: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五位法中,首位是八识心王。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 | admin 2020-02-18 |
![]() |
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如来为何不为凡愚开演阿陀那识?我们都知道,佛法修行方法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有可能证入实相,但是所入的实相只有一种;不论这个实相被称为什么名字,都是指同一个实相,而这个实相法一定是符合经论中所述说的种种自性或者功德。因此不论实相被称为如来藏、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真如、第八识,乃至解脱道四果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及八地以上菩萨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