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开示: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是十重四十二轻,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是六重二十八轻 admin

2020-02-19

如果有人说:离开戒法受持,而仍然能有功德。那么一切恶兽、狮子、虎、狼等,也都应该有戒法功德,但是其实它们都得不到戒法功德。所以一定是要持戒才会有戒法功德,也因为持戒有功德,所以受善戒者可以得到无量福德,受恶戒者当然也会得到无量罪。受善戒既然得无量福,犯戒就会比平常人所造罪更重,这是相对。权力大时义务也就增大,因此持戒以后必须要很小 admin

2020-02-19

我们常常听寺院里师父说: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就要发菩提心。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佛教之所以不同于其它世间宗教,就在于它不认为世间有一个高高在上、唯一主宰万物上帝。而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都有成佛之性。只要透过修学去除染污烦恼生起实相智慧,将来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了就能成佛!所以对佛弟子来说,学佛最终就是要成佛----成就佛菩提,也就是 admin

2020-02-19

】(《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就是说,这样戒,不管是恶戒或是善戒,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就不得戒。时就是先有一个时节受了戒,这是时具足。支是说,得要有身口意三法都具足受。若有人卧病在床无法表示意思时候,连开口说个能持都没办法,我们如果帮他传戒,这样依旧是不得戒。当我们问他说:不杀戒,能不能持?他无法回答:能!也就是说,能持意思表示不出来,这时候口 admin

2020-02-19

但是当他们批评佛教出家人犯戒时候,我们可以质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受比丘戒?有没有受菩萨戒?有没有遵守佛法戒律?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传戒法?或者在持戒法呢?大家可以先问他们这一点,一定是要先受了戒以后才能有戒可以犯,但他们从来都不受戒,连一戒都没有,当然不犯戒,那根本都还在解脱门外混,哪能跟佛门持戒人相提并论?问题就在这里:有戒可犯才是佛门出家 admin

2020-02-19

今天我们将延续上两集题目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上两集我们有提到道与业之间差别,也就是说,作和无作戒罪差别。我们也作了总纲说明身三业和口四业既是道也是业;也提到如果只是在意业上面有贪、瞋、痴,那就只有业而没有道;也说明了戒罪并不破坏世间真实道理。上两集我们也介绍了,我们之所以有有作罪,这是因为有身行、口行造作而成就缘故,也由于这个因 admin

2020-02-19

又譬如我们说两个字时候,这两个字不可能同一时间出现。比如说:当我们骂对方坏蛋时候,坏蛋这两字不可能同时出现,一定是一个字在前,而另一个字在后。世间上不可能有人可以把坏跟蛋两个字一起说,一定是两个字前后次第而说,也就是说二字不得一时,这两个字在同一时刻始终不会和合为一:当我们讲坏字时候,蛋字还没有出现;当我们讲蛋字时候,坏字已经过去了,两个字 admin

2020-02-19

】《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对待,譬如众生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这样子一个决定性一个忍辱度所需要修行?你依五件事情:第一、恶来不报。换句话说,你没有根尘触马上落入剧情,你摄心为戒、藏六如龟,你知道这是妄念、这不是忆佛念,先以定动 admin

2020-02-19

对于这样一个心态,其实他想法是有问题;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身口意行准绳。如果一个人他心行是合乎标准,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这样一个标准,所以他要想跨越这一条绳子;当一个人想要跨越这条绳子时候,他才会觉得有这条绳子存在。所以说一个人认为是受了菩萨戒,是受到这一条绳子束缚,那么其实他心行是不合乎标准 admin

2020-02-19

因为菩萨《优婆塞戒经》主要是讲在家菩萨,所以在家菩萨弘法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两件事:首先是要善知世间事才能有方便善巧为众生说法;其次是要为众生做事,在为众生做事时候,不能想从众生身上去获取世间法上利益。佛说:在家菩萨如果知道这两种方便法门,就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如果只有其中一种,就没有办法自利,也没有办法利他了。所以说,在家菩萨不太容易当喔! admin

2020-02-19

如果没有世间智慧善巧,想要为众生说法实在是不容易事;因为有很多佛法,其实都跟世间法有密切关联;不但在破参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上是如此,甚至于出世间法佛菩提、一切种智等,也都跟世间法息息相关,所以菩萨应该要善知世间事。如果世间法工巧明不好,想要证得一切种智就很困难;因为工巧明就是世俗智,世俗智好人,佛道进展会比较快。如果工巧明好话,纵使 admin

2020-02-19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单元,内容主要是以平实导师所写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为主轴,宣示菩萨戒精神,详细地说明:在家菩萨修学佛法应该以菩萨六度为正行。现在我们就从第三辑第74页,继续为大家说明:菩萨世间乐与出世间乐。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 admin

2020-02-19

第三个为法,是从受戒本身来作思惟,因为受戒就是为了要求证三乘菩提诸法。我们要去观察诸佛传授给我们法,包括戒、定、慧三学,都是清净无染佛法,能够让我们得到现在世与未来世利益,可以让我们逐渐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受戒是成就三乘菩提基础,以最基本五戒来说,它可以让我们保住人身,而能够生生世世有修行与提升机会;而菩萨戒则可以让我们在佛菩提 admin

2020-02-19

问第五期中禅一心得报告是正觉亲教师与编辑大德所特约之文,其内容与禅一心得毫无关系,而是批判一位即将离会师兄。笔者无意慰问受伤者,只是去批判定位罪有应得,以期与在会学员众共同沾沾喷饭自喜。《维摩诘经》第一品云: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行。《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正觉电子报刊头说明其宗旨为弘扬佛正法。请问编 admin

2020-02-19

我们今天继续来讲《优婆塞戒经》种种深奥道理,这是属于大乘第一义谛法,今天子题是更有四事来求菩提。我们来看看经文: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那我们先来解释一下。首先第一件事情就看到世间人,有得到他利益好处时候,不管菩萨对这件事情是不是已经可以心生远离,已经不再缠缚于这世间法利益 admin

2020-02-19

这样话就会让自己资生受用以及威势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佛告诉我们,这个法界完全是相应。如果你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可是你心里面总是摆了一个不随喜心,心里面偷偷摆起一张臭脸,甚至看到他想要得到好处时候,想办法去阻挠他、想办法作梗,让他处处都没有办法得到这利益,或是得到利益会予以减损。而自己反而说这样话:我是在让他经历一些苦处,让他不要在生死中那 admin

2020-02-19

在《杂宝藏经》里面说到:有一次,佛出去托钵,在到了居荷罗这个国家,就在路上路边一个树下坐下来;正好有一位老太太名字叫作迦旦遮罗,她是一个有钱人家奴婢,这个时候她正提着水桶在路边水井上面打水。佛就告诉阿难:你去跟那位老太太要一点水来。然后阿难就这样子做。这个时候呢,这位老太太听说佛要跟她要水,她就自己担着水这个桶子,然后到了佛面前;一见到佛 admin

2020-02-19

然后我们再根据经文来说,菩萨捆缚自己有四种行,这种就是说对于菩萨他是让自己受到生死结缚;也就是你断除我见,已经透过三结缚了,这样断除了。那到底有哪四个法?经典说:一者,轻慢他人;第二个,对于世间一切事情,方便来追求;第三个,散乱自己用心,如同走在危难地方;第四个,对于眷属一心来贪着。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轻慢他人。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 admin

2020-02-19

修四加行是有分大乘跟小乘,我们现在所介绍是大乘四加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修菩萨法,要能够实证菩萨初果,就要修四加行,四加行也是要证断我见功德。在修四加行之前,是需要具备一些前提,这些前提都非常重要;如果说没有具备这些前提,只是单独去依照四加行道理去作观察,事实上是没有办法真正能够实证菩萨初果。所以说,在修四加行之前,一定要能够检视 admin

2020-02-19

世间三宝这个僧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僧宝。所以说一切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