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来介绍有关精进的几个需要留意的事相。首先精进要有节度的,我们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我们举一个《杂阿含经》“二十亿耳弹琴”的故事,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怎么会有二十亿个耳朵呢?其实不是,二十亿耳是一个人的人名。《杂阿含经》卷9的经文里面谈到:【在那时候,尊者二十亿耳,二十亿耳住在耆阇崛山里面(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二十亿耳尊者,常精勤修习菩提 | admin 2020-02-20 |
![]() |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正法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一段公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为什么会常寂呢?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说菩萨在修学的时候,当你越修学佛法的时候,对世间许多的事情会看得越透。除了说在理上面看得越透的时候,在事上面,也因为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烦恼会一一的减轻乃至于消除;所以本来因为烦恼的减轻消除之后,本来定力----心的这个安定的力量,就会不断地增长,不容易受到外界的牵引左右,而生起了失落或是种种的烦恼 | admin 2020-02-20 |
![]() |
在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呢,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 | admin 2020-02-20 |
![]() |
“三摩地”又称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在家菩萨们,能不论家中所有的好坏财物,只要众生需要,他都能够乐于布施出去,而且常常以欢喜心来布施,毫无吝惜、执着之心,布施之后也从来不后悔,这样就叫作一切施。一切施的福德最大,这是因为他能够舍弃一切的贪爱,同时又具有功德,不只是大福德而已。而不思议施则更不容易,是要能够把自己的内财—也就是身上的各种器官& | admin 2020-02-20 |
![]() |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宣讲的是出自《杂宝藏经》卷4,名为舍一得万报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很久以前在乾陀卫国,有一位画师名叫罽[jì]那,他到外地靠绘画工作维生,三年总共赚了三十两黄金之后,便欢欢喜喜地踏上返乡之路。在归途之中,罽那经过佛迦罗城,刚好遇到五年才举办一次的大法会;当他看到隆重庄严的法会时,心里非常高兴,便开口请问法师说:师父!请问您办一天 | admin 2020-02-20 |
![]() |
当一位菩萨他开始在这个世间跟众生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生说他到底要如何从我和我所中,去寻求一个菩提法与世间法的一个平衡?而佛陀就直接说:你对于个人的财物必须要不要贪著,乃至于他人的财物,当然是更加不能够贪著。在这个我所上的追求是众生所难免的,菩萨既然重新投胎到这个三界有之间,你就遇到同样的事情。因为你必须要让自己不虞匮乏,能够在世间安立,才能方便讲经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今天要谈论的问题是----待人接物与是非。有位当事者他问到,他自从学佛以后,就非常谨慎自己的言行,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就特别地小心,可是即使是如此,他还是陷入于这是非之中。他就对这情况非常地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边的回答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难以堪忍的一个世界,众生的根器差别非常的大,有的人他是属于贪比较炽盛,有的人则是瞋恚比较炽盛,有 | admin 2020-02-20 |
![]() |
众生都不知道这一张嘴二片薄皮,可以成就与减损多大的福德。因此人人可以修福,人人亦可损福。随喜赞叹,增长福德;贬抑轻蔑,损减福德。口德好修,也是难修。布施不一定需要财物,法施、无畏施都是布施;若无法可施,布施无畏也是很殊胜的布施。令人不生恐怖畏惧就是无畏施,布施慈悲柔软语即是无畏施,于众生不生嫌恶之心亦是无畏施。多看他人的优点,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赚到随 | admin 2020-02-20 |
![]() |
上一集讲到的戒法的问题,其实所讲的并不是说戒不重要,上一集讲到说禅师出家以后,师父要为他传戒,他说:我才不要受戒,出家乃大丈夫事,应该要弄清楚佛道是什么,要先求证道,何须屑屑于细行?这个其实最主要是在说明,菩萨道乃是摄心为戒,而且必须要以法为上。也就是说,你如果二六时里面,整个心全部都是系心在佛法上面,全部都是系心在参禅上面的时候,哪有什么犯戒不犯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顺便说明一个与念佛求生净土有关的知见:就是当众生发愿要求生净土,并且在念佛法门上面开始实行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就会增大一分。增大一分要作什么呢?就是为你出生一朵莲花,而那一朵莲花的出生以及那个七宝池的扩大,并不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所成就的,而是由祂以及那位发愿要往生之众生的如来藏来共同成就。所以一个人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心志不变并且也在念佛了, | admin 2020-02-20 |
![]() |
有些人听了佛陀有关布施的开示以后,明了了由于有如来藏异熟性的缘故,所以今生所造的善业,在来世会得到百千万倍不等的果报;但是却认为,来世命终之后,今生所造善业的果报,就会完全失坏了,要再靠来生努力去造作善业,来积累后世的福德。但是这种见解其实是不正确的。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们在发起了殊胜的大愿,受持戒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勤加守护这个戒法;菩萨对于所有的戒相中,不论是轻戒或是重戒,因为都是如来世尊所制的戒,也因为对于我们都有殊胜的利益,因此都要生起尊重与守护之心,而不敢轻易毁犯,不要让烦恼染污与影响自己的心,要常常保持在不犯众生的清净作意之中;其中摄护诸根与远离恶法,对于持戒者来说,是很重要与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今 | admin 2020-02-20 |
![]() |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增长持戒波罗蜜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持戒的主要目的,是要让自己能够走在正确的修行路上,并且可以安全及稳健的走下去;因此无论采用何种修学法门,持戒都是必须要的。而真正能够作到戒行圆满,需要到二地满心才能够作得到,因为二地满心菩萨有犹如光影之现观,也就是二地满心菩萨可以经由这个犹如光影的现观,而了知如何能使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 | admin 2020-02-20 |
![]() |
持戒在佛菩提道中,居于非常重要之角色,因此正确的了解自己持戒的类别与位置,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所持的是正确的戒法,也能够经由持戒而到彼岸,乃至能够成就佛道。因此今天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了解持戒与波罗密的关系。我们先引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是戒 | admin 2020-02-20 |
![]() |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也就是平实导师所著作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导引。我们在收看这个节目的时候,要提醒菩萨们的:这里节目的弘法,主要就是一个入门,就好像您去国家公园的话,一个导引图而已!在您收看了节目之后,请您务必还要回去深细地去翻阅一下平实导师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然后再如之深思而奉行,这样才能够去证得身为一个优婆塞应该要有的一些知见, | admin 2020-02-20 |
![]() |
供佛的福德无量无边,是累积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也许有人说: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佛已经示现入涅槃了,我们要去哪里供佛呢?《优婆塞戒经》卷3佛开示说:【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优婆塞戒经》卷3)意思是说:只有如来可以教导我们法界实相的究竟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