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梵网经》中的破僧逆罪,还有一个破转法轮僧。转法轮固然是佛陀示现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八相成道之一。因此像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提婆达多却故意立异师异道,说:“我才是大师,不是俗姓乔答摩、俗名悉达多的那个出家人是大师。只要修习我所说的五法:第一、要尽形寿都穿著粪扫衣;就是捡拾被弃置在垃圾堆中的破旧衣服或者是碎 | admin 2020-02-20 |
![]() |
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举出了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优婆塞戒经》卷7)已经说明了前面的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现在要说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为了方便说明,我们要就前面“佛教戒法中的破僧逆罪”一集中所说破僧的意涵,再作 | admin 2020-02-20 |
![]() |
再来说出佛身血重杀罗汉,学佛人应该要知道,三宝以佛为主,所谓“佛为法本,法从佛出”,有佛而后有法,而后有依法修行的僧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应身佛来此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宣演三乘菩提妙法,众生再怎么修行,也无法真正证涅槃得解脱。古时印度外道很多自称证涅槃的,然而他们所称的涅槃,不出欲界中离语言相的离念灵知,乃至初禅等至位到四禅等至位中一念不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要来探讨“持戒度为何可以因为其他五度的关系而得以增长?”首先“布施度”,如果从今生的布施行来说,可以让菩萨远离种种执著与伤害众生的行为;相对的,可以增长慈悲心与增广心量,因此可以增长持戒度之清净与坚固。而实际上,无论财施、无畏施、法施,或种种修善去恶之行,本来都是摄属于菩萨戒的范围内;因此布施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另外从 | admin 2020-02-20 |
![]() |
接着第二部分,也就是《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菩萨若见破戒恶人,不生恶心,为设种种善巧方便而调伏之;若不调伏,当生怜愍,不为身命破戒舍戒。”(《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开示:菩萨如果看见了破了戒的恶人,不可以对他生起恶心;我们对谤佛、谤法者,尚且不生起恶心,何况只是破戒,而不谤佛、谤法的人,所以不该对他们生起恶心,应该为他们施设种种 | admin 2020-02-20 |
![]() |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持戒与离恶修善”。 受持戒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佛菩提道上能够顺利前进,因为戒法是世尊以祂无量无边的智慧为我们所制定的,只要能清净持戒绝对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利益。因此,受戒之后一定要依照世尊的开示确实去作,这样子就能够逐渐让善法增长而远离恶法。只要正确地去作,实际上就一定会成就,而且可以很快呈现出持戒的功德出 | admin 2020-02-20 |
![]() |
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修行道场引入的戒法,是属于邪戒,这些戒法并不是释迦世尊所制定的佛戒,因此属于非戒取戒;受持这种邪戒,不仅不利于到彼岸的修行,反而有极大的过失,因此这是大家所要特别留意的。因为戒法是依据三界因果律,与修行目标而制订的,只有佛才能够对于三界因果究竟了知,因此也只有佛才可以制戒,所以佛弟子要持的戒,一定是要佛戒才可以。因为有些邪戒 | admin 2020-02-20 |
![]() |
了解声闻法与菩萨法之波罗蜜的意思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持戒与波罗蜜的四种关系。首先第一种“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说受了声闻戒、辟支佛戒,但是尚未见道----断我见、断三缚结,所以是持戒而非波罗蜜,也就是有戒,而无法到解脱的彼岸。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 | admin 2020-02-20 |
![]() |
在上面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经文里面,(附注:《优婆塞戒经》卷6中开示如下:“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庄严菩提。”)接着提到持戒之后,若能修定、修善,也是属于庄严菩提的一部分。这里面修定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因为持戒能令烦恼止息,因此有利于禅定的修证;或者因为能够依教奉行、持戒清净,便能够逐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无作戒这个部分,我们说有三因缘会舍掉无作戒,也就是使你现在 | admin 2020-02-20 |
![]() |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 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在经过能够修学布施,来学习怎么样不对自己的身财悭吝的同时,为了要让自己能够更进一步来修学趣向善法,所以又来修学所谓的戒行!那么在戒行方面,菩萨所要学的就是菩萨戒;菩萨戒是千佛大戒,是所有菩萨在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时,必要依止菩萨戒来修学清净戒行。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6 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城门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慈就是不杀戒,因为慈心就会让众生安乐。能够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因为众生在世间,依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会产生深重的我 | admin 2020-02-20 |
![]() |
四摄法指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四摄法,来摄受弟子、教化弟子,让弟子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那么如何运用爱语?爱语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从经文中来解说。《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也就是说,实义菩萨以法布施,使得弟子众得到利益与安乐,并且要随时 | admin 2020-02-20 |
![]() |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极其优秀,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经常对别人出言不逊。他的父母和朋友总是劝他,他总是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几句话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后依然我行我素。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僧人,年轻人对僧人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僧人听了微笑着 | admin 2020-02-20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 | admin 2020-02-20 |
![]() |
当然止息恶念,佛陀教的方法有非常的多,例如可以以慈悲心、或者是以因缘观、以不净观,是非常非常的多。因为佛陀都看着众生的因缘,以他的心性来告诉他。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食已先修惭愧之心、不放逸心,为治身命如疗恶疮。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观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优婆塞戒经》卷6)在饮食之后,身为修道之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修惭愧之心,然后要能心不放逸;也要知道饮食,只是在治疗色身虚弱的病,不是为了享受而吃,是为了维持生命、保养道器。如果进入村落时应当观察这六入 | admin 2020-02-20 |
![]() |
在前面听了诸位亲教师用心地教授、殷勤地嘱咐,在聆听学习时都能信受无疑;也决定自己要依之而行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正向三乘菩提,发利乐众生永无止尽的成佛大愿,这个是相当要自我肯定和赞叹的。因为在这五浊世间,能顺佛心、正信大乘三宝,那是稀有难得的众生。如《金刚经》中佛陀亲言:【“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 | admin 2020-02-20 |
![]() |
前面我们略谈了会造成心无法安止于定的“妄念散乱种类”,那么就有同修会问:“如何才能够不起散乱的心行?”为什么我们会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