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乘无我观》一切种智是讲我们的第八识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种子又名为界,又名功能差别。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的时候,就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般若智慧。《心经密意》一切种智就是真心所含藏的,总共八个识的一切种子的智慧;真心如来藏不但含藏我们见闻觉知心的种子,含藏着时时思量、处处作主的意 | admin 2020-06-08 |
|
在《楞伽经》中,佛有这样的开示:诽谤菩萨藏的人,就是一阐提人;诽谤菩萨藏的那些言语一说出口时,当下就永断善根,就变成一阐提人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跟着印顺法师他们,大胆的否定如来藏第八识,否则就会跟他们一样成为一阐提人,舍报的时候,就会下堕无间地狱而受长劫尤重纯苦。因为破坏佛的正法的恶业,远比世间杀人放火的恶业还要严重得多。一阐提人有两种,都是无般涅 | admin 2020-06-08 |
|
根本烦恼所说的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即五利使,所谓: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如果有人悟得如来藏时,我见等五个恶见就会跟着断除;如果修学声闻法的四念处观成就时,也会跟着断我见等五个恶见;以上所断的烦恼是见道所断的烦恼。但是其余的五个烦恼却是修所断的烦恼,并不是见道时可以断除的。这五种修道所断的烦恼,和恶见等五 | admin 2020-06-08 |
|
是故马鸣菩萨于论中说明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各摄一切法,又说佛地真如之缘起,意在此也!--------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自序生灭门讲的是修行成佛的过程:你应该要怎么样修行,把一念无明的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全部断尽——现行断尽以后还要断尽习气的种子,就永远不会有起烦恼的现行。然后又把无始无明的随眠全部断尽;无始无明不是种子,它只有随眠与现行; | admin 2020-06-08 |
|
无住处涅槃本身,其实是函盖了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函盖了二乘圣人、六地满心以上菩萨所证得的有余及无余涅槃在内,所以说佛地具足四种涅槃,所以佛地所得涅槃,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二乘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心经》这里讲的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究竟涅槃。如果没有证得第八识心,就永远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永远不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就不可能证得《 | admin 2020-06-08 |
|
物质的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等,它们都只是一种物性;因为四大种、四大元素,它们本身都是这样,这都是一种物性。这个物性是由众生的如来藏感应而有的,是共业众生如来藏中所有种子中的一种,是法尔如是的,并不是独立于众生心之外的。四大元素的极微分子,它是本质不灭的,只有在型态上的转变而已,它的四大极微元素是不会毁坏的,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会毁坏的话,无量劫以 | admin 2020-06-08 |
|
声闻人是从断我见的基础上面来修中观的,证悟的菩萨们,却不是从断我见上面来修中观的;南传佛法的声闻人,他们的二乘菩提观行的本质,是断灭见的修法,因为他是现观十八界、五阴、十二处、六入悉皆虚妄的,所以是完全无我性的;但是因为他们信受佛语开示,相信无余依涅槃中完全无我而有本际不灭,信受佛语而知道其中有阿赖耶识不灭,所以他知道涅槃不会落于断灭一边,如是即为 | admin 2020-06-08 |
|
性空是说体性变异无常,终究必定要归于坏灭之空无,所以是空,没有真实不坏的常住法存在了嘛!既然体性是变异、是无常、是坏、是空,没有真实法,所以不管是受想行识的那一个法,全部都只是名,名就是不真实,只有一个名的表相而已,或者只是所施设出来的一个名相而已。五蕴当然是性空、是唯名。但是,假如说:五蕴无常断灭之法,就是佛法的话,那么这个佛法就是断见法了;那么 | admin 2020-06-08 |
|
出三界生死,就是把三界中的自我灭除掉,因此而证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什么境界?现在来说明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无余依涅槃,也就已经没有余苦所依了。一般人总是想:我一定要有个所依。因为没有依靠的话,那还得了!孤伶伶地好可怜!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想要证得解脱果,就得要无所依,有所依就一定会轮回生死。无余依涅槃为什么叫做无余依?我们刚刚有讲有余依涅槃,也 | admin 2020-06-08 |
|
你悟到了祂,这是第八识,这个阶段叫做阿赖耶识;悟了的时候,见一处住地烦恼断了,也就是见惑断了;既然明心而不退失了,就是第七住位菩萨;可是在解脱道的二乘菩提上来说,你只是等于声闻解脱道上的初果人而已,还有思惑要断。思惑断尽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体性消失了,才改名叫做异熟识,这时才是叫做第九识,但仍然是第八识心体,只是内容有了一些改变——分段 | admin 2020-06-08 |
|
(《长阿含经》卷21)这是说,这世界有所谓的坏劫,它会逐渐的损坏,可是损坏的时间非常的长久它才会坏,所以它有所谓的坏劫,它是不可以日月岁数去称计的,因为太久远了。那它还说:二者此世间坏已,中间空旷,无有世间,长久迥远,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长阿含经》卷21)就是说,这些物质损坏之后,还有所谓的空旷的时候——就是中间都没有任何的物质,而且 | admin 2020-06-08 |
|
事实上,在佛教里面,如果大家有去一些寺院参观的话,就可以发现,佛教吃饭的地方就叫作五观堂。这个五观堂所说的就是说,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有五种观察。这五种观察呢,是从唐朝道宣大师他所作的一个内容,他的内容是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就是说,佛教徒如果 | admin 2020-06-08 |
|
佛弟子当了国王之后,和一般世间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看一下弥勒菩萨是如何说的。在《瑜伽师地论》〈摄受品〉当中,弥勒菩萨曾经谈到,大菩萨在修一切行的时候,有六种善于摄受众生的方式;其中谈到第二种增上摄受的时候,就有提到,当菩萨身为国王的时候要如何摄受所管辖的臣民。论中的意旨大略是这样说的:如果身为国王的时候,不应该加诸苦痛在子民的身上,也不应该断除他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和受戒的目的有关。如平实导师开示:八关斋戒的受持目的是为了未来世的出家而建立因缘,由于能成就出家的因缘,所以就能在未来世得到有余、无余涅槃的因缘。这里要说明的是,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就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 | admin 2020-06-08 |
|
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 admin 2020-06-08 |
|
在佛法里面这个饮食到底是代表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有情为什么会在这个世间轮回生死?而轮回生死就是因为我们对于世间有种种的贪着。而且贪着的内容除了我们对饮食的贪着之外,事实上我们还有种种心理上的贪着。譬如说,我们吃了好吃的食物,这个食物对我们来说,不是食物本身这个物质的受用而已,事实上我们还有受用种种心理上面的饮食。所以,饮食就佛法来说,我们有所谓 | admin 2020-06-08 |
|
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故。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果分、修差别分及三学分,是此十一位中修道,即是唯识行也。然而此唯识行所修证者,其实仍是依七住位所证得的唯识性为根本,进修胜妙细密之一切种智及修除习气种子…等,名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要讲极乐世界净土的三辈九品,所摄受的根性以及证果的差别。大家应当要深入了解,才会努力求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是摄受已经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上品上生不坐一般的莲花,而是坐金刚莲花台而往生。往生以后立刻获得无生法忍,位在初地至八地。须臾之间历事十方诸佛,次第受记而回到极乐世界,非常迅速。上品中生是摄受不害怕第一义而尚未证悟的菩萨根性之人。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