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知见之一。今天探讨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主要是智慧三昧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内容能够心得 admin

2020-06-08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知见之一。今天探讨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主要是智慧三昧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内容能够心得 admin

2020-06-08

  我们世界是六识所成境界。就先拿眼睛来说好了,如果要让我们看得见必须要有眼根、色尘以及眼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能够看得见首先要有存在于眼识,眼识是我们能够依靠功能,所以叫作眼识身。可是光有眼识不够啊!眼识还要能够触色尘,根、尘、识要三者相触,所以除了有眼识身之外,还要有眼触身,如果没有触光有眼识也是看不见;有了眼触之后,接下来我们有没有接 admin

2020-06-08

  如来藏(百度词条)如来藏(梵文:तथागतगर्भ;音译: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如来)与garbha(藏)组成,意为:含藏如来一切功德,得以出生如来意思。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 admin

2020-06-08

  【诸比丘们!色身是常?还是非常呢?答曰:色身是无常,世尊!佛又问:如果是无常话,是不是苦呢?答曰:无常是苦,世尊!佛说:正是如此。比丘们!如果是无常话,那就是苦。因为色身无常苦存在缘故,所以众生所造一切事业就出现了。因误认色身是我,而被这种错误见解所束缚,使得那些众生被无明所遮盖,爱护头目手足,而驱驰于漫长生死之路,于三界六道生死轮转。 admin

2020-06-08

  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时候,譬如说有相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 admin

2020-06-08

  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时候,譬如说有相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 admin

2020-06-08

  断就是弃舍意思,也就是弃舍三种烦恼。那么到底是弃舍哪三种烦恼呢?这就是三缚结内涵。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戒禁取见,第三个是疑见。先来说我见,我见就是认取五阴中一阴为常住不灭我,有了这样见解,就落入了我见。第二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境界才是真正解脱不清楚,就想要施设种种戒禁来求得真正解脱,这样见解就是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施设 admin

2020-06-08

  在本识如来藏众多体性当中,有一种体性叫作异熟性,它有三种意涵,就是变异而熟、异时而熟以及异类而熟。第一种变异而熟是说:当业种产生变异时候,果报才会成熟。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恶念出现时候,随着恶念接着作了一些盘算,然后心得决定,并且付诸实行,那么这个恶业因就明确地种下了;如果在事后又没有诚心努力去忏除恶业,那么在未来就一定会在因缘成熟时候 admin

2020-06-08

  一般人所知慢,就是讲因人而起慢。因什么起慢?因他色身高广、因为他财富丰饶、种性尊贵等等而起慢。可是声闻佛法所讲慢,并不是这样子,声闻佛法讲慢就是讲乐于自我存在,也就是说意识心乐于自我存在而不肯消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那我们就以四空定来说明好了,譬如说你到了空无边处,也就是说你心能够觉知十方;既然能够觉知十方,代表你意识心仍在,我慢也会存在; admin

2020-06-08

  世尊于二十一日宣说华严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从这时候开始,以十二年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所谓三藏教,以四阿含为经藏,以毘尼为律藏,以阿毘昙为论藏,名为三藏教;而四阿含则是指,《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和《杂阿含》。这四阿含已经总述了三乘佛法。《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中阿含》与《长阿含 admin

2020-06-08

  大乘法之行门内容则是胜义谛,为何称名为胜义谛?所谓大乘法见道,就是以真实如来藏为依归,修得如实智能,不只是现观世俗谛而已,更进一步须证世俗谛中所说万法缘起缘灭之因——如来藏,须亲证世俗谛之根源、万法之根源。所以若无胜义谛,就没有世俗谛,故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世俗谛所观之蕴处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世俗谛等四圣谛 admin

2020-06-08

  所谓小五通,是指漏尽通以外五种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中阴身有这五种神通,但是这五种神通,都是有限制,主要作用是让祂能够顺利投生到下一世色身(受精卵等)中,比不上修习禅定者所发起五通,所以称之为小五通。这是有情众生在中阴身时异熟果报,不是修来。--------《正觉电子报第21期般若信箱》问一 admin

2020-06-08

  众生在出生到下一世之前,都要经过一个中间阶段,叫作中阴身或称中有。除了往生无色界与无间地狱,不需要经过中阴身之外,出生到其他地方,皆需要经过中阴身阶段。有情处在中阴身时,他就会在这个阶段等待出生因缘,因此在中阴身这个阶段并不属于鬼道。鬼道是已经离开中阴身阶段,而出生到六道之一鬼道了。所以中阴身与鬼道二者,是有差异存在。譬如在《佛本行集经 admin

2020-06-08

  所谓八敬法又名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敬戒、八尊敬法、八不可越法,记载于比丘尼一百六十六条心忏悔戒之中,说明比丘尼要尊敬比丘。比丘尼有这八条戒涉及比丘,而比丘戒中也有十修戒涉及如何教诫比丘尼,这八条戒在上座部中广泛被接受,认为这是比丘尼根本戒;但是在大众部中则较不严格,戒律中虽有八敬法,但没有完整八条,也不认为这是比丘尼应该遵守根本 admin

2020-06-08

  我执诚如刚刚所说,就是执取我见所认取那个常恒不坏我,执著不舍。我见既然是三界有情,对于五阴或者四阴之中,加以认取为常恒不坏;我执当然就是三界当中,依着(我见)所执取那个常恒不坏我,在三界境界当中起了贪爱而生起执著,这样子执著不舍不肯弃舍,乃至于说有了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这都是属于我执。我所执呢,如果加以细分话,又可以分为外我所执著, admin

2020-06-08

  我执诚如刚刚所说,就是执取我见所认取那个常恒不坏我,执著不舍。我见既然是三界有情,对于五阴或者四阴之中,加以认取为常恒不坏;我执当然就是三界当中,依着(我见)所执取那个常恒不坏我,在三界境界当中起了贪爱而生起执著,这样子执著不舍不肯弃舍,乃至于说有了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这都是属于我执。我所执呢,如果加以细分话,又可以分为外我所执著, admin

2020-06-08

  荤指五种有辛味蔬菜,即葱、韭菜、大蒜(包括蒜苔)、薤(俗名小蒜)、兴渠(已知洋葱)等。此五种荤菜食之气味难闻,护法远离;同时,生食增瞋恚,熟食多淫欲,障碍修道。腥是指禽、兽、畜、水族等众生之肉(亦包括蛋),皆带有腥膻之味,食之与众生结怨,障碍平等心、慈悲心。所以,上述两类荤腥之物,均不应食,故曰吃素。吃素也是一种修行。佛法讲吃素理由,不是为了要 admin

2020-06-08

  ------(《长阿含经》卷十《释提桓因问经》)沙门真正意义,就是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真义,却是在舍离受阴中喜受时专念不忘而远离种种求,以免自害及害他。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爱著,再断除舍受爱著 admin

2020-06-08

  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这六和和谐合聚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和合有两种意义:(一)理和,同证择灭理故。(二)事和,具有六种:(1)戒和同修。即对于所受戒法,善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