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一句话有更深的含义,不只是众生的内相分各有差异而不实在,外相分的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外相分。有人会说:不对啊!即使我们两个人看的不一样,但是至少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外相分啊!弥勒菩萨一开始就说: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辨法法性论》)现在就更可以了解菩萨更深的含义了,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如果要净除自心和外界的恶因缘,依念佛心,佛陀开示我们应当多去思惟佛陀和佛弟子们的清净庄严。佛陀开示: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如来及佛弟子威仪具足,诸根寂静,其心柔和,清净寂灭。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我们刚刚前面讲了,佛陀说了种种的因 | admin 2020-06-08 |
|
五根有几种说法,譬如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又如所断的烦恼五根:苦根、忧根、乐根、喜根、舍根。但是这里的根智,讲的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的力量明显的生起了,就是五力。根,是指种子,也就是功能差别。譬如信根,讲的是众生对佛法的信心是否具备?若是具备了对佛法的初分信心,就是发起信根了!信根渐渐圆满了,就会开始出生信力。信根具足了以后, | admin 2020-06-08 |
|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看,出家的实义菩萨,他对于他的出家弟子,要如何来调伏呢?我们来看一下经文怎么说: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教习八智,何等为八?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别智。佛陀说:出家菩萨教导出家的弟子众要教导十二部经,这些十二部的内容是含摄在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的 | admin 2020-06-08 |
|
解释如下:【我释迦牟尼佛有两种法的通达,那就是宗通与说通。说通就是启发佛法中的童蒙,也就是对佛法都没有正知见的人,为他们说法,为他们建立佛法的正知见,犹如白色的布一样,可以随意染成各种颜色,作为未来证悟的准备,乃至作未来成佛之准备;宗通乃是为真正的修行而说,为他们说第一义谛明心见性的法,为他们说建立第一义谛明心见性所需具备的次法,使得他们未来能够圆 | admin 2020-06-08 |
|
五根有几种说法,譬如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又如所断的烦恼五根:苦根、忧根、乐根、喜根、舍根。但是这里的根智,讲的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的力量明显的生起了,就是五力。根,是指种子,也就是功能差别。譬如信根,讲的是众生对佛法的信心是否具备?若是具备了对佛法的初分信心,就是发起信根了!信根渐渐圆满了,就会开始出生信力。信根具足了以后, | admin 2020-06-08 |
|
------(《长阿含经》卷十《释提桓因问经》)沙门的真正意义,就是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真义,却是在舍离受阴中的喜受时专念不忘而远离种种求,以免自害及害他。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的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的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的,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的爱著,再断除舍受的爱著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法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法有任持自体的意思,也就是说,某种法有它固定的体性、特质,而和其他的法不同。譬如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各有各的体性相用;另外像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六道,也都有各自的体相,让人一听到就能够了别他们彼此之间体性特质的差别不同。除了任持自体的意思之外,法另外还有轨范、轨则的意思,譬如说大小、方圆、生住异灭、常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叫解脱道;那什么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吗?为什么他们不属于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 | admin 2020-06-08 |
|
梵语的羯磨,以汉文的意思来说,就是辨事、就是辨正法事,或者是办事作法办事的一种。像在受戒之前,要先由和尚或阿阇黎行羯磨法,询问求受戒者之前是否曾经违犯了戒经中所列重戒或轻戒的罪,乃至于有无违犯逆罪。如果所犯是七逆罪,当然就遮止不许他受戒,如果只是犯了戒罪,则让他如法忏摩,就是要行忏悔法,向四位已受戒而不曾犯十重戒、戒体未失的菩萨戒子忏悔,以求灭除障 | admin 2020-06-08 |
|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大树丛聚在一起,就称为林;只有单一的一棵树,不能称为林;而除去一棵一棵树之后,当然树林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一个单一的比丘不能称为僧,除去了一个一个比丘之后,也没有僧可说了;所以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的缘故,僧这个名词就产生了。就像释迦牟尼 | admin 2020-06-08 |
|
种子又叫作界,为什么叫界呢?因为每一类种子都有它的界限,比如说眼识,只能看而不能听、不能嗅、不能尝、不能触、不能作别的了知,这是眼识的界限、眼识的种子。种子还有一个名称叫功能差别。种子无量无边,所以第八识真如的功能差别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些要怎样去证知它呢?当然就是要成佛,可是成佛得要有一个次第,不能够一下子就从凡夫地直接跳到佛地去,跳不上去呀!譬如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就是说:小乘度的人少,中乘度的人稍微多一点,大乘度的就很多。为什么说大乘可以度很多,这跟它的法义特殊有关。小乘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是决定性的,有的人是会迥心的;本来是个小乘的阿罗汉,后来因为他不是定性的声闻,所以后来心量改变了,迥入大乘来修行。有的人是决定性的声闻,始终不会成为菩萨种性,他的根性就是声闻种性,在舍报之前会随缘度众生,可是到了舍报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的法分成两个系统,一个系统称为通教,另一个系统称为别教。通教的意思是说,它所修的法跟二乘法是相通的,所修的是求出三界、求出轮回,同于二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纯粹是解脱道。有一部分人由于福德因缘不足,或善知识难遇,没有好机缘,只好遇到什么法就学什么法,结果遇到的是二乘法,所以就学解脱道;可是他有菩萨种性,看到众生轮回生死好可怜,起了悲心,所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的法分成两个系统,一个系统称为通教,另一个系统称为别教。通教的意思是说,它所修的法跟二乘法是相通的,所修的是求出三界、求出轮回,同于二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纯粹是解脱道。有一部分人由于福德因缘不足,或善知识难遇,没有好机缘,只好遇到什么法就学什么法,结果遇到的是二乘法,所以就学解脱道;可是他有菩萨种性,看到众生轮回生死好可怜,起了悲心,所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就是说:小乘度的人少,中乘度的人稍微多一点,大乘度的就很多。为什么说大乘可以度很多,这跟它的法义特殊有关。小乘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是决定性的,有的人是会迥心的;本来是个小乘的阿罗汉,后来因为他不是定性的声闻,所以后来心量改变了,迥入大乘来修行。有的人是决定性的声闻,始终不会成为菩萨种性,他的根性就是声闻种性,在舍报之前会随缘度众生,可是到了舍报 | admin 2020-06-08 |
|
断我见只是一个基础!如果你要解除所有烦恼的话,我们不仅要断我见,更要断我执。我见跟我执的差别在哪里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一种把我当作一个恒常真实存在的错误见解,所以它所牵涉到见解的错误,所以当我们如理作意的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之后,我们就能够当下把我见断除。而我执呢?这个执字,指的就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 | admin 2020-06-08 |
|
我见可谓是众生的致命弱点,众生所有的邪知邪行,若究其来源,皆基于我见。马鸣菩萨言: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大乘起信论》实叉难陀译,卷下)。关于我见,《成唯识论》卷四云:于非我法(五蕴)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大乘义章》卷六又云: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五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 | admin 2020-06-08 |
|
在第三转法轮诸经中的唯识增上慧学,则说真如是第八识金刚心之所显性;意思是说第八识如来藏,这个金刚心在诸相当中、在万法当中显现出祂是真实存在的,显现出祂有能生万法的真实性,也显现出祂于诸法中运作时一向都是如;把这个金刚心的真实性与如如性合起来就称为真如,所以在第二转时期的般若诸经中往往说这个金刚心叫作真如。但是到了第三转法轮,为诸地菩萨演说唯识增上慧 | admin 2020-06-08 |
|
在修集布施修集福德,一定有福德所相应的果报,修集福德等于在长养善根!所谓的善根(大乘法中的善根),善指的就是要趣向第一义,根的意思就是说要有那个功能!也就是你要有趣向第一义的功能,就是长养善根!也就是说你要怎么样让自己有趣向第一义的功能,这就是在长养善根。可是要趣向第一义的话,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与第一义正法(的护持)相关联!所以从布施开始,就要以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