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也就是说,我们众生为什么一直会成为众生?虽然我们在生活上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可是我们经常做不到,所以我们虽然知道如何成圣成贤的一些道理,可是我们就是做不到,这样子我们就有一分的那个魔的成分。如果我们修学佛法,我们要到入地的时候,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时候,我们才把我们心中的少分或是多分的那个魔的成分把它降低。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成圣成贤之前,我们都有很多的魔 admin

2020-02-21

”而我也跟菩萨们提起了,一切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这一些客尘烦恼、这些性障生起的这些过咎要现前的时候,你要记得这一段经文,你要记得:第一个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先能够安住在忆佛念,不要去打开门户,不要门户洞开让客尘进来成为你烦恼心性内贼通外贼,而扰乱自己的心不平、不等、不慈、不悲;所以第一个要先以定动,能够恶来不报。恶来不报,住于清净忆佛念;再依你 admin

2020-02-20

生为人而得人间恶报,譬如说生活困苦让你没有道粮,然后你就没有办法修学佛法;或是出生了以后,很年轻就往生了;或生在边地听不到佛法;这些都是出生为人得到人间的恶报。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 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 admin

2020-02-20

因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积集资财,来行广大布施供养,是不能接受别人的供养,来为自身的生活资财所需,所以要先通达如何的如法求财;尤其是现在家相菩萨行的人,因为外相的关系很容易和众生行四摄法,来接引众生学佛,所以在从事各种职业时,就能够接引各类的众生来学佛。当如法得财以后,佛陀又教示财物要分成四分:一分供养父母、自身所用,还有妻子眷属;两分投资于法财以 admin

2020-02-20

这个念佛呢,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到念佛的方式的话,您不仅在坐中可以念佛,甚至在动中、甚至您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都可以念佛;而且可以念到,您在日常生活中跟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仍然能够持续着念佛。当然这样一个念佛,可以想见的就是,由于你已经是不间断地一直在念佛,所以很自然的,我们这个念佛的定力都一直常在。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老实说外面的境界要能够影响你的心 admin

2020-02-20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佛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 admin

2020-02-20

到了衙门,罽那的妻子向县官哭诉着说:我们母子两人一向缩衣节食,在家里过着贫穷困苦的日子,而我的丈夫却把赚得的钱财拿去乱花,毫不在乎家人的生活;请县老爷明察,还我一个公道!于是县官就问画师说:你为什么把赚得的钱财随便花用,而不拿回家照顾妻小呢?罽那回答说: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好像闪电、露水一样的短暂,刹那生灭、变异无常;我想到自己今生连穿衣吃饭都有困难, admin

2020-02-20

所以将这些浅易的佛法,带入到生活之中,不论透过一些电子邮件、或透过一些电子书、或是种种的图片、或是一些佛菩萨的卡片等等,你就可以让其它人获得一些利益,而不至于一定要在这世间----这窄小的空间里面去争夺。你可以告诉他们许许多多关于世间无常的道理,而不一定要透过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你可以说你知道些什么,从报章杂志上、或是以前的你所听闻的故事,把它剪辑下来, admin

2020-02-20

因此众生所造的十善业与十不善业,与他将来要投生之处的外在生活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器世间是众生共同的居住环境,但是因为众生所造的业有各种不同,因此相应的区域性环境便有不同;或者即使出生在同一个地区,也因为各人造业及福德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受用结果。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经文也提到:若诸众生少壮老时、春秋冬夏所起烦恼各各别异。这里面告诉我们,所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等,种种生活所需要的工具用品,来布施给他人;后来这位施主命终了,那么他的福德,将会使得他在未来世中,由于所布施的财物,而得到同样的财物,但是数量非常的多,而且可以随着他的需要,来任意使用,时间或长或短,都是由他自己来决定。这不是像辛勤努力所赚来的世间财物,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众生在种种生活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行阴是生灭无常的,众生所领受的一切法没有真实我的体性,唯有涅槃才是真实的、才是寂静的。既然涅槃是寂静的,菩萨现前观察这个涅槃寂静的心,当然是离见闻觉知,如果有人现前观察所谓的涅槃寂静的心是有见闻觉知的,表示他所亲证的心、所领受的心不是寂静的,既然不寂静,当然是愦闹的、是有见闻觉知的。又譬如佛在二转的《心经 admin

2020-02-20

因为鬼道众生与人间众生是生活在一起的,所以一般所谓的看到灵魂,有的时候其实是看到中阴身,也就是说,这个有情他刚刚舍寿,那有的人看到这个舍寿的有情,有可能是中阴身;可是七七四十九天以后,那中阴身一定会坏灭,他一定会重新投生,那很多人又看到这个有情了,他所看到的就不是中阴身了。所以七七四十九天以内,他看到的是中阴身;如果这个有情已经舍寿了很久,但是还是 admin

2020-02-20

但是,正因为鬼道众生的世界与我们人间的世界有重迭,他们所需要的物资也是不离人间的世界的,如果有人为他们焚烧物资让他们取得,饿鬼道中的生活也就感觉上有明显的改善;所以常常往生到鬼道的祖先就会有托梦给子孙,希望为他们焚烧纸钱、纸屋、纸奴婢、纸家具、车、床等等,就是希望借由这些火化的力量来转化给他们。 然而以佛教的立场来说,佛教并不否定神和鬼的存在。 admin

2020-02-20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子开示,说:【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鉢,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文殊师 admin

2020-02-20

那有的人是折成了元宝、折成了硬币状,象征银锭或银元,以供亡者能够作货币的花用,希望这个亲人死了以后能够在阴间过着美满的生活。你看!这就是众生因为我见未断的邪见,所以辗转而生认为说把这些东西折成元宝、硬币状。那这种东西乃至于这些金纸、银纸把它折成这个样子,到底是谁用得到?这个是鬼道众生才用得到,但是你这样烧给他,他也未必用得到,因为鬼道众生还是有福报 admin

2020-02-20

我们说实证的方法,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常会有的。譬如有一种水果莲雾名为黑珍珠,它甜度很高,大家都很喜欢;如果有人说,莲雾这个水果怎么可能很甜呢?那很简单,他直接到菜市场去走一遭,去买了来吃,他就知道了,这就是实证的方法。所以我们要讨论八个识的话,也是用同样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直接把它找出来,可是当我们在找这些心的时候,事实上是有方法的,也就是说 admin

2020-02-20

譬如一般人在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随境而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境界,就是意识境界;面对意识所喜欢的境界,就不断起贪追求,对于不顺己意的违心境界,则心生瞋恚,愚痴的为自己的贪爱与瞋恚,造作种种不如理作意的业行,也常因所求不遂而烦恼不断。生活就在这种喜乐忧悲苦恼不断的意识境界中,不断重复循环着,殊不知这些境界,都是堕在我与我所――虚妄生灭的意 admin

2020-02-20

如果他死后已经堕落到饿鬼道去,那么子女们为他追福的话,是可以使得他的依报受用获得改善:环境会比较好、食物容易得到,受苦当然就会比较少;但是他的正报的饿鬼身,仍然是不能免除的,他还是要继续在饿鬼道中生活。 但是如果有人生前修了十善业道,死后生到欲界天去了,那么他的子女为他追福,以他的名义去作种种的布施,或者准备了一大堆的饭菜和冥纸来供养他,他其实 admin

2020-02-20

一、什么是放生?所谓放生就是当我们看到有畜生道的众生即将被杀害、猎捕、囚禁、煮食等,或是有些因为过度惊恐而撞得浑身是伤甚至头破血流,也有可能即将造成还在巢的小生命因为失去父母的照料而死亡;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多会很自然的生起慈悲之心,不忍看到这些畜生道的众生面临被杀害的恐惧以及痛苦;所以出手相救,让牠们回归到本来生存的地方,或者放到适当的处 admin

2020-02-20

又譬如有人主张:每天在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中,能够把心安住在当下,不为外境所动,能够不动心,生活里就有禅。这样说法的人已经堕入行阴当中,所说的根本不是佛法,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佛所说的法师呢?从上面分析可知,能够如实为人宣说五阴虚妄不实的人,才是佛所认可的法师;凡是与佛说法颠倒的人,不名法师。此外,如果有人能够宣说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