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回想起这以前的一段生活,他忽然生起强烈的出家愿望,于是弃舟投芙蓉灵训禅师座下落发,旋即又前往豫章开元寺受戒。此后,他便寡言少语,一心精进修行,布衲芒屦,终日宴坐。众人都为他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异。师备禅师本与雪峰义存禅师是同门师兄弟,都曾经亲近过芙蓉灵训禅师。但是,从悟道因缘上看,雪峰禅师却是他的得法老师。因为师备禅师以苦行著称,故雪峰禅师常常称他为备 | 三摩地 2018-07-20 |
|
吕洞宾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于长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见了钟离权(汉钟离),经点化,遂生出尘之意。钟离权便传授给他道教的延命方术。从此以后,他便隐居终南山,人莫测之。吕洞宾道法修成之后,即离开终南山,云游四海。他曾经游历过庐山归宗寺,于钟楼壁上题诗云:“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吕洞宾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于长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见了钟离权(汉钟离),经点化,遂生出尘之意。钟离权便传授给他道教的延命方术。从此以后,他便隐居终南山,人莫测之。吕洞宾道法修成之后,即离开终南山,云游四海。他曾经游历过庐山归宗寺,于钟楼壁上题诗云:“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汾阳这一带,冬季极为寒冷,生活艰苦,善昭禅师考虑到大众的身体,曾一度停止夜参。后来,有一位异比丘振锡而至,告诉善昭禅师道:“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说完便不见了。善昭禅师于是重新恢复夜参,并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为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龙德府尹李侯与善昭禅师是故交,他腾出承天寺请善昭禅师住持。他派使者三次 | 三摩地 2018-07-20 |
|
归省禅师的道场生活极为清苦。一日,归省禅师外出,大众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请求法远禅师趁老和尚不在,煮一顿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远禅师心生怜悯,于是就煮了一锅六和粥。粥刚煮好,大众还未来得及享用,归省禅师就回来了。过堂(寺院里吃早斋与午斋,称之为过堂)完毕,归省禅师便把知事僧叫来,盘问道:“今日有施主设斋耶?”知事僧道:“无”。归 | 三摩地 2018-07-20 |
|
狱中的生活给慧南禅师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出来的时候,他须发不剪,皮骨仅存。他的师弟翠岩可真禅师前来迎接他,看到他瘦成这副模样,泣如雨下,说道:“师兄何至是也!”慧南禅师呵斥道:“这俗汉!”可真禅师一听,不觉下拜。后来,慧南禅师告诉他的们说:“我在狱中证《法华经》菩萨游戏三昧。经云: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心不好乐。呵小 | 三摩地 2018-07-20 |
|
重显禅师出身豪富之家,自幼虽然受到良好的家学薰陶,但是对于经世儒学却不感兴趣,内心却向往出世的修行生活。父母知其志趣不可夺,于是许可他从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受具足戒之后,重显禅师开始主要是学习经论。他一度遍历讲席,究理穷玄,对经教颇能通达。每与人论对,皆诘问锋驰,机辩无敌。众人都知道他是个法器,所以都劝他南游参学。于是,重显禅师便离川东游,沉浮于荆 | 三摩地 2018-07-20 |
|
生活中若依此而处事,必定是个大快活人。但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境,不是心,不是佛,是个什么?无阶级,却又不于无阶级处寻找,要且又不落于无事甲中,是个什么?这些都是很好的话头,值得我们认真参究。 (原标题:202慧林怀深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怀志庵主曾有一首偈子,描写了他的隐居生活:“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曾有人问怀志庵主:“住山多年,有何旨趣?”怀志庵主道:“山中住,独掩柴门无别趣。三个柴头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北宋徽宗崇宁改元(1102)冬,怀志庵主曳杖到龙安。从悦禅师曾在此住过。当地的人想留他住山,却没有留成。 | 三摩地 2018-07-20 |
|
知和禅师曾有一偈,描述了他住庵这段时间的自在闲雅的生活——“竹笕(jiang,引山泉之水用的长竹管)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闲云。道人活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知和禅师与天童普交禅师曾经是好朋友,二人经常结伴游方问道。他们曾相约盟誓:“他日吾二人,宜踞孤峰绝顶,目视宵汉,为世外之人,不可作今时籍名官府、屈节下气于人者。” | 三摩地 2018-07-20 |
|
”从此以后,銮法师便过上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道俗追慕,坚请他重新出山,他才出来。出山之日,銮法师笑着作偈,酬答信众道:“循迹隐高峰,高峰又不容。不如归锦里,依旧卖青松。”众人终于明白了,原先因为自己拘于无知之偏见,执着于文字,轻视宗门瑰宝,结果错过了二十余年的学习机会,于是他们列队礼拜悔过。从此以后,川西者都争相依止銮 | 三摩地 2018-07-20 |
|
惊慌之中,发生了什么?依旧是暖烘烘的火炉!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肯定不少,我们能否抓住,除了功夫之外,还要看我们的见地和信心是否到位。到位了,才真正敢说原来佛法无多子。若有丝毫的不到位,则难逃种种奇思妙想。 (原标题:242中丞卢航居士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象“与他三个好,万事一时休”,“吃粥吃饭,莫教放在脑后”,“悟须千圣头边坐,用向三涂底下行”,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元静禅师示寂于南宋绍兴乙卯(1135)年七月。 (原标题:253大随元静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在日常生活中,看“是个甚么?”这实际上就是六祖所说的“学道常于自性观”。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的当下,回光反照,问一声“是个甚么?”,此时,我们就已经与自性打照面了,更不需要向外求玄求妙了 (原标题:272成都范县君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汉有甚么胜你处,诸人有甚么不如老汉处?还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这段法语,把禅宗的心法讲得极为透彻,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禅,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一个目不识丁的石匠,能作出如此精当的开示,只能说明一点:他的智慧是从自性中流出的。 (原标题:284石头自回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居静禅师悟道后,即前往东岩住山,生活极为贫苦。居静禅师曾在一则上堂法语中提到了这种生活:“月生一,东岩乍住增愁寂。红尘世路有多端,米面食储无颗粒。崖为伴,泉为匹,飒飒清风来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云版钟鱼偷泪滴。世人莫道守空岩,亦有东篱打西壁。”在接众时,居静禅师常常提及“十门”,要求学人各自印证,他说:“参学至要,不出先南 | 三摩地 2018-07-20 |
|
元静禅师于是教他在日常生活中,向一切处提撕“是个什么?”一日,上厕所,一股臭气迎面扑来,莫尚书急忙以手掩鼻。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有省。后作偈呈元静禅师,偈云:“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元静禅师见后,遂以偈酬答,偈云:“一法才通法法周,纵横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军伏,碧眼胡僧笑点头。& | 三摩地 2018-07-20 |
|
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这一句话,道出天下很多学人的共同心病:喜静不喜动,执着于寺院里的用功形式,在世俗的生活中提不起工夫。从宗门的角度看,这仍然是一种二边执著。真正的禅是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象六祖所说,“抡刀上阵亦得”。]宗元禅师道:“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 | 三摩地 2018-07-20 |
|
”德光禅师与孝宗皇帝的这一段对话,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导。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以便读者更好地体会德光禅师当年的悟处——上堂:“临济三遭痛棒,大遇言下知归。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若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若不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众中商量,尽道赤心片片,恩大难酬。总是识情卜度,未出阴界。且如临济悟去, | 三摩地 2018-07-20 |
|
他曾经作过一首偈子,描述了他的山居生活,云:“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从这首偈子中,我们可以想见行机禅师的生活是何等的清苦和寂寥。一日,行机禅师于山间经行,正碰上山民砍树,树倒地有声。他当即然大悟,平昔碍得膺之物,顿然冰消瓦解。不久,行机禅师便应信众邀请,前往江州,住持圆通寺。行机禅师接众虽然比较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