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我们跟大家讲说,菩提就是指的,直截了当的解释,就是指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清净本心;并且,这个清净的本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体会的任何一种的意识的状况;并且,也不是任何一种的禅定的境界所体会的状况。甚至也许大家会听到外面有人说:既然意识不是的话,那是不是有细意识,有极细意识,有极其微细的意识呢?我们在这里也是要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不管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声闻人,他虽然实证初果以上,可是还要继续在人间生活,来让他后面的道业往前迈进,所以声闻人是依于八正道的道理,继续在人间生活及随缘度众的。八正道里面的第一个就是正见,就是要依于前面四圣谛的道理,继续观察法界里面种种的苦,之后观察种种的集,然后把这些集完全灭除掉;在随缘度众之中,把种种苦的贪着完全灭除,之后才能够完全实证声闻菩提所有的果证。由此 三摩地

2018-07-21

民众从战祸连年之后,因为承平了四十几年,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发展经济;富裕闲暇之后,开始有了文化活动,那开始追求心灵生活,因此学佛风气因而风行起来。聚居在岛上的众多佛子十余年来,因为慈济众生蔚为风气,但是因为广植福德却缺乏慧业;因为慈济众生,不免偏于人天善法而不识佛法。但是也有人说,佛法就是无非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等诸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众生在世间生活,六根触六尘,一切因缘当中不断的攀缘六尘诸法,乃至执著不舍,因此而不断的搜集未来的苦果。菩萨除了为众生说明造成八苦、三苦的原因以外,同时也会开示众生,如果要断除这种苦集的现象,就必须要经由修行八正道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法,才能逐次的断尽烦恼,灭除后有的种子,而可以在舍寿时,不再因业力的牵制而继续受生于三界之中。各位菩萨,前面所略 三摩地

2018-07-21

说白一点,所有的有情都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生活,因此所有的有情都住在涅槃中,只是自己都不知道,都找不到涅槃。这个涅槃的实证就是解脱,这解脱的功德是可以实证的,你可以现前观察到,这就是有了解脱德。阿罗汉入了涅槃的境界,那个无余涅槃中的境界,是在自己现前的五阴中就已经存在的,当你能够如此现观时,就说你已经有解脱德了。到这时,当你的画作画好了,可以落款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1

而从《起世经》乃至《瑜伽师地论》这诸多相关的对于这个我们所生活的器世间的描述,来证成佛是实语人。佛又以太子出家,祂不需要为了名闻利养而大妄语。这样的佛,祂告诉我们有轮回,祂告诉我们祂看到了众生在无量无边的生死当中,在三界六道轮回;这样的佛,所说的实语是值得我们去信任的,对于轮回有信心。您有信心,是指信受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对于轮回的苦产生了一分的体会 三摩地

2018-07-21

那为什么会称为圣谛呢?苦,每一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苦而感觉到苦,这个都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个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所认识到的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的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对于众生来说的话,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里面,有的人在苦中作乐,根本他不知道他就是在苦里面;凡夫外道也有凡夫 三摩地

2018-07-21

(二)为老苦,一是增长的意思;由少至壮,由壮至衰,岁月不饶人,气力渐渐赢弱,发落齿松,肌肉松弛,五官失灵,,步履颟跚,眼看着这个曾经生龙活虎的身体如今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就连一点生活琐事都要仰仗他人,虽说是一百个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人出生之后历经婴孩位、幼童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熟位,五根渐渐毁坏,色泽也变的丑陋;昔日少年今何在?唯见长江天际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佛所说的话透过《阿含》的圣教来启发你、来开导你,怎么可以说佛没有在天上人间作等等说法?佛没有在地狱来说法呢?佛一样放光到地狱,为什么你要说祂没有说法?你就因为你日常生活不能够作为的种种这经验不能够作为,你契入佛法的因缘,你就说:“没有!没有!一切都没有!”你这样就是没有三宝!所以这就是在这里面要提醒大家的:佛必须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有人久远劫以来所培植的善根非常微薄,而且烦恼深厚,常遮其心,虽然得以遇到诸佛及菩萨们,承接祂们所交代的事,依祂们所吩咐的事去做;或者提供诸佛及菩萨们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金钱,所种的福德却是人天福德或者是声闻、缘觉的福德,不足以庄严菩萨在佛菩提道所应有的福德,所以无法发起菩提心。或者有人虽求佛菩提道,然其种性根器不定,虽然遇到修学佛菩提道的善知 三摩地

2018-07-21

五、一切世出世间法的成就皆应以何为圭臬?原因何在?六、行世间八正道,对佛子求佛菩提道有何影响?第二目出世间八正道前面一目概说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至于出世间八正道之实践,且举尊者舍梨子在《中阿含经 三摩地

2018-07-21

富裕闲暇之余,开始有文化活动,追求心灵生活。若有菩萨未离隔阴之迷而再来人间,不能满足于世间文化活动,必向哲学、宗教、佛学……等领域探索,追寻宇宙之实相、生命之本源。而哲学不能补思惟之弊,科学不能济物化之失,神学不免三界轮回,佛学不免意识流转,禅学不免空谈之讥。唯有禅法(佛之,有别禅学。)能救诸弊。然禅法入门不易;尤其清朝以降,禅子定力大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日常生活中与傍生众生生活在一起,要随时注意心念与行为。假如有只狗在路上睡觉,你故意踢它一脚,那也是有伤害他的心,是不对的。厨房里如果不小心滴了一滴甜的东西,蚂蚁来了,你要如何处理?先敲敲桌面警告它,或吹口气将它吹开,聪明的就会走了,还有赶了好多次都赶不走的,你就擦掉它,因为你并不想杀它。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心地,不要自己死守在不杀二字里面,不知变 三摩地

2018-07-20

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个念分析出来,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因为要分析它!静中比较容易,所以坐下来念。心念心忆分析很清楚之后,把佛号舍掉,心里面只有忆佛的念,然后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饭之中、做事情之中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讲无相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从拜佛里面去增强它,效果特别的迅速。这个方法留到后面,谈到无相念佛的阶段再说明。在这 三摩地

2018-07-20

他去找一个很寂静的地方,没有人能到,只有禽兽在那儿生活。然后他把画像展开,找到一棵树挂起来。挂好之后,他就在树前铺了草,坐在草上去观那张画像。结跏趺座就是盘坐,端正色身,以正念来观这张如来的画像。他很仔细的从头髻到脚的千辐轮相,全部观察完毕。他就想:「我到底要怎样来观佛才对?」详细观过之后,知道这样的观法不正确,到底应该如何观佛呢?这时候,树林有林 三摩地

2018-07-20

以这十个妄念将日常生活中无尽无数的妄念统一起来,成为不统一中的一种统一现象。若有定的知见,就会知道一到十的这些数目也要舍掉,住于一种没有妄想妄念而定于一种清明的境界之中;若定的知见不够,就会执著一到十的数目字,数了一年、五年、卅年,甚至要往生了还这样数,这样就是不会修定。例如,修定有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要会随宜应用。念佛也是一样,刚开始 三摩地

2018-07-20

日积月累,细法渐成,竟然熟习无相念佛之法,法喜充满,浑然不觉世俗生活之忙与累。后来,拜得欢喜,索性停了晚课,专一无相忆念拜佛。日常生活中则专心地无相念佛。一九八八年底,偶然思及应与大众分享法喜,乃一方面思索、回忆,将过程逐一记载,一方面阅读经论以为依据。即将完稿前,翻阅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读至“忆佛念佛”四字,无限欢喜:而后看到&l 三摩地

2018-07-20

唯时至今日,去圣日远,而社会型态亦逐渐转变为繁忙多事的生活方式,再要寻求以前农业社会的那种安闲清静生活似难可得。是故现代人若修耳根圆通法门,每日最多亦不过一至二小时而已。除非善修静观之人,并能寻找到若干方便善巧之方法助行,否则不易成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在楞严经中之评论,认为是仅次于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末学以为此法最适合忙碌的现代人,而这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