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也就是人有八个识,前七识是第八识所出生,只要前七识在日常生活中运作,这个第八识一定会跟这七个识同时同处在一起运作,所以我们就说“八个兄弟共一胎”。接下来说:“一个伶俐一个呆”。哪一个是“伶俐”的呢?“伶俐”指的是意根。因为意根呢祂是时时思量一切法、处处思量一切法,祂时时决断、处处作主,既然能够时时决断、处处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而此带质境所见色,在五扶尘根与外五尘相接触的地方生起外相分,再由五胜义根的神经以讯号的方式传输到头脑而生起内相分六尘境界,再由见分的七转识分别,以此内相分而与外相分、山河大地外境相联结,才能生活在人间而使山河大地……等能为吾人所亲领受。第二种,观想所见色,亦即自己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是心法所摄色。西藏密宗(譬如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慢、疑,造诸善恶业,以及为了生活而有行来去止等动作,都名为行蕴。如来藏若不先出生色蕴,就无法变生六尘,也就无法出生识蕴六识及受、想、行蕴。若如来藏不出生这五蕴,众生于此世间便不能生起承受果报、造作新业的作用。五蕴有色法及心法。色法是色蕴中之五色根及六尘;心法则包含了前六识识蕴与意根。意根是心法,非是色 | 三摩地 2018-07-21 |
|
若是在世间生活过程中,种种苦受也都是由识阴来领受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受,也都是识阴所不能免除的,当然都是识阴的苦,所以佛说有受皆苦。然而受阴、想阴、行阴的无常之苦,其实都是由识阴辗转出生的苦。识阴的一切苦,依世间法现前观察之,其实无边无际;譬如八苦中的任何苦,都是因为有识阴才会存在;推而广之,世间所有苦,包括三界六道中的一切苦、一切乐、一切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佛意了,对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声闻禅是声闻人藉四念处观而断结证果的方法,其入手处即是身念处观,譬如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细心观照,心无杂念,如此动作日渐缓慢,就会亲证色身之机械性与虚妄性,便可断除以色蕴为我的错误见解,复进一步观察识、受、想、行蕴,了知皆是假合不实之法,并非常不坏的我,如是断三缚结,成声闻初果。祖师禅,即禅宗的开悟。禅宗的开悟是一念相应慧,妄心一念相应找到了真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就是说,用你的内相分去跟外相分联结,联结起来之后就在这里面贪恋不放,误以为都是在外相分中生活而舍不掉外法,名为心心念念想着外法。外六尘如是,我所有的眷属、家庭、财产、名声乃至所有的财产都是外法,这些都属于我所,因此说内法是我,外法是我所(已深入佛法实证的人,另有更微细的内外我所,这里暂且不说)。如果能够不念念记挂着内外诸法,并且把内法、外法平等看 | 三摩地 2018-07-21 |
|
怎么说呢?如果蕴处界是后来才生(因父母生我才有),父母凭什么而生我们?难道只有父精母血四大和合就成了我们?如是这样,每个人出生时应像工厂机器做出来的产品一样,因缘果报也应都一样;可是为什么现见同一对父母所生双胞兄弟姊妹,结果两人个性与际遇不相同?这就表示他有过去世的业因,否则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人,应际遇个性都相同,因父母都希望他们每一个子女都过最好的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慧解脱的阿罗汉虽然禅定功夫不是很好,但是他不会再有掉举的状态,他完全没有烦恼,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乃至日中一食,出去托钵,倒霉的话碰到这一家刚好没有多余的饭布施,第二家第三家到第七家还是没有,那只好回来了,今天就没饭吃了。有没有烦恼呢?还是没有。像这样,就是他根本不为了五阴或者为了任何的法生起烦恼。不为法生起烦恼是因为解脱已经亲证,解脱知见已经具 | 三摩地 2018-07-21 |
|
故在此劝请大心的菩萨,欲自己道业所需的菩萨性,当请阅《优婆塞戒经讲记》各辑,仔细阅读思惟,并以书中法义在自己的生活中切实履践,必能成就性种性之功德,乃至成就未来入地或者成就佛道所需的璎珞庄严。-----《般若信箱》37期(原标题:菩萨种性的义涵是什么?如何发起、乃至菩萨种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譬如说有位佛门的上人,她在《心灵十境》里面,她这样说: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其实初地菩萨确实是欢喜地,可是所谓的初地的证得,并不是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殷勤之心跟欢喜之心,然后不断地去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与母亲一同出家学法鸠摩罗什的母亲,即公主耆婆,在七年的婚姻生活后,有一次,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无常,心亦无常,皆是苦本,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炎坚持不肯答应,于是她只好绝食,经过六天,气力衰竭,命若悬丝。鸠摩炎只好忍痛答应了她。然而她在尚未落发前,又坚决不吃任何食物,鸠摩炎于是命人即刻为她剃度,她方才进食 | 三摩地 2018-07-21 |
|
龙树菩萨悟道因缘龙树菩萨自内发现欲为苦本的道理,与佛陀出家之前所洞察的:即使是人间幸福美满的帝王式生活,它们(苦乐爱欲)在本质上仍然是空虚的。二位圣者都洞察到了存在本身的不安性,而积极寻求证悟第一义谛。龙树菩萨曾造〈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又名〈亲友书〉),道尽了他发心的因缘:禅陀迦王应当知,生死苦恼多众过,悉为无明所覆障,吾欲为彼兴利益。譬如刻画造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而,大部分的我们并不了解:佛教乃是唯一真正能够真实的解答一切「生活、生命、世间,与寂静涅盘出世间的所有疑问」的一种教化。「不可思议」这一句话,在佛门里,是指宇宙生命真相的最真实真相意义的存在境界。大部份的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所碰上的无法解释的现象或是不能够理解的东西,很少有人会起心想要去把它给弄清楚、给想明白。因此,其实绝大多数的我们,对于佛教是 | admin 2018-07-21 |
|
因为佛出生在这个世间,一样是必须要取祂的五蕴身来受用,所以佛一样必须要以这个五蕴身,跟世间的众生在一起生活。而且佛有三不能,佛有哪三不能呢?第一个,祂不能度尽众生。佛没有办法度尽一切众生,譬如说有一阐提人,一阐提人根本他跟佛法完全是无缘的;甚至于是一些恶见的众生,诽谤了这个了义的,否定了如来藏,这个就叫作一阐提人。诽谤如来藏,这个就是在诽谤佛法的根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可是欲界中的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都不好修行,因为苦多而乐少乃至纯苦,生活资源的取得很不容易,根本没有闲暇来修行,并且几乎没有善知识的因缘;而欲界六天又不免耽著于享乐的环境界中,所以欲界中的人间才是最好修行的地方。因为人间是苦乐参半的,既辛苦而想要离苦,又有人身而且能够有时间与闲暇来学佛法。又比如说,诸佛也常常指派菩萨在人间传扬佛法,所以人间的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一切我们都已在《成唯识论》之中广说,你能够观察并透过日常生活四威仪中去体会证实——它确实正确,法无我境界就证入了——证知这一切法之中根本没有一个我;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真正无我,离见闻觉知复不作主故、不自觉我故。但如来藏生出许多法——蕴处界及衍生之万法,这些法之中有没有我呢?你去了知、观察、证实。证实时你就能不被外境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