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又因为嗔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未来世生活亦不得安稳,多诸众人之所恼害。所以才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大智度论》卷14里面也提到说: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把心放在佛法上,小处不要随便,把心安住于佛法上,随缘努力修习六度,修行一切善法,实践一切善法。从起心动念处,发起善法欲,生起善法,熏习善法,实行善法,不断地熏习实践,成就菩萨道的福德资粮,形成菩萨之世世可爱之异熟果。在成佛之道上不断前进,永不休息。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与人同事、利行,在与人同事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净已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年级的老师写到:泰迪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深受同学们的喜欢,但是他很苦恼,因为他妈妈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家里生活困难。三年级的老师写到:母亲的去世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试图尽最大努力,但他的父亲责任感不强,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他的家庭会对他产生不利的影响。四年级的老师写到:泰迪性格孤僻,对学习不感兴趣。他没有什么朋友,有时会在课堂上睡觉。此时,汤普森夫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般是不会像小孩这样做,但不会因而认为那哭闹的小孩或追狗的小孩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而大人自己的则是不积极。学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要成佛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同样作为一个生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也许世界观、价值观不同,财富地位不同,幸福指数不同,但由生到死这条主线是相同的。 那么问题来了:人生的终极问题就是死亡,王石说他之所以要登山,就是因为登山能够让他去面对死亡,你又怎么看待死亡?(文/冬子) (原标题:看破生命这么不堪一击)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当然不是什么神仙,但在平日的生活中常被频繁切换在公说公有理与婆说婆有理的两种相克状态之下,时间长了,也慢慢地不再紊乱,而是当作一种脑筋急转弯练习。当公说公有理的时候,会暗自忖度,嗯,太有道理了,简直无懈可击!但对方会怎样反驳呢?凭我的脑残水平肯定不行,好在接下来婆说婆有理的反方一定会给我脑洞大开的机会。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柴静关于雾霾的记录片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可不可以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一般人之所以可以生于安乐,是因为在前一世行人天善法培福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在此世受用富贵,乃至为人尊敬、生活安逸等等。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自觉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再看看出生以后的生活:今世或者下一生能够就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到底有多少?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需要经过各种筚路蓝缕的奋斗过程。作生意的人,要常常小心尔虞我诈,也要常常赶着三点半(注: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如果开支票给别人,到了兑现日期不把钱存进去就会跳票,对个人的信用会有影响,所以资金吃紧的人常常到了兑现日的三点半筹到钱后赶在银行打烊前把钱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于我而言,这是很重要的功课,因此,与大家共享、共勉……题目:舍得一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几厘米,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不见太多沧桑的痕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地生长着。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间一切问题的答案都能从佛法中找到,我们要用佛家的智慧看待世间一切事,那么,清明节祭奠亲人烧纸钱,是为了在那个世界里依然生活富足,这样做管用吗?我们知道人有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鬼道和地狱道。如果亲人死后生到了天道,天界一切不缺,比我们人富足百倍,当然不会需要我们的钱财;如果他投生在人间也收不到,有谁听说一个人睡醒一睁眼忽然看到枕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用片言只语地写下了自己在死亡的阴影下对生活的思考。当我那辆租来的车子拐上莫里在波士顿一个僻静的郊区西纽顿的那条街时,我手里握着一杯咖啡,肩膀和耳朵间夹着一部手机。突然,那幢房子跃入了我的眼帘。我踩下刹车,咖啡晃出了杯子。车停下后,我瞥见了车道上的那棵日本大槭树和它旁边坐着的三个人。坐在两边的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妇女,中间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mda | 三摩地 2018-07-23 |
|
各位菩萨!一般来说人们所造的恶业,大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以身口意行伤害其它有情众生者居多,严重者则是谤佛、谤法和毁谤贤圣等,以致造成今生不管是生活、学法或者是修道,都因为身心的种种痛苦遮障而不得自在。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惭愧和忏悔都是善法,因此在生命过程中,如果我们曾经对其他有情犯过不好的身口意行,应该如法忏悔,也就是心生惭愧而发露忏悔,并且发愿永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这一世的成长中,你可能会经历通货膨胀(百分之一万的可能);你可能会经历技术的疯狂蔓延,以至于人性被挤压在不知名的角落;你会面临人口的继续膨胀和老化,由于错误的医疗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心肌梗塞、高血压、面瘫、大小便失禁,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却为了驱除孤独和失落,在努力的装嫩。你还可能会经历战争,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以为,文明可以带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误解,遮盖了美…一天晚上,她在机场候机。为了打发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她买了一盒饼干和一本书。她找到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专心致志地读起了书。突然间,她发现坐在身旁的一个青年男子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的那个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她不想惹事,便视而不见。这位心怀不悦的女士也开始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她看了看表,同时用眼角 | 三摩地 2018-07-23 |
|
曾经有人解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说:不仅是理论,也不仅是信仰,而是一种活泼自在踏实的生活,只要练习到不因顺逆环境而产生爱或憎,就能太平无事,自由自在,所以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错,可是六祖的偈里这二句所讲的佛法是指禅,不可以用声闻法解释,不能用消除烦恼的方法来解释六祖这二句偈。经论是语言、文字,假名为佛法。真实的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龙树菩萨自内发现欲为苦本的道理,与佛陀出家之前所洞察的:即使是人间幸福美满的帝王式生活,它们(苦乐爱欲)在本质上仍然是空虚的。二位智者都洞察到了存在本身的不安性,而积极寻求证悟第一义諦。龙树菩萨曾造《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又名<亲友书>),道尽了他发心的因缘:禅陀迦王应当知,生死苦恼多众过,悉为无明所覆障,吾欲为彼兴利益。譬如刻画造佛像,智者见之宜恭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因为嗔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未来世生活亦不得安稳,多诸众人之所恼害。所以才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大智度论》卷14里面也提到说: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表嫂辞了职,跟着表哥生活在了北京。然后很快就有了第一个男孩。表嫂在家带孩子,表哥工作,男耕女织。隔了几年,又有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儿。儿女双全,羡煞旁人。表嫂在家带孩子,开过一阵子网店,卖婴儿服装,生意还不错。后来有了第二个小宝贝,就没时间打理了,关了网店全心全意照顾家庭。表哥在石油口上班,待遇也不错,两个人在北京有车有房,跟邻居处得好,常常一起喝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世世修集福德、植众德本,但每一世都只享用一小部分福德来生活,但是每一世都修集很多、留下很多,所以福德累积越来越多。菩萨因为这个缘故,捨报以后能生欲界天享福而不去,能生色界天享福也不去受生,永远选择在人间;因为生到欲界天、色界天中,想要修福德很困难,几乎是没有福德可修的。在人间修福太容易了,即使遇到一个冒充的乞丐,你也可以修福德,你给他十块钱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现在,大姐因为年龄大了,早已不再演出,在文工团里做行政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独自带着9岁的女儿生活——她因为过早进入社会,很小就跟团里的男演员结了婚,生了女儿后,很快又离了婚,后来再嫁,还是不如意,再次离了。而在大姐恋爱结婚又离婚的这些年里,二姐却埋头苦学,考入名校,毕业后去了香港,在一家银行从文员一直做到副总,事业风生水起,人也活得光鲜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