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生命就自在吗?生命其实一点也不自在!你今天再怎么样有福德,再怎么想办法,也控制不住啊!终有一天是要舍寿的,而把财产移交给别人;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到未来世的自己,就要准备去当个穷光蛋的饿鬼道众生呢?对于未来的生活影响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们大家都应该要在心里先盘算一下啊!不应该像一般的世间人,怀疑有没有未来世,所以就只盘算今生过得好不好,而对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说他担心把财物布施出去,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没有着落。那第三种,见他施已受诸衰恼。则是看见别人布施了以后,却没有好报,反而事业失败,或者是出了车祸受了伤,或是生了重病,受到种种的衰恼;所以他就对布施产生了动摇,而有后悔心。像畏财尽受苦或者是见他施已受诸衰恼这两件事情,都是因为这些人还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这一世的布施,是要到下辈子才会得到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时,有夫妻二人贫穷下贱生活非常困苦,由于先生看见大众竞相供养僧人,反思自己贫穷下贱,无法供养!不禁流下泪来。妻子看见先生流泪,问:‘到底发生什么事使你泪流满面?’先生回答:‘今天看见许多僧人来到村庄,大众竞相供养,而我们家世贫穷,没有什么可以供养僧人;今世已经够贫穷,又亲逢此殊胜的善缘无法供养,来世就会更加贫穷!想到这里,悲伤的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布施的对象为何?布施时,应当观察所布施的对象是谁,譬如你看见贫穷、孤苦无依的老人、小孩、妇孺很可怜,所以用钱财来布施,或者为他们做事,让他们离开贫穷、孤苦、恐惧的生活,使他们生活得以衣食无缺、免于恐惧等等;虽然这些都属于人天善法的福德,可是这些都是菩萨应该去做的事,不应该去推辞。又譬如布施给出家人,也是应该要做的事,因为在家人本来就应该供养出家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等,种种生活所需要的工具用品,来布施给他人;后来这位施主命终了,那么他的福德,将会使得他在未来世中,由于所布施的财物,而得到同样的财物,但是数量非常的多,而且可以随著他的需要,来任意使用,时间或长或短,都是由他自己来决定。这不是像辛勤努力所赚来的世间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家庭利益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家庭和乐,生活安宁。周遭的朋友、邻居们,对末学父亲的评价是非常慈祥,对孩子的评价是很绵软稳重,而末学的同修也以孝顺老人而广得善名。这样的家庭氛围,在末学没有学佛之前是不的;而在学佛之后,但还没有追随萧平实导师学佛之前,也是波折不断的;甚至是在学佛初期,因为观念错误,几乎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可能有些人也和末学一样,有过类似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说他担心把财物布施出去,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没有着落。那第三种,见他施已受诸衰恼。则是看见别人布施了以后,却没有好报,反而事业失败,或者是出了车祸受了伤,或是生了重病,受到种种的衰恼;所以他就对布施产生了动摇,而有后悔心。像畏财尽受苦或者是见他施已受诸衰恼这两件事情,都是因为这些人还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这一世的布施,是要到下辈子才会得到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常常思惟: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乐于修忍辱行,而他的容貌也一定是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任何人见了他都欢喜,并且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样就可以摄受众生,也同时可以摄受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更进一步来说,当众生无理辱骂我们时,我们冷眼旁观,看对方像不像是一个正在发狂的愚痴人呢?当他气得跳脚大声吆喝时,真的就跟疯子一样,你就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链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因为瞋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未来世生活亦不得安稳,多诸众人之所恼害。所以才说: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卷14里面也提到说: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常常思惟: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乐于修忍辱行,而他的容貌也一定是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任何人见了他都欢喜,并且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样就可以摄受众生,也同时可以摄受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更进一步来说,当众生无理辱骂我们时,我们冷眼旁观,看对方像不像是一个正在发狂的愚痴人呢?当他气得跳脚大声吆喝时,真的就跟疯子一样,你就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常常思惟: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乐于修忍辱行,而他的容貌也一定是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任何人见了他都欢喜,并且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样就可以摄受众生,也同时可以摄受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更进一步来说,当众生无理辱骂我们时,我们冷眼旁观,看对方像不像是一个正在发狂的愚痴人呢?当他气得跳脚大声吆喝时,真的就跟疯子一样,你就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因为嗔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未来世生活亦不得安稳,多诸众人之所恼害。所以才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大智度论》卷14里面也提到说: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了无相念佛的功夫,身心能于声色中来去自如而不妨碍无相念佛之净念相继;接着就可以转为看话头,具备在日常生活之中看话头的能力,话头成就之后再来参禅,可使道业迅速增进。如果没有锻炼好看话头的功夫,不可能看见佛性,要明心也不容易;因为如果不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心散乱像猿猴一样,心猿意马到处攀缘,就无法一心住在疑情里面,老是被外境牵引,根本无法参禅,如何明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断我见乃至开悟明心的生活方式应该要如何呢?应该要学禅师那样「事上无心、心上无事」然后努力护持正法过日子!《无门关》卷1中,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到了周一快乐上班日!今天天气很好!所以我们要快快乐乐去上班!当一个菩萨如果福德不够,可能日子就会过得不顺利!而如果定力不够,那在事业或生活中不顺利时就容易退转!因此定力和福德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之前也常常强调证悟的条件,请看这一篇:今生能信受,都是往世多劫修行的结果【洞山•禪師】开悟证般若注意事项记得平实导师曾经说过,开悟菩萨退转的原因有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选择了居士生活,而没有落发出家。在石头座下参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前往江西参礼马祖。初见马祖,他又抛出了那个老问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祖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居士于言下顿领玄旨,从前所残留的疑情一扫而光。3、相国裴休居士.任洪州刺史的时候,结识黄檗希运禅师。当时,希运禅师在黄檗山大安精舍隐修,终日混迹于僧众之中,做一些诸如扫洒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日常生活中,看是个甚么?这实际上就是六祖所说的学道常于自性观。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的当下,回光反照,问一声是个甚么?,此时,我们就已经与自性打照面了,更不需要向外求玄求妙了。)13、常德府文殊心道禅师。一日对佛鉴禅师举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这一句话,忽然生起大的疑情来。于是他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在末法时代,有动中定来参究,真的很罕见!因此缘故,现代的佛弟子很难培养动中定来参究;就算有定力,那都是在打坐当中所培养的静中定,于下座不久后就散失掉了,更遑论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事当中有定力可以参究。然而正觉同修会有一法门,那就是无相忆佛拜佛法门,可以培养动中定,让你在任何时间,不论是在动中或者在静中都有定力随身。限于时间的关系,无法详细说明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