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部佛经不仅在外面,不仅印在书本上,卷轴中,更多是体现在你的存在中,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如何与周遭的人进行互动,你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拣择取舍,这其中都体现出你自身佛法上的证量。无明的消除不仅是透过知识,更来源于利用知识在自身上的运用,发现到自己对于生命的误解和错认,由于这一分清明的发现,而破除了一分的无明遮障,故而消除一分的烦恼,获得一分的解脱。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它必须在觉得异常时,先唤醒意识(令阿赖耶识流注出意识的种子),使意识出现,藉意识的分别性来判断应该作什么?浮生一大梦,在梦中你执着梦里的种种荣辱得失苦乐,可是等你醒来以后,你还会再执着梦中的一切们吗?往往是一笑了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以为自己很清醒,总以为眼前的一切很真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醒来,所以就像在梦里执着梦境一样去执着现实中存在的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日常生活中人们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方法试图消除痛苦,譬如你刚刚失恋无以自拔,于是求救于心理大夫,他告诉你;学会放弃和淡忘,才是面对痛苦的良策,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要面对现实走出自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业余爱好或干脆请二十天大假去户外旅行…….诸如此类什么替代法,认知法,转移法等等不一而足,有没有用?有用,至少暂时管用,但不彻底,不能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把触而不了别当成是真心:有人说真心是无分别心,所以我就是触而不了别;我在日常生活中,我做一切事情,我都是一触即止,都不做分别,这样的境界就叫作涅槃。我们来看看你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触而不了别?当你吃饭的时候,如果你是练到触而不了别,那么你是如何拿到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菜?然后去挟菜?把菜挟到嘴巴里,你怎么知道那是嘴巴呢?所以如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佛法的角度而言,生活中屡屡会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够用心,再加上心思不够细腻,不能有观察的智慧能力。若谈到细心、观察、智慧等等,在佛法上有专门名称,谓为「止、观」。举例来说,健康的小朋友们活泼蹦跳,能要求他们乖乖坐着不吭声吗?当然不行,所以小孩子是不可能有「止、观」的能力与智慧。极简略的解释,一般生活上的「止、观」需经由训练,将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生活中的佛法-面子在人生学习过程中,现在可是听到最多的为他人设想、成就他人的名言,诸如「四摄法」、「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入廛垂手」…等等,这是在人生中心存「以真实的生命智慧服务人们」的智能型过客所「无限甘愿」付出的心行;然而身为服务人群的「无限甘愿」这类智慧行者,深知骄慢的过患,所以在修学过程中,向来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生活中的佛法~人生的探讨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推敲,若这世界上都是假的,佛家不是说有轮回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也有某些特异功能或利用摧眠确实知道自己所经历的前生往事?所以说轮回是被证明不可推翻的,那表示在众生轮回的循环里必然是有一个可以将有情生命相接续的东西存在,才会有众生轮回的现象存在了?不是这样吗?那众生无始来轮回的生命如何相续呢?相续不断的生命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管这个公案如何说,这香严禅师还是没有忘记他想要参禅,所以还是日常生活中,又一个一个的怀疑,最后一次的疑情终于被打破了,所以把这个事情终于厘清了,原来如此,所以他也不是在道场悟的,如果要说悟,实在说,到底有多少人是在道场悟的呢?哪里不是道场呢?只要开始参究,有这正确的知见一直追到底,就算是不参究,也很难不破参啊!那就要说,什么叫作正确的知见追到底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了放下,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无常的观行,观行我们的身心以及周遭的事物都在不断的演变。透过那样的观行,你就会卸除了对于世间的事物,有所谓恒常不变的这样的迷失。实际上,你所放不下的烦恼也不是恒常的。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朝山的准备做好),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也就是进到佛门,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当然就是如何去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放下,就真的能断除烦恼得自在吗?的确,许多烦恼确实是我们自己放不下,这位师父很聪明的使用了提放重物的直观体验教人如何处理烦恼,知道了这点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自己适度的放下,应该就可以了却许多的烦恼。但,这些表面上放得下的烦恼(如文中作者被要求一直拿著瓶子直到手酸不已),仅仅是所有烦恼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源于习气的烦恼,需要先精进的培养定力,定力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样的放慢自己生活的脚步来听【闻】、【思】考、再【修】正,这样的方式是绝对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也对自己的人生一定会很大的帮助。2、打给我那个土匪儿子吧!每年我都会去找医生做定期的身体检查,其实末学身体没有毛病,唯一的缺点就是胖,有天一个大夫跟我聊了一下,他认为要不要考虑一下接受一下割胃的手术,如果瘦下来也许可以多活十多年。『能多活几年』我有被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凡事有果必有因,而根本因都在自己,有了这份认识,就懂得凡事从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来着手;如此,苦来了便多了一份安忍,也多了一份化解的智慧!学佛其实是在现世的生活中就可以得到如理如法的应用的,用佛法的智慧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快乐,进而可以快快乐乐的学佛,也带动更多人来快快乐乐的学佛,这就是修学真实佛法的魅力! (原标题:子媳不肖当如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父母并不要求自己对我们,对我们下一代推干就湿、把屎把尿的付出,能换得我们对他们同样价值的回报!若说回报,怎样的回报才能与父母当年那样的付出匹配呢?您算得出来吗?我们算不出来,可是父母算得出来:对他们来说,看到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能够顺利的走入社会,工作,结婚,生子,这就是我们对他们最大的回报!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的要求,甚至,没有看到这一天,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就是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本,来教导学人如何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成就一心念佛的功夫。此功夫成就时,能够让念佛之念持续不断,净念相继;若再配合应有的正确知见,便能以此定力,于四威仪中作观行而断三缚结,成就须陀洹果;乃至能以此定力来参禅而证悟实相,也就是找到每个人本有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念佛有种种殊胜的功德,有心学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怀耻愧:一个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切实的觉悟,自知廉耻,颜面上要有惭愧的神色,而心里觉得不好意思。4.等修于善:一个女孩子,在平时对身、口、意三业,要同时等修一切善法。5.不为劣恶:一个女孩子,不可作出卑劣而使人觉得厌恶的事情来。6.不索讥谤:一个女孩子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在人面前,在人背后,都要端庄,不可有招人讥评或诽谤之事。7.不为卒暴:一个女孩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怀耻愧:一个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切实的觉悟,自知廉耻,颜面上要有惭愧的神色,而心里觉得不好意思。4.等修于善:一个女孩子,在平时对身、口、意三业,要同时等修一切善法。5.不为劣恶:一个女孩子,不可作出卑劣而使人觉得厌恶的事情来。6.不索讥谤:一个女孩子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在人面前,在人背后,都要端庄,不可有招人讥评或诽谤之事。7.不为卒暴:一个女孩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因为有意识心思维分析判断各种人事物的功能,所以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相安无事的活着。然而意识心也绝不总是如此可靠的,这还得看我们意识心本身智慧的高下了,如果它从来就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就像一个看不见路的盲人一样,那么我们顺着这样一个盲人的指引来走路,当然很容易就被带到沟里去,把事情办砸了,自己受到教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是被人陷害,以为是外人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要那么辛苦,回来吧!一起享受生活中五欲的快乐,你只要能够发心布施供养三宝,一样也有功德啊!耶舍听了母亲这样说,他就请求母亲说:母亲!请您不要再说了!请您不要再说了!我乐于修清净的梵行,请满我的愿吧!他每次回家吃饭,他的妈妈就这样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劝他,耶舍的回应都不变。他的母亲只好换一个方法,就说:好吧!你不乐意享受在家的生活,我也勉强不了你;但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何判断在爱情中所遇之缘是善是恶,是顺是逆,如何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生命中出现的各种逆缘、恶缘?这需要我们具足对三宝的信心,深信佛教三世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进而依循佛陀的教导,如理如法的看待自己和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境遇,学会柔和忍辱的应对人生。美好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固然是人之所欲,但是不必要因为眼下婚恋的不如意而自怨自艾,因为一切皆有因缘,反悔不来,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