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除非萧老师减少搬弄佛学名相,就人人生活中所易遭遇的矛盾与困境(如婚姻、事业、子女教育、社会风气、宗教文化,乃至心理困惑、人格成长、生命意义之省思)多加详谈,那么才容易在对谈中发现彼此需要再加以修正改进的地方,则辩论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来评论就是以世间法,以世间法来评论函盖了世间、出世间法的佛法内容。我们要来说,他提到生命意义的省思,我们就要来探讨, admin

2020-02-21

当在现代的生活中难免有时候你会对自己生活上起了很大的烦恼,这也没有关系。当你觉得没有那么精进的时候,当天你可以在佛前,即使是一个合掌,这样的话都代表你精进的心意,都代表说你继续要在佛道中继续迈进;于此五浊恶世来说,这样就是难能可贵了。千万不要作自己是没有办法再支撑下去想,要想众生能够在五浊恶世出现,你如果在这边能够修集一天的福德,即使是说一天之中只 admin

2020-02-21

禅三中整理之如来藏细部运作,以及日常生活中与七转识如何搭配运作等是别相智。一切法皆是如来藏之种子功能差别直接间接所生所显,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无量无数种子功能差别,则是种智了。有了足够的知见,再配合观行,智慧才能源源不绝生起,包括悟前对五阴十八界之观行,悟后在总相、别相以及种智上之观察整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之观行,都是很重要的。缺乏足够知见, admin

2020-02-21

比方说,对于眼前的境界终必坏灭这个状况来说,我们可以先作好心理建设,让自己预先打预防针,告诉自己说眼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坏灭,然后不断地告诉自己、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个境界会坏灭、这个境界会坏灭;那么一旦我们常常这样练习,有些人甚至主张说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经常作这样无常的观行。比方说,有人说:甚至说当你拿起一枝笔来写字的时候,那你就要观行了 admin

2020-02-21

这个念佛呢,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到念佛的方式的话,您不仅在坐中可以念佛,甚至在动中、甚至您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都可以念佛;而且可以念到,您在日常生活中跟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仍然能够持续着念佛。当然这样一个念佛,可以想见的就是,由于你已经是不间断地一直在念佛,所以很自然的,我们这个念佛的定力都一直常在。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老实说外面的境界要能够影响你的心 admin

2020-02-20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佛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 admin

2020-02-20

我们说实证的方法,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常会有的。譬如有一种水果莲雾名为黑珍珠,它甜度很高,大家都很喜欢;如果有人说,莲雾这个水果怎么可能很甜呢?那很简单,他直接到菜市场去走一遭,去买了来吃,他就知道了,这就是实证的方法。所以我们要讨论八个识的话,也是用同样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直接把它找出来,可是当我们在找这些心的时候,事实上是有方法的,也就是说 admin

2020-02-20

譬如一般人在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随境而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境界,就是意识境界;面对意识所喜欢的境界,就不断起贪追求,对于不顺己意的违心境界,则心生瞋恚,愚痴的为自己的贪爱与瞋恚,造作种种不如理作意的业行,也常因所求不遂而烦恼不断。生活就在这种喜乐忧悲苦恼不断的意识境界中,不断重复循环着,殊不知这些境界,都是堕在我与我所――虚妄生灭的意 admin

2020-02-20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佛教徒如果要吃饭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这个饮食来之不易啊,它是从檀越之处来供养的,所以要衡量自己对于佛教有没有什么样的贡献,有没有什么功劳跟功德呢?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任何的德行来受这个供养呢?来获得这样的饮食呢?那也要考虑到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要防范我们的内心,而要离开一些过失;而我们的内心跟过失最容易产生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的贪着 admin

2020-02-20

把触而不了别当成是真心:有人说真心是无分别心,所以我就是触而不了别;在日常生活中,我做一切事情,都是一触即止,都不做分别,这样的境界就叫作涅槃。我们来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触而不了别?当你吃饭的时候,如果是练到触而不了别,那么你是如何拿到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筷子?你如何知道那是菜?然后去挟菜?把菜挟到嘴里,怎么知道那是嘴呢?所以如果真的是练到触而 admin

2020-02-19

从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发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一般人所谓的惰性的力量它是有多大了!更何况说受菩萨戒这么一件大事,而且它不仅是人生的大事,更是修学佛菩提道中的一件大事,因为不可能有不受菩萨戒的菩萨。而一般对学佛人都通称为菩萨,那只是方便随俗的称呼罢了。但是,假如说刚才所说的那一类的事情、那一类的状况,在受菩萨戒的阶段中发生了,也许有人只是因为 admin

2020-02-19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admin

2020-02-19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大悲咒〉最为灵验,也常常在法会或日常生活中持诵〈大悲咒〉,然而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大悲咒〉是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也大多不知道这部经中观世音菩萨除了金口诵出大悲神咒外,也开示了持诵〈大悲咒〉的心要,经中说: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 admin

2020-02-19

在一般世俗生活中,五色根加上六尘以外,意识还要有意根作俱有依;如果没有处处在作主宰的意根同时存在配合,六尘与五根也无法运作,所以意识必须以六根六尘作俱有依。在六根、六尘同时运作的当下,意识才能运作;意识能生起、存在、运作以后,才会有科学家、艺术家、种种专家。但是意识所依的六根与六尘,却跟意识自己一样都要从如来藏心中出生;并且要如来藏时时刻刻配合着, admin

2020-02-18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admin

2020-02-18

蕴处界就是现象界,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是有为生灭法,有生之法将来必定会灭,不是永恒的,所以称为世俗法。有生必定有灭,这就是世俗有为法的道理极成,叫作世俗谛。讲世俗谛还没有谈到实相法界的第一义谛,但也不要小看世俗谛,佛法所说的世俗谛,已经超越一神教所说的真理了。世俗谛告诉我们三界都是有为生灭法,那你就知道生天不是究竟的,不是死后生天就天下太平,永远 admin

2020-02-18

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篇文章的摘录:‘你不喜欢提着重物跟我说话,为何你却喜欢带着烦恼来跟我说话,过着你的生活呢?手酸了,放下就好,对待烦恼,不也是这样?或是这些烦恼就像是那些西红柿汁一样,是你自己用手把它们给举起来的呢?’是的,许多烦恼确实是我们自己放不下,这位师父很聪明的使用了提放重物的直观体验教人如何处理烦恼,知道了这点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 admin

2020-02-18

菩提是由生活中种种如意不如意所得的觉悟心境!烦恼不离生活,菩提也不离生活,而生活能引生烦恼与菩提。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实证这个法界的实相心,因为祂是一个因果的正理,透过这个正理,你能够现前观察祂,祂是成就中道义!那我们的见闻觉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五阴十八界不是真正能够成就这个中道义,可是我们要透过这个见闻觉知,来去实证这个离见闻觉知而本来具足 admin

2020-02-18

实证佛法,不是只知见而已,若流涟网络,不去于日常生活中观行及历缘对治,那将只是佛学常识而已,无有受用。又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若疏于拜佛实修动中动力,就算已完成观行,其慧也属干慧,无法真正对治性障,实证三乘菩提。 ---选自微信公众号慧读时光 admin

2019-06-2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